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鋆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下,“90后”“00后”中職學生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些處在叛逆期且充滿個性的孩子,似乎更愿意接受一些非傳統、非理性的觀念,這對中職德育課教學提出了挑戰。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出現,為中職德育教學找到了方向。通過探討積極心理學理念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為中職德育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關 鍵 詞] 積極心理學理念;中職院校;德育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54-02
作為職業教育實踐陣地之一的中職院校,其特點是教育與未來職業的緊密聯結。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教育質量提升和改革,特別是人社部在全國技師學院推廣的專業一體化教學改革,使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主動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具體教學中我們仍然能看到,學生對文化基礎課程特別是德育課程的學習并不盡如人意。德育課教學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任務,若德育課堂教學不能有效凸顯教學實效,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將無從談起。
一、中職學生與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生文化基礎差,思想易受外界影響
從學生構成來看,20世紀90年代末、“00后”已然成為中職院校的主力軍。這些處于叛逆期且頗具個性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受到社會文化中非傳統、非理性的思想感染。而且近年生源質量下降,中職學生較為突出的表現在文化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缺乏、學習目標不明確、思想易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弱、沉溺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精神世界空虛等。
(二)教學模式守舊,學生認識不清
從目前中職院校德育課堂教學來看,大多數德育教學依舊以傳統教法為主,教師的教學難有創新,在教學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加之,多數學生認為來到中職院校讀書可以不用再學習文化基礎課程,且德育課程在初中階段屬于副科,導致大部分中職生并不重視德育課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較好地調動,學習信心不夠,無形中加重了自卑感。
由此,我們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知識獲取、積極情感體驗與積極人格特質的和諧發展上,從而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一)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屬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范疇,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基本上是普通人,是以人類的能力、動機和潛能等為出發點,充分利用了心理學目前有效的測量手段和已十分完善的實驗方法,要求心理學家必須用一種欣賞性和更加開放的眼光來看待人的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積極心理學是源于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標志性的出現,見于2000年1月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Seligman&Csikzentmihalyi)一文。自此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學家開始傾向于這樣的研究,直接把矛頭指向消極心理學模式。現在我們看到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集中從三個方面進行關注:
1.研究個體層面積極主觀方面的體驗,包括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足、對現在的快樂和幸福流、對未來希望與樂觀主義,這里不可忽略它們獲得的途徑和生理機制的內容。
2.研究個體層面積極人格方面的特質,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工作和愛的能力、人際交往的技巧和勇氣、對美的感知、寬容、毅力、創造性、智慧、天賦、靈性和關注未來等,從品質的根源與效果上進行集中的研究。
3.研究群體層面的積極社會環境,關注公民美德的研究,打造出一個社會組織,首先從個體出發,使公民具有責任感、有職業道德、有禮貌、寬容和利他,這樣的社會組織好比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平臺、有效能的院校、關系和諧的社區及健康的家庭等。
積極心理學認為,研究心理學不只是關注損傷、缺陷和傷害的問題,還應該研究優秀品質和力量方面的內容,要發掘人類自身所擁有的力量和潛能。所以,積極心理學對人的幫助絕不僅僅是解決心理問題,而是要全面持續地幫助個人發現并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能力量,培養自己的美德,以達到助人和自助的目的。
三、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滲透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中職德育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從德育課教學內容看,其實效性強、覆蓋面廣,包括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生日常思想行為的教育與指導、人生觀與道德觀、民主與法制、形勢與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中職院校課堂教學過程看,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能感低、“手機依賴癥”、人生觀與價值觀不正確、頂撞教師、不服從管教等課堂問題依舊存在,這導致教學實效性的落實不盡如人意。此外,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行為異常問題時有發生,單純依靠德育課傳統的照本宣科的說教和灌輸無法達到育人實效。因此,中職德育課堂教學需要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教育支持和補充。德育課堂教學與積極心理學理念相互滲透,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交融,強化了德育課教學的效果。
四、積極心理學理念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轉變教師消極心態,建立積極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所有教學中最重要、最活躍、最基本的關系,積極課堂的營造需要教師主動創設和精心組織,更需要教師理念的更新和心態的調整。
中等職業院校生源素質與其他院校有著明顯區別,多數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普遍處于偏中下水平。且近年的一些有關師生關系的新聞使師生關系較為緊張,教師對學生形成了一種消極期待: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學生反饋出來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教師的成就感低。正因這樣消極期待的存在,使中職院校德育課堂教學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教師有極大的教學熱情卻得不到應有的教學反饋;另一方面,教學質量要求日益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卻日益下降。可見,培養積極心態不只是針對學生,教師的積極心態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和自我成長,更值得關注。
