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左艷芳,馮艷芳,魏紅艷
(滄州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北 滄州 061000)
癲癇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此病患兒多為小兒,其病情可反復發(fā)作,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可受到嚴重的影響。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癲癇的藥物主要為丙戊酸鈉、托吡酯等抗癲癇藥[1]。本研究主要分析應用托吡酯對學齡期癲癇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滄州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收治的100例學齡期癲癇患兒。這些患兒的納入標準是:1)年齡為6~12歲。2)在參與本次研究前未進行過抗癲癇藥物治療。3)其病情符合癲癇的臨床診斷標準。4)其心、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正常。5)在參與本次研究前的3個月內其病情發(fā)作的次數不低于3次/月。將這些患兒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托吡酯組。在托吡酯組患兒中,有男22例,女28例;其年齡為6~12歲,平均年齡為(8.71±2.13)歲;其發(fā)病時間為4個月至5年,平均發(fā)病時間為(3.51±0.21)年。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23例,女27例;其年齡為6~12歲,平均年齡為(8.68±2.11)歲;其發(fā)病時間為4個月至5年,平均發(fā)病時間為(3.53±0.25)年。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為對照組患兒應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0~15 mg/(kg·d) ,2次/d,在一周內逐漸將用藥量增加至20~40 mg/(kg·d),并以此劑量對患兒進行維持性治療,共治療6個月。為托吡酯組患兒應用托吡酯進行治療,其用法是:0.5~1 mg/(kg·d) ,2次/d,在一周內逐漸將用藥量增加至4~8 mg/(kg·d),并以此劑量對患兒進行維持性治療,共治療6個月。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療效、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及進行治療前后其智力水平的變化情況。采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評價患兒的操作智商評分、言語智商評分及總智商評分。患兒的各項評分若低于70分可判定其發(fā)生智力損害[2]。
顯效:經治療,患兒的癲癇未再發(fā)作或發(fā)作的頻率降低75%以上。有效:經治療,患兒癲癇發(fā)作的頻率降低50%~75%。無效:經治療,患兒未達到上述的療效標準[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操作智商評分、言語智商評分及總智商評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托吡酯組患兒的言語智商和總智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托吡酯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前后其操作智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前后其操作智商、言語智商和總智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智力水平的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智力水平的比較(分,±s)
?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n(%)]
癲癇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反復發(fā)作的意識障礙和肌肉抽搐。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進行規(guī)范的抗癲癇用藥治療后,有70%~80%的此病患者其病情可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有部分此病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用藥治療后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或因出現(xiàn)無法耐受的不良反應而停藥,進而可導致病情頻繁發(fā)作,甚至可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害[4]。
托吡酯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抗癲癇藥,在治療各類癲癇中均有良好的效果[5-6]。托吡酯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感覺異常、胃腸道反應、嗜睡、體重明顯增加或降低、頭痛及乏力等。研究發(fā)現(xiàn)[7],應用托吡酯治療癲癇可降低患者的語言功能和智商水平。這可能與托吡酯可抑制癲癇患者大腦前額區(qū)域的功能,降低其認知功能有關。有研究結果顯示[8],為癲癇患者服用托吡酯進行治療后其記憶力、語言表達和注意力會受到損害,且隨著使用此藥劑量的增大其受到的相關損害逐漸加重。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應用托吡酯對學齡期癲癇患兒進行治療可取得確切的臨床效果,但可對其智力造成一定的損害。在為學齡期癲癇患兒進行抗癲癇治療時不應首選托吡酯。若需為此病患兒使用托吡酯進行治療,應加強對其用藥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