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要求,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領域的原創性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中華民族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全面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科技領域短板瓶頸仍然突出,特別是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事業仍存在諸多不適應。近年來發生的圓珠筆芯之問、航空器缺“心”之痛和經貿爭端斷“芯”之憂,昭示著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一些方面依然相對落后、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基礎工藝能力依然缺乏、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可以說,當前我們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又面臨必須克服差距拉大風險的嚴峻挑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堅定信心,凝聚力量,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克難奮進。
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首在以自主求創新。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重在以改革促創新。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要敢于啃硬骨頭,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還要以人才強創新。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發現、培養青年人才是做好創新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都要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