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杜文明 王森 丁常偉 于陽 葉明
眾泰汽車工程研究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扭矩轉向是指車輛急加速時出現的加速跑偏現象。
伴隨著汽車動力性的進步,大馬力前驅車日漸普及。加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駕駛樂趣需求,扭矩轉向問題越來越凸顯。因此,提前規避和有效解決扭矩轉向迫在眉睫。

圖1 后視圖

圖2 俯視圖——扭矩轉向現象
扭矩轉向根本原因是左右傳動半軸不對稱。前驅車由于發動機橫置,變速箱通常不在汽車中心平面,而是偏置在一側,左、右半軸角度不同,使得扭矩分配到左、右側時不相等,從而導致轉向系統偏離中間位置而出現加速跑偏的現象。
假定差速器輸出扭矩為T,左右扭矩平均分配。且輪胎與地面無打滑。
簡化模型及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注:不同公司計算公式存在差異,將傳動扭矩分解到輪胎處繞Z軸旋轉的扭矩,可以便于系統臺架驗證,且通過驗證發現吻合較好。
左側扭矩:MZL=T/2*COSαL*SINβL
右側扭矩:MZR=T/2*COSαR*SINβR
式中:T為差速器輸出扭矩總和,α為傳動軸與輸入端之間的夾角,β為傳動軸與輸入端之間夾角。MZ為分解到輪胎處繞Z軸旋轉的扭矩。
因左、右半軸角度不對稱,導致MZL與MZR不相等。若MZL與MZR差值大于轉向系統的摩擦,將導致車輪偏轉一定角度產生跑偏現象,嚴重時可以看到方向盤也會偏轉一定角度。如圖2所示:
為了在開發前期有效規避扭轉轉向,需要對對傳動系統開展目標設定及分解,通常要求:
(1)△MZ=/MZL-MZR/≤30Nm。然后根據發動機最大扭矩、速比等反推左右半軸夾角差值。
(2)左、右半軸總成扭轉間隙≤1.5deg。
(3)左、右半軸總成等剛度。
采用對稱式的兩段或者三段式半軸。受限于布置空間,兩段對稱式半軸在發動機橫置的前驅車上很難實現,部分電動車有采用。三段式半軸在成本較低的A級車上采用相對較少。
采用對稱式半軸時,通常要求左右半軸總成等剛度。而對于不對稱布置且有扭矩轉向現象時,可以通過增大兩側剛度差異反過去彌補扭矩轉向現象。
彌補機理:剛度大,半軸扭轉變形角度小,傳遞到輪胎的有效滾動角度大。如半軸剛度左側100Nm/°,右側120Nm/°,左右側扭矩均為1200Nm,左側半軸扭轉變形12°,右側10°,右側有效傳遞到輪胎滾動方向的角度大,響應快。通俗的說是調整剛度讓車輛朝扭矩轉向跑偏的另外一側跑偏,削弱甚至達到完全中和不跑偏的效果。
某A級轎車項目后期發現1.5T車型存在明顯扭矩轉向現象,采用其它措施難以滿足上市節點且代價巨大,因此在滿足強度的前提下降低左半軸剛度(直徑),在左右側簧下質量差異無明顯導致舒適性差異前提下提高右半軸剛度(直徑),最終通過半軸剛度調整實現扭矩轉向的優化。
通過降低輸出扭矩大小,或者延長響應時間,可以緩解扭矩轉向現象。通常自動擋比手動擋扭矩轉向表現好。該方法會降低動力性和駕駛樂趣,不建議采用。扭矩過大輪胎打滑可以考慮適當降低。
(1)動總旋轉傾斜,俗稱發動機歪置。部分車型如大眾POLO、奇瑞艾瑞澤5等采用。
(2)動總平移,分為水平移動和垂直移動。某品牌SUV1.5T車型因調整動總姿態去調整半軸角度空間有限,不能完全通過消除扭矩轉向,因此調整動總姿態的同時通過更改懸架彈簧降低車身姿態15mm,兩個方案組合有效消除扭矩轉向現象。
(1)增大摩擦:滑柱轉動摩擦、轉向機摩擦和轉向管柱等零部件的摩擦。其中增加齒輪齒條預緊力以增大轉向機逆驅動摩擦力較容易實現。
(2)增大轉向機軸線到輪心距離(調整轉向梯形)。影響較大,后期調整空間小。
EPS往往比HPS逆向摩擦阻力大,抗扭矩轉向能力更強。增大逆向摩擦往往會導致轉向回正變差,HPS需要均衡考慮。
(1)EPS主動控制
在監測到扭矩轉向現象時,可以增加EPS主動回正和保持方向盤的能力??赡軐е禄卣珡姡枰饪紤]。
(2)ESC主動控制
在監測到扭矩轉向現象時,可以考慮ESC主動介入對車速快的一側額外施加制動力以抑制跑偏,甚至限扭。當前市面上ESC無此項功能。
(3)其它電子設備主動控制,如車道保持系統。
如某國產SUV采用不對稱主銷設計抑制扭矩轉向。

圖3 對稱兩段式半軸

圖4 對稱三段式半軸

表1

圖5 初始布置

圖6 動總旋轉傾斜

圖7 水平移動

圖8 垂直移動
(1)在開發前期通過對傳動系統合理的目標設定和分解,可以有效的規避扭矩轉向風險。
(2)對前期未有效規避已經存在扭矩轉向現象,合理借鑒上述一種或者幾種組合方案可以有效優化扭矩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