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婧
(四川省都江堰市婦幼保健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
頭位難產是婦產科較為常見的一種難產,是指胎兒非枕前位的胎頭,因在盆腔內回轉受阻而呈現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或因胎頭俯屈不良而呈現不同程度的仰伸所引發難產的情況[1]。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發生頭位難產產婦的人數約占難產產婦總數的81.6 %左右[2]。因此,盡早對產婦發生頭位難產的征象進行早期識別,對于改善其妊娠結局,提高其所娩新生兒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大量的文獻報道指出,對頭位難產產婦實施產程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為了驗證這一報道的真實性,筆者對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分娩的90例頭位難產產婦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分娩的90例頭位難產產婦。這些產婦被納入本次研究的標準是:1)單胎妊娠。2)其病情均符合《婦產科學》中規定的頭位難產的診斷標準,且經進行產程觀察被確診患有頭位難產[3]。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這些產婦分為常規護理組(n=45)和產程護理組(n=45)。在常規護理組產婦中,年齡最小的22歲,年齡最大的38歲,平均年齡為(30.15±3.25)歲;孕周最短的37周,孕周最長的42周,平均孕周為(39.86±1.05)周;體重最輕的45 kg,體重最重的77 kg,平均體重為(59.83±5.28)kg。她們中,初產婦有32例,經產婦有13例。在產程護理組產婦中,年齡最小的21歲,年齡最大的38歲,平均年齡為(30.52±3.17)歲;孕周最短的37周,孕周最長的42周,平均孕周為(39.67±1.02)周;體重最輕的45 kg,體重最重的78 kg,平均體重為(62.26±5.07)kg。她們中,初產婦有30例,經產婦有15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常規護理組產婦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具體內容包括:1)對產婦進行產前宣教、生命體征監測、注意事項告知及產程觀察。2)密切觀察產婦的各項臨床反應,若產婦出現宮頸水腫、宮縮乏力等異常情況,須及時報告醫生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對產程護理組產婦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產程護理。進行產程護理的具體方法是:1)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⑴在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隨時向其講解進行每一項操作的目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從而使其能夠有效地配合產程推進。同時,告知產婦進行陰道分娩的好處,并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使其能夠滿懷自信地進行陰道試產。另外,對于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盡量予以滿足,以使其獲得被尊重感,減少其不良情緒。⑵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4],在產程推進的過程中,一部分產婦會因宮口擴張緩慢、子宮乏力、劇烈疼痛、產程延長等原因,出現精神緊張或放棄進行陰道試產等情況。針對此種情況,可對其腰部、腹部或手背部進行適當的撫慰或按摩,使其產生安全感,從而緩解其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2)對產婦進行體位護理。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胎兒胎頭呈現持續性枕后位是導致產婦發生頭位難產的重要因素,即當產婦的宮口打開到7~8 cm時,枕后位胎頭就會對其直腸造成壓迫,導致其提前使用腹壓。針對此種情況,需告知產婦將雙腿放平,取側臥位或不完全膝胸臥位(產婦若難以取側臥位,可協助其取仰臥位,但需將產床的床頭抬高40°~60°);待產婦宮口開全,且從其陰道口可看到胎頭時,可將其雙腳置于比產床的床頭高20~30 cm的腳蹬處;待產婦出現宮縮時,指導其將大腿靠近其腹部,并向外展開。然后,讓產婦屈曲兩側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同時向下屏氣用力,以增強腹壓,促進分娩(在產婦出現宮縮的間隙,可告知其將雙腿放平進行短暫的休息)。3)對產婦進行人工破膜護理。在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需密切關注其宮口的變化情況。當產婦的宮口打開約3 cm時,可在其出現宮縮時,刺破其胎膜,并觀察其羊水和胎心等情況。若產婦一切正常,則可讓其進行陰道試產。另外,若產婦分娩困難,可在其宮口打開約 6 cm,并在其胎膜已破、宮頸內口松弛、宮頸管已展平、宮內無水腫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陰道檢查,了解其胎兒胎頭的方位。然后,在產婦出現宮縮時,指導其向下屏氣用力(增強腹壓),同時徒手對其進行宮頸擴張,以促進其順利分娩。
1)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總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時間、產后麻木持續的時間和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2)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所娩新生兒發生窒息和NBNA評分的情況。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NBNA(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法,對兩組產婦所娩新生兒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分。使用NBNA評分法進行評分的滿分為40分,以35分作為標準,新生兒的NBNA評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狀況越好。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產程護理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及其所娩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分別為:33.33 %(15/45)、40.00 %(18/45)、26.67 %(12/45)和4.44 %(2/45)。常規護理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及其所娩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分別為:20.00%(9/45)、31.11 %(14/45)、48.89 %(22/45)和 17.78%(8/45)。產程護理組產婦的剖宮產率及其所娩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和產鉗助產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及其所娩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的比較 [%(n)]
接受護理后,產程護理組產婦總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麻木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24 h內的平均出血量及其所娩新生兒平均的NBNA評分分別為:(60.29±12.42)min、(25.24±3.52)h、(5.13±1.87)h、(452.86±50.28)ml和(38.72±1.51)分。常規護理組產婦總產程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麻木持續的平均時間、產后24 h內的平均出血量及其所娩新生兒平均的NBNA評分分別為:(78.95±16.63)min、(30.69±5.01)h、(8.26±3.11)h、(642.76±85.73)ml和(36.29±1.02)分。產程護理組產婦總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時間和產后麻木持續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其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其所娩新生兒的NBNA評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后兩組產婦總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時間、產后麻木持續的時間、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及其所娩新生兒NBNA評分的比較(±s)

表2 接受護理后兩組產婦總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時間、產后麻木持續的時間、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及其所娩新生兒NBNA評分的比較(±s)
?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分娩安全越來越重視。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為了保證母嬰安全,越來越多的產婦及家庭更傾向于選擇剖宮產分娩。雖然此種分娩方式對解決難產問題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根據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剖宮產會極大地降低產婦母乳的分泌量及其所娩新生兒的抵抗力。因此,對于能夠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應盡量建議其進行自然分娩[5]。頭位難產作為臨床上常見、且嚴重的妊娠晚期疾病,主要是由產道異常、子宮收縮乏力、胎兒發育異常等因素引起的。發生頭位難產的產婦若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胎位糾正處理,極易發生產道大量出血、會陰血腫,或導致其所娩新生兒發生頭皮血腫、顱內出血及窒息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母嬰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時對頭位難產產婦進行產程護理,對于改善其妊娠結局、保障母嬰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產程護理組產婦的剖宮產率及其所娩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其總產程持續的時間、產后疼痛持續的時間和產后麻木持續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其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其所娩新生兒的NBNA評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和產鉗助產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頭位難產產婦實施產程護理,可顯著縮短其產程,減輕其在分娩時的不適感,改善其分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