馮芮
[摘 要]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以微課為載體的翻轉課堂被中職數學教師所應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達到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效果,構建出新型的中職數學教學模式,使得數學教學有新的生機。
[關 鍵 詞] 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職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22-02
中職數學課程是中職學校文化基礎重要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學生數學基礎差,數學興趣不高,大大限制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傳統授課模式仍然沒有得到任何的改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合作意識也難以得到提高,而“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的出現給數學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我們將微課和翻轉課堂融入數學教學中,使數學教學有新的生機。
利用現代化信息,體現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思想,課前讓學生自行觀看微課以及練習,課中以學生、問題、活動、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素質教育為中心,分組談論完成學習任務,在做中學、做中教進行德育滲透、養成教育,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思維訓練、能力提升、職業素養養成,完成翻轉課堂。
一、明確中職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目標,促使翻轉課堂得到充分利用
在中職數學翻轉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教學綱要的具體要求對課程進行設計。
下面以集合的“交集與并集”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為例,明確教學目標促進方法,完美體現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特點。
認知目標:交集與并集概念中的關鍵詞;區分交集與并集的符號;準確求出兩個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技能目標:形成準確的計算能力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協作能力。
情感目標:鼓勵參與“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合作互助精神,激發求知欲望,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課前準備,了解學生基本情況,提高翻轉課堂效果
(一)微課制作,為翻轉課堂做準備
“微課”(Micro-lecture),是教師錄制制作的教學視頻,這種教學視頻一般短小精悍,只是用來闡釋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重點、難點或疑點等),教學目標凝練簡潔,多用于學生的在線學習。微課研究專家鄭小軍認為微課是為支持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翻轉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學習方式而設計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隨著微課在教學實踐中的持續使用,它已經成為一種針對某個教學環節或知識點、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利用好信息化教學就要做好微課,微課作為信息化的產物,給教學帶來應有的效果,所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聯系所學專業以及生活一些常識,教師制作了以病人患病情況分類作為題材的交集并集概念微課供學生課前學習,同時還制作用放大鏡看數的微課,為課堂使用。
(二)課前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學習任務
翻轉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翻轉課堂是學生在上課前先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好的微課能吸引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比如學習通或藍墨云班課上傳微課以及學習任務,在“交集與并集”這節課前,我們教師在藍墨云班課中上傳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微課以及相應的練習,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微課,自己掌握時間,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帶著自學過程中的疑問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共同討論學習,充分發揮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探究與拓展,學生的應用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從而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成績差的學生可以多觀看幾遍微課,這樣滿足了基礎不一的學生需要。
三、翻轉課堂教學實施過程
為了能充分發揮團隊精神,一般將全班分成四、五個小組。
第一步:教師給每個小組發放兩組水果卡片,要求找出相同的水果卡片,并把相同的水果卡片名稱用集合方式寫在答題板上,教師發出指令看哪組先完成并給相應的獎勵分。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習內容有關聯性且具有趣味的游戲,結合一定的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快速投入課堂活動。鍛煉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利用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
第二步:觀看交集概念微課,讓學生通過微課將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的理解,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逐步建構歸納出本節課的概念。
第三步:教師再次讓各組學生找出剛才兩組水果卡片的所有水果名稱,并用集合表示出來。初步了解并集,吸引興趣,游戲的完成過程中學生自己初步發現游戲是否成功,形成一次自我評價。
第四步:觀看并集概念微課,讓學生通過微課將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的理解,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逐步建構歸納出本節課的概念。
第五步:在PPT中展示交集、并集這兩個概念,給出問題:(1)請找出兩個定義中的關鍵詞,體會其中含義;認識區分兩個符號。(2)發揮想象力,知道如何準確記憶交集與并集的符號,不混淆符號及其意義。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仍然進行小組討論,把討論結果上傳到藍墨云班課的小組討論區,教師選出最好的一組供全班使用,交集——“且”“公共元素”,并集——“或”“所以元素”,交集符號開口向下,并集符號開口向上。這一環節把學生對并集、交集的形象感受轉化為理性認識。發揮集體智慧,充分想象,加深記憶,使學生突破本節課的一個關鍵點:區分交、并集的符號及其含義。
第六步:學生完成下列題目
1.設A={1,2,5},B={2,4,6},求A∩B、A∪B.