轉變教師心態,先從思想態度的轉變出發。筆者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原理之一,其運用在教師思想態度的轉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途徑。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對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皮格馬利翁效應應該廣泛運用于中職院校教師培訓中,激發教師對自身消極期待的反思。實踐證明,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德育課堂,是師生互相尊重、和諧融洽、合理期望,傳遞正能量的課堂。
(二)提升學生感知能力,豐富積極情感體驗
從積極心理學理論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和本能。德育教師作為育人者,有責任傳遞積極態度,提升學生幸福感和積極情感的感知能力。
縱觀職業院校專業課程一體化改革,雖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應試教育課程模式下學生“睡中學,學中睡”的狀況,以工作任務的教學模式為主線,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較好地達到教學實效。但時常也能聽到專業課教師抱怨,即便組織學生分組學習或是合作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總有不愿參與其中的“頑固分子”。對這些學生,任課教師或是提醒,或是批評,用扣分來“要求”學生,但是這樣加劇了師生間的對立情緒,使師生關系陷入惡性循環。如何能既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又能弱化學生消極體驗,提升積極情感體驗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帶領她的團隊,用了近10年的時間研究“鼓勵”與“表揚”對孩子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事情可以由自己掌握的感覺,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可見,鼓勵是一種積極的評價。筆者認為,學生是可塑造的個體,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積極的關注,特別是不愿意主動參與的學生更應該給予積極關注與鼓勵,多使用“你可以的!”“你比你所想的還要棒!”“你今天完成的任務比昨天做的更棒!”“你還可以做得更好!”等積極話語,大方地鼓勵學生點點滴滴的進步,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多使用加分、少使用扣分。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小組活動,體驗存在感與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緩解自卑和畏難情緒,讓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提升對積極情感的感知能力。
德育課教師也可通過“開學第一課”,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聯結?!伴_學第一課”是教師與學生初次見面的第一堂課,筆者以“開學第一課”為契機,運用“共情”理論,與學生分享自身求學經歷,特別是失敗經歷所帶來的情感體驗以及應對方式。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真實案例的分享,與學生之間產生彼此“感同身受”的共鳴,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積極情感體驗。
(三)改進教學方法,構建快樂課堂
改進教學方法,構建快樂課堂是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尋找激發中職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是提升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人社部2014年修訂版中職德育教材中第一課“職業伴隨人生”,其教學內容是建立職業規劃。若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關注學生職業規劃,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相應場景創設。例如,筆者在為園林綠化專業學生授課時,播放“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9月3日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并發表的主旨演講”相關視頻片段,視頻中習主席點贊廈門是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視頻播出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享,燃起對未來職業的期待,感受到自己即將成為這座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的建設者,職業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為3D打印技術專業學生進行授課時,筆者通過播放微軟公司推出的“未來教室”視頻,帶領學生通過感官體驗3D打印技術的神奇所在,通過展示歷屆學長學姐利用3D打印技術親手制作的畢業生禮物,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職業的美妙。
當前,在高科技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名現代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做到“不與趨勢為敵”,與其強制學生收起手機認真聽課,不如利用現代化的電子產品為教學服務。筆者曾經在某個班級授課過程中,聽聞授課班級學生之間因矛盾起了沖突,筆者即以此次矛盾沖突事件為案例,利用手機在QQ群給學生分享了一篇網絡文章《我為什么看他不順眼》,并要求學生閱讀、討論、發表意見?;舆^程中,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改變學生的消極認知,為他們樹立積極、正面、陽光的心態。教師可以嘗試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一些線上的互動,如向他們推薦有意義的公眾號、APP或者網絡文章等,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傳遞訊息,傳遞正能量,相信這樣的教師會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德育課教學也能錦上添花。
五、結語
中等職業教育擁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幫助教師從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幫助教師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導學生成長,通過自身教學素質的提升達到教學效果的增強,助力學生領悟德育教育的深層意義。從目前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發展看,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運用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相信隨著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途徑將更多、更好。
參考文獻:
[1]駱娟.“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應用[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2]鄧雪英.對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職業時空,2012(8).
[3]宋廣文,竇春玲.課堂教學心里氣氛及其教育作用[J].教育科學,1999(2).
[4]方雙虎.課堂心理氣氛及其營造[J].教學與管理,2003(13).
[5]任學明.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J].教師博覽,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