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種理財方式比較好
河北省唐山市讀者趙近山:我們老年人一般手里都有些積蓄,都希望通過理財以增加一些收入,因為我們除了每月的退休金以外,就幾乎沒有什么來源了。現在社會上的金融機構推出各種理財方式,還有什么“網貸”,利息很高,當然聽說詐騙也很多。我想請你們幫忙推薦一下,我們老年人究竟怎樣理財為好?
編者:理財是每一位老年人都關心的事情。要我們說,老年人投資,必須把資金安全放在首位;若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投資項目,收益率說得再高也沒有意義。近年來接連有老年人落入投資理財陷阱的新聞披露,讓人嘆息。
要論理財安全,第一位的自然當屬銀行存款。工行等幾家大的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只要國家在,它們一般是不會倒閉的,把錢存在那里最安全。不過,錢存在銀行利息很低,像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才1.5%,利息常常比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還低,錢放在銀行里就等于自動貶值。所以,很多人都另辟蹊徑,其中購買國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國債的性質與銀行存款差不多,除了通貨膨脹風險外,基本上是安全的,利率還算差強人意,所以對老年人較有吸引力。還有如炒股,買高息理財產品、基金,買黃金等,有的人甚至還玩起了P2P,就是試圖將資金利益最大化。不過,它們都有一定的風險,其中P2P的風險更大。
關于P2P,很多老年人可能還不太清楚。簡單地說,它是利用互聯網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借貸模式,屬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一種。它從2006年開始出現,其后進入快速發展期,2017年交易額已達到28048億,其放貸承諾的年利率遠遠高于銀行存款,有的甚至高達百分之二十幾。然而,它從一開始,負面現象就不斷顯現,陸續有停業、提現困難、跑路 (卷款逃跑)等現象出來,坑了不少人,許多P2P理財的人弄得血本無歸,其中就有少部分涉足網絡理財的老年人。國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后,從2016年開始進行整頓,清理了很多不具有網貸資質的平臺,并設立準入登記備案制度。相信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大,投資環境會相對安全一些。當然,這種近乎“虛無縹緲”的網絡理財方式容易給人造成心理壓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慎入這個平臺。
總之,您在投資理財中,應掌握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是不要貪圖不合常理的高回報,承諾的收益率若高于20%的投資項目,很可能就是陷阱,在購買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其次,您在做出投資決定前,最好先跟子女或具備投資理財知識的親戚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再次,經濟學上有一句名言說 “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意思是說投資要有分擔風險意識,把錢分開理財,一般是三分法(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現金持有三種),某一種出問題,不至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