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寧
(北京市第六醫院心內科,北京 100007)
房顫 (atrial fibrillation,AF)又叫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之一。大部分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均可出現心房顫動,且其發病率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有所提高[1]。目前,進行射頻消融術是臨床上治療心房顫動的主要方法。但該療法具有手術操作復雜、難度大、風險高等特點。因此,在采用該療法對房顫患者進行治療時,為其做好護理配合工作,是保證其安全、順利地完成手術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關鍵[2]。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進行射頻消融術的房顫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為了驗證這一研究結果的有效性,筆者對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北京市第六醫院進行射頻消融術的32例房顫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北京市第六醫院進行射頻消融術的32例房顫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護理1組和護理2組,每組各16例患者。在護理1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10例和6例,其中年齡最小的31歲,年齡最大的67歲,平均年齡為(53.24±2.71)歲;病程最短的1年,病程最長的7年,平均病程為(4.21±0.22)年。在護理2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9例和7例,其中年齡最小的31歲,年齡最大的67歲,平均年齡為(53.13±2.56)歲;病程最短的1年,病程最長的7年,平均病程為(4.23±0.1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為其采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在這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內,對護理1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等常規護理。對護理2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進行預見性護理的方法是:1)進行術前預見性護理。⑴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3],由于進行射頻消融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因此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該手術前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其治療的效果,還會對其預后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在術前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向其講解進行射頻消融術的原理、必要性、安全性以及在手術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從而讓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手術治療。另有相關的報道指出,在為患者采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很容易因射頻放電所致的疼痛而使心臟發生迷走神經性竇性停搏和房室傳導阻滯。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在術前為患者準備好嗎啡、多巴胺等搶救藥品,以防止其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發生猝死等意外。⑵在患者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需協助其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如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12導聯心電圖檢查、經食道超聲檢查等,以明確其心房有無血栓形成。⑶在患者進行手術前2周,告知其停止服用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藥,以防止此類藥物對其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造成不良影響,降低其在術中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⑷在患者進行手術前1 d,指導其在平臥狀態下進行小便的練習。同時,告知患者在手術前的6~8 h禁食,在手術前的4 h需禁飲,以防止其在術中發生嘔吐而引起窒息。在患者進行手術前2 h,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備皮處理,并告知其排空膀胱。另外,患者在術前若存在過于緊張的情況,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適量的鎮靜劑進行鎮靜治療。2)進行術中預見性護理。⑴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為其連接好各類監護導線,并為其快速建立靜脈通路。⑵在對患者進行房間隔穿刺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其神志、呼吸、心律、血壓、尿量、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的變化情況。患者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需立即配合醫生對其進行搶救處理,以免其發生心包填塞、血栓等嚴重的并發癥。另外,在對患者進行環肺靜脈消融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適量的低分子肝素進行皮下注射,以防止其發生血栓。3)進行術后預見性護理。⑴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讓其雙下肢保持平直,避免彎曲,并叮囑其保持此姿態(絕對制動)至少>8 h。在手術結束8 h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翻身活動,但需讓其保持術側肢體伸直。在手術結束12 h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病床上進行適量的雙下肢活動。在手術結束24 h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適量的離床活動。同時,每天定時觀察患者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及其雙側足背動脈搏動的情況,詢問其是否存在軟弱無力、肢體麻木、口齒不清等腦栓塞的表現以及氣促、胸痛、呼吸困難、咯血、低氧血癥等肺栓塞的癥狀。患者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須及時報告醫生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⑵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可采用沙袋加壓法對患者雙下肢的穿刺點進行加壓處理,并囑咐其當發生嘔吐、咳嗽或進行大小便時,需用手按壓住穿刺點,以防止穿刺點出血。⑶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定時為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同時密切觀察其穿刺點周圍是否存在紅、腫、熱、痛及有分泌物等局部感染的現象,并遵醫囑為其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治療。
1)護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和手術配合度評分的變化情況。其中,患者的SAS評分越高,表示其焦慮的癥狀越嚴重;患者手術配合度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對手術的配合度越高[3]。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血腫、迷走反射、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3)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通過讓患者填寫本院自擬的對護理服務滿意率調查表了解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該調查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若>85分,則表示其對護理服務滿意;患者的評分若在60分~85分之間,則表示其對護理服務比較滿意;患者的評分若<60分,則表示其對護理服務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手術配合度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與其接受護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其手術配合度的評分與其接受護理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護理2組患者SAS評分下降的幅度和手術配合度評分提高的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護理配合度評分的比較(±s)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護理配合度評分的比較(±s)
注:每組前后比較,#P<0.05;兩組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時期 SAS平均評分(分)手術配合度的平均評分(分)護理2組16 接受護理前 65.13±2.25 76.51±1.56接受護理后 16.21±1.69#96.55±2.51#*護理1組 16 接受護理前 65.24±2.21 76.35±1.52接受護理后 31.24±0.32#*82.92±2.25#
接受護理后,在護理1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了血腫,有2例患者發生了迷走反射,有3例患者發生了尿潴留,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43.75 %(7/16)。在護理2組患者中,沒有患者發生并發癥,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0.00 %(0/16)。護理2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護理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3.75 %(15/16);護理1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62.50 %(10/16)。護理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護理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總滿意率的比較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進行射頻消融術是臨床上治療心房顫動的常用手段。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行射頻消融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4-5]。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近幾年在北京市第六醫院進行射頻消融術的32例房顫患者平均分為護理1組(n=16)和護理2組(n=16),分別對其進行常規護理以及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手術配合度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與其接受護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其手術配合度的評分與其接受護理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護理2組患者SAS評分下降的幅度和手術配合度評分提高的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護理1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護理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進行射頻消融術的房顫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顯著改善其負性情緒,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手術的配合度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