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倩
(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四川 南充 637100)
鼻竇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流涕、視力下降、頭暈、頭痛、鼻塞、嗅覺減退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以往臨床上常采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鼻竇炎,但治療后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高。有學者指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鼻竇炎可使患者產生耐藥性。近年來,鼻內鏡手術在治療鼻竇炎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良好,能夠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2例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從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鼻竇炎患者中隨機選取12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其病情均符合鼻竇炎的診斷標準。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合并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3)有鼻竇炎手術史。4)合并有肝腎功能異常或其他器官的功能衰竭。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比組,每組各61例患者。試驗組患者中有男34例,女27例;其年齡為20~73歲,平均年齡(65.18±12.55)歲;其病程為5~23年,平均病程(18.61±4.22)年。對比組患者中有男37例,女24例;其年齡為21~71歲,平均年齡(65.37±12.53)歲;其病程為4~22年,平均病程(17.53±4.21)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鼻內鏡手術。在圍手術期內,為對比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出院指導等。為試驗組患者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護理方法是:1)制定護理路徑。建立路徑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管理護理路徑的制定、實施和評價。小組成員采用文獻搜索、頭腦風暴、臨床護理問題分析等多種方式制定護理路徑。2)進行術前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采用床旁宣講的方式向其講解有關鼻竇炎的知識,并向其介紹實施鼻內鏡手術的流程、麻醉方式、手術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以提高其對自身病情和鼻內鏡手術的認識程度,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手術治療。在進行手術的前3 d,護理人員遵醫囑定時使用消除鼻粘膜水腫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在進行手術的前1 d,護理人員使用剪刀修剪患者鼻腔內的鼻毛,以防止其鼻毛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3)進行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患者回到病房后,護理人員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鼻腔出血的癥狀。對于出現鼻腔出血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告知其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驚慌。叮囑患者不可擤鼻,不可揉捏鼻子,不可擦拭鼻腔,應輕輕地吐出鼻腔內帶血的分泌物,并注意觀察其鼻腔出血量的變化情況[1]。對于鼻腔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及時對其進行止血處理。在術后的第2 d,護理人員取出患者鼻腔內的紗布,并遵醫囑使用消炎、抗過敏的鼻噴劑對其進行治療,2次/d。在患者鼻腔內滴復方薄荷油,3次/d,從術后的第3 d開始,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鼻竇進行沖洗,1次/周。在術后的第7 d,護理人員清理干凈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和結痂,并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4)進行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告知其出院后在飲食方面、運動方面及用藥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叮囑患者遵醫囑按時到醫院復診,并告知其在出現異常情況后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
1)患者的治護效果。治護效果的判定標準:(1)顯效。治護后,患者的鼻竇開放效果較好,其鼻竇內無膿性分泌物。(2)有效。治護后,患者的鼻竇內有少量的膿性分泌物,其鼻粘膜存在輕度水腫的情況。(3)無效。治護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其鼻竇開放不良或存在大量的膿性分泌物。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患者術后鼻腔的出血量、術后疼痛的評分、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患者術后鼻腔的出血量、術后疼痛的評分、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治護的總有效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38例(占62.29%),為有效的患者有22例(占36.07%),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1.64%)。試驗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8.36%(60/61)。對比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0例(占32.78%),為有效的患者有31例(占50.83%),為無效的患者有10例(占16.39%)。對比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3.61%(51/61)。試驗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
在術后,試驗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鼻腔嚴重出血,有2例患者發生鼻腔粘連,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19%(5/51);對比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發生鼻腔嚴重出血,有6例患者發生鼻腔粘連,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4.59%(15/51)。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
試驗組患者術后疼痛的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其術后鼻腔的出血量少于對比組患者,其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鼻腔的出血量、術后疼痛的評分、對護理滿意程度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鼻腔的出血量、術后疼痛的評分、對護理滿意程度評分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疼痛的評分(分)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分)術后鼻腔的出血量(ml)試驗組 61 35.47±5.33 86.14±15.34 102.55±10.28對比組 61 65.15±8.25 63.34±8.77 353.85±86.73t值 15.3383 18.3751 18.3586P值 <0.05 <0.05 <0.05
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鼻竇炎的常用方法。近年來,鼻內鏡手術在治療鼻竇炎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主要通過提前制定護理路徑的方式提高護理工作的精細度和質量[2]。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能夠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和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分均高于對比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疼痛的評分均低于對比組患者,其術后鼻腔的出血量少于對比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減少其術后鼻腔的出血量,緩解其疼痛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