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霞
[摘 要]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介紹了傳統牛病防治技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然后針對牛病防治技術教學中應用藍墨云班課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希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快教學改革進程。
[關 鍵 詞] 牛病防治技術;藍墨云班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74-01
牛病防治技術是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的臨床專業課,在傳統課程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再加上教學內容較難,學生容易混淆生產性能、臨床特性以及診斷方法等。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本文重點介紹了在牛病防治技術教學中應用藍墨云班課,為后續牛病防治技術教學提供參考。
一、牛病防治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下,牛病防治技術教學過于注重學生的知識培養,部分教師甚至將學生考試成績當作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意識,主動鉆研問題的能力薄弱。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違背了現階段社會對業務人才的需求。
(二)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牛病防治技術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給學生機械灌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沒有綜合運用多媒體講解知識的含義,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背誦而不能運用牛病防治知識。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長期以來,牛病防治技術教學考試以書面答卷為主,重點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考試成績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學生出勤方面,牛病防治技術課程教學人數較多,而教師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點名制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且出勤真實性有待商榷。
二、牛病防治技術教學中應用藍墨云班課的方法
(一)使用藍墨云班課點名和測試
課前,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使用手機下載藍墨云班課軟件,通過輸入指定邀請碼進入班群,然后再開通成員和課堂表現簽到,簽到形式包括手勢簽到、一鍵簽到等,限定學生簽到的時間和距離,教師利用該軟件的定位功能快速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藍墨云班課中發布關于牛病防治技術課程的選擇題,掌握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對學生普遍出現錯誤的知識點,下節課重點進行講解。
(二)使用藍墨云班課進行課堂討論和答疑
針對傳統牛病防治技術教學學生積極性低下的問題,教師應該借助藍墨云班課軟件引入頭腦風暴、課堂答疑等教學形式。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如果小組成員沒有得出確切答案再請求教師幫助,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提問環節,教師可以采用搶答、隨機選人、分組評價等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我表現機會。
(三)使用藍墨云班課布置和批改作業
牛病防治技術知識復雜難懂,教師必須布置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或者課堂作業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搜索相關網頁提交作業。教師可以設置學生互評的考核機制,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性格特點平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評選出正確率最高、最具創新思維的作業,最后每組組長將組員作業進行拍照并上交,由教師進行作業審核工作。
(四)使用藍墨云班課發放學習資料和學習通知
考慮到牛病防治技術課程有許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且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對很多技術不夠了解,教師可以使用藍墨云班課發布和教學任務密切相關的PPT或者微課視頻,打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可利用互聯網深入掌握知識點。另外,教師可以在課前發布有關消息,使學生一打開藍墨云班課就知道最新的學習通知,按時完成課前預習任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移動互聯網等加快了教學改革進程。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運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開展課堂互動和教學反饋。針對傳統牛病防治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使用藍墨云班課點名和測試,完善考核制度體系,使用藍墨云班課進行課堂討論和答疑,按時批改學生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使用藍墨云班課發放學習資料和學習通知,使牛病防治技術課程教學更加靈活。
參考文獻:
[1]劉云.項目教學法在《養牛與牛病防治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養殖技術顧問,2015,8(4):287-288.
[2]趙政,陳學文,謝樹桃,等.“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養牛與牛病防治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8):17-20.
[3]姜明明.高職《牛羊生產》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8(10):96-97.
[4]陳西風.高職養牛與牛病防制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開發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3,32(23):285-286.
[5]孟婷婷.關于藍墨云班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幾點思考[J].亞太教育,2016,23(15):114.
[6]譚桂華,劉怡然.淺談藍墨云班課在教學中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