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云,龍佩嫻
(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450)
臨床調查發現,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在術后常會發生腹脹,在發生腹脹后其子宮切口的愈合、身體機能的恢復和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1-2]。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能夠促進其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術后腹脹。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人民醫院接受剖宮產術的60例產婦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人民醫院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中隨機選取6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60例產婦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產婦。試驗組產婦的年齡為25~30歲,平均年齡(27.0±2.0)歲。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23~36歲,平均年齡(29.0±6.0)歲。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對這兩組產婦進行剖宮產術后,對其均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飲食指導、生活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進行穴位注射護理 在術后6 h,產婦的生命體征若無異常,遵醫囑對其進行穴位注射治療,方法是:對產婦足三里穴處的皮膚進行消毒。在5 ml注射器上安裝7號針頭,抽取100 mg的維生素B1。將注射器垂直刺入產婦足三里穴處的皮膚中1.5~2.0 cm,然后將藥液注入。
1.2.2 進行穴位敷貼護理 在術后6 h,遵醫囑對產婦進行穴位敷貼治療,方法是:將30 g大腹皮、30 g萊菔子、30 g厚樸、30 g吳茱萸、15 g小茴香裝入特制的布袋中,在布袋表面灑少量的水后將其放入微波爐中加熱3 min。使用溫度計測量中藥布袋表面的溫度,在其表面的溫度降至45~50℃后,將其敷于產婦的神闕、中脘、天樞等穴位(注意避開手術切口),每次敷30 min,每天敷2次[3]。
1.2.3 進行情志護理 1)在產婦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后,讓其盡早與新生兒接觸,并指導其嘗試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詳細地向其講解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以緩解其緊張感[4-5]。2)對于存在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的產婦,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選擇產婦感興趣的話題與其進行交流,以緩解其負面情緒,提高其對護理的依從性。定時到病房對產婦進行巡視,注意保持其病房內的安靜。
對比兩組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的時間[6]。
將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錄入到SPSS 20.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的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16.52±3.38)h、(24.51±2.63)h、(48.62±2.23)h ;對照組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22.40±5.52)h、(33.49±3.40)h、(65.67±6.03)h。試驗組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h,±s)

表1 兩組產婦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h,±s)
組別 n 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術畢至首次排便的時間試驗組 30 16.52±3.38 24.51±2.63 48.62±2.23對照組 30 22.40±5.52 33.49±3.40 65.67±6.03t值 4.976 11.443 14.526P值 <0.05 <0.05 <0.05
臨床調查發現,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在術后常會發生胃腸脹氣(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痛),其子宮切口的愈合、身體機能的恢復和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能夠促進其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術后腹脹、腹痛[7]。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人民醫院接受剖宮產術的6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和術畢至首次排便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進行促進肛門排氣護理的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