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最近一段時間,家長微信群成了網絡輿論事件多發區。從之前的“嚴夫人”到“嚴少爺”,再到幾天前駐馬店一小學老師因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家長群,引發成績差的家長的強烈不滿,遭遇辭職、復職。這些事件也讓很多人感嘆,一個家長群為什么會引發如此巨大的輿論關注?
微信群以其信息交流的便利性,越來越被學校與家長用來作為家校保持密切聯系與交流的空間,如今幾乎每個班級都開辟了家長微信群??陀^說,家長微信群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實時溝通不便帶來的家?!半p盲”情況。雖然理論上,可以通過校訪、家訪以達到相互了解,但從老師和家長的精力與時間上看,達到實時相互了解,憑一學期偶爾幾次的家訪和校訪互動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因此,過去科技條件相對落后時的家校聯系,僅是以學生生活為中心的補充與延伸,而今天通過微信群創設出的實時交流空間,卻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群體性。這一群體內的生活規則必然有異于我們通常習慣了的生活規則,需要群內成員“再社會化”。
這一小社會的最大異質特性,就是其圍觀性,即示眾性,甚至具有爆發式的傳播性。前不久的“嚴夫人事件”就顯然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做派毫不掩飾照搬到家長群里,從而引發為社會圍觀與公憤事件。而駐馬店那位小學老師,盡管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具有公示性、傳播性的空間里把差生“示眾”出來,的確會給差生家長和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不適。而差生家長在這一空間里的激烈反擊,又會形成輿論“滾雪球”壓迫效應,對涉事老師形成壓力。
另一方面,家長群這一空間又具有身份層次差異性。它不同于家庭親屬群,也不同于愛好交流群,它是由兩個對立而又相互依賴的群體的再群體化,老師居于這一小社會中的上層。使得這一空間常常出現家長跟隨教師意見、附和教師做法的現象,久而久之導致有些老師放松了本應繃緊的那根弦。也會出現基于家長身份、教養、修為等差異及各懷心事的鉤心斗角,致使這一群體的凝聚力較脆弱,一旦意見紛爭顯化、群體分裂,容易形成叢林式的爭強斗狠。
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對這一特殊社會空間予以必要的干預和規范,教師不應完全依賴于這一虛擬空間,而放棄了傳統的有效做法,如家訪、私下溝通,或私下善意批評。處于這一空間里的家長也要約束自己,不可口無遮攔或污言穢語。教師作為群主,可以通過禁言或暫時移出群等方式對群內成員進行積極管理。而作為職能管理的上級主管部門,對于發生在群內空間的言行,應有一定的規范指引。
這樣,家長群教育功能的正向作用就會更明顯。否則一旦空間失序,身在其中的教師就會首先“中彈”而倒,這絕非我們期待的結果?!?/p>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