2.設A={x|-1
3.設A={x|-2≤x≤2},B={x|0 讓學生自己研究例題,獨立探究解答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交流自己的解法,并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把小組答案上傳到小組討論區,派學生代表進行講解,在這一環節中具有競爭性和趣味性,臺上和座位上的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參與,整個班級學生的注意力都聚焦在這里,知識點引入環環相扣,利于學生對后續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探索和解答。 第七步:給學生觀看《數軸上數的放大鏡》微課,學會借助數軸,利用用數形的方法解題,緊扣定義中的關鍵詞小結此類題目的解法。 第八步:組織做測試題,自行分析、思考,可以在小組中談談自己做題的思路或遇到的困難,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歸納答案,從內容上圍繞重點,鞏固新知;從層次上逐層深化,拾級而上;從形式上注意交換,方法交替;數量適量、緊湊,從深度上,適度可完成等。 第九步:用一首歌歸納總結,“給你一本做過的練習,看看那些錯過的剖析,也許有時會忘了,集合也有運算,交集就是找公共元素,并集就是找所有元素,總是會經常忘記,集合怎么運算,因為數學,交集的口朝下,并集的口自然就是向上,因為數學,在那個地方,依然還有25個題目冥思苦想。”通過歌曲對本節課印象更加深刻。 翻轉課堂有利于課堂互動,在課上合作式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學習的形式能夠讓學生以比較放松的心態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分析問題的過程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利用小組學習方式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加強監督與引導,以確保效果,不能使小組學習成為一盤散沙的“自由談”。 四、翻轉課堂中使用網絡平臺進行反饋與評價 采用翻轉課堂,對課程質量與學生成績的評價機制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情況、課上互動表現與課后的練習完成情況進行打分評價。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不注重知識的積累,考核模式只重視結果,忽視過程。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往往忽視知識的積累,對知識的掌握往往不夠深入、停留表面、不求真正理解,在期末考試中尋求快速記憶甚至鋌而走險選擇作弊,不僅沒有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考風。單一的考核模式只反映學生一個學期的成果,存在偶然性、片面性,考核結果不夠全面、科學。同時,考核方式單一,并不適合所有課程、所有知識點、所有能力的考核,學生某些能力的考核并不適合采用考試方式進行考核。解決這種不合理考核方式,翻轉課堂中課前學生學習情況,課中作業、小組任務、答疑、討論、簽到等方式將在網絡平臺中體現評價,比如教師使用藍墨云班課平臺。 教師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發起一個問題、話題,由學生各抒己見或互相討論或投票判斷,老師可以給那些提出正確、有趣、創新想法的學生點贊,并給予考核加分。對各模塊、各考核點涉及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可以通過藍墨云的“作業/小組任務”進行考核,教師布置任務,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教師對任務結果予以評分。對各模塊、各考核點涉及的學生參與課程積極性的考核可以通過藍墨云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從而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微課與翻轉課堂在數學教學中優勢 擴大教學時空,借助微課與在線學習,翻轉課堂把課堂教學中淺層次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前、在虛擬學習空間學習,達到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對象擴大化,學習資源的意圖廣泛,實現了學校教學和社會化學習之間的并用與兼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微課直觀性、動態性保持學習者的集中注意力,確保學生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翻轉課堂主要采取的是在線學習與教師面授指導相混合的學習形式,教師通過課堂幫助學生強化學習重點,點撥學習中遭遇的新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生愛學、教師精教的有機融合。 有了微課的吸引,教學激發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愿望;有了在線學習平臺的搭建以及課堂內師生、學生共同體建設,學習者就能夠及時實現學習水平與效能的自檢,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結果,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 六、結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教育信息技術時代的產物,微課很好地服務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前自學積極性提高。促進了中職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讓學生接受課堂知識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3. [2]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