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實體店已死,新實體店來襲。
大家都在談論傳統實體店關門潮后,留下的那些窟窿。但實際上商業街沒有消失,門店選址的金角銀邊也還是金科玉律。
同時,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布局線下零售店。阿里一邊收購大潤發,一邊布局天貓小店,京東也號稱年底要開1 000家京東便利店,以及“無人便利店”的風潮,都在撩動著零售業焦慮的神經。
甚至,在重慶的街頭出現了以果琳為代表的零售“新鮮人”,水果店也有了新姿態:在果琳的生活實驗室(門店布局之一)可以喝杯鮮榨果汁,順道買個網紅零食。
舊的模式已經失效,新的趨勢勢在必行。一種新的街頭門店正在野蠻生長,我們或許可以稱其為真霸王。
截止到2018年,尚作有機生活館在川渝兩地開到了20家。
7年前,農業尤其是有機農業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龍淼的設想是,趕在別人前面發現它的價值鏈條,就有機會成為行業龍頭。于是,他成立了尚作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建農場,主營高端的有機生鮮商品。圍繞社區布局的門店,除了售賣有機農產品,還是一家農場餐廳,推出了體驗式的有機蔬菜湯鍋,食材全部來自尚作有機。
有心人會發現,在新零售、新消費、新服務的火熱背后,傳統便利店與超市之間,涌現出了一批新興的實體門店,它們跳出了傳統零售的窠臼,把消費與服務進行更深度地融合。
以尚作有機生活館為例,門店根據會員的家庭成員,開設了豐富的體驗課程,比如烘焙教室、手沖咖啡的制作、日常的收納整理、親子教育,以及周末的農場郊游等。在會員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尚作有機門店也能保持與會員的溝通,增強會員的粘性和活躍度。
還有一種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形態的零售新物種,迎合的是用戶新的消費需求。
一提起健身房,白領人群幾乎都停不下吐槽,辦了年卡卻大半個月才去一次,還常常遇上推銷私教課。Keepland(Keep的線下實體店)跳脫出對傳統健身房的認知和限制,換了一種更輕的售賣方式——按單次課程售賣。網絡上熱門的燃脂熱舞、蜜桃臀、搏擊操和極致塑形等健身單品,單次課程時長1個小時,售價為59元或者79元。Keepland的出現對于白領人群來說,喝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完成一次健身。
時代在變。當出生于80、90年代的年輕群體成為消費主力,新的消費需求也在滋生,從單純追求產品,向高性價比、滿足個性生活的路線開始過渡。而回歸到實體零售的本源,依然繞不開產品、顧客和體驗。
于是,新的產品層出不窮,爆款也是換了一波又一波。在產品爆炸的當下,甚至連“單身狗”都有了專屬的單身狗糧薯片。
問題是,琳瑯滿目的產品需要出口。一方面,電商的流量紅利消失,線上成本日益高企;一方面,這些新產品沒有足夠的采購體量,傳統的商超賣場進不去,小型夫妻店也和產品調性不搭。而正在崛起的街頭霸王們,無疑給它們提供了新的渠道。
比如果琳的門店,就是豪士山藥片、科迪小白奶、成有王記冰楊梅等一眾網紅產品的棲息地。在得到市場的驗證之后,小白奶們的舞臺也延伸到了更廣闊的地方。
街頭霸王們的出現,給了那些類似“線上終將取代線下”的預言一個狠狠的嘴巴,作為新興的零售業態,它和便利店到底有什么不同?
先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優衣推出了融合線上線下,打通實體與虛擬的AR“數字體驗館”;絲芙蘭TIP概念店采用虛擬試用技術……這說明什么?說明零售的核心從過去的產品轉變為顧客。
尚作有機賣的生鮮是非標品,產品的不同很難從理化指標上進行判斷,更多地需要通過服務來傳遞。一開始龍淼就考慮以銷定產,以會員制模式切入細分市場,用戶先下單再生產,以此減少產品的損耗。至于如何實現服務升值,吸引更多用戶成為會員的使命,落在了尚作有機生活館的頭上。
首先從門店設計上就體現出差異。尚作有機生活館除了常規的商品陳列區、收銀區,還設置了單獨隔離出來的魚、肉類產品的粗加工區域,幫助用戶將肉類切塊、剁餡等,以及預留了活動區域。2016年,尚作有機在成都麗都路門店首次嘗試擴充餐飲,用戶選定食材然后現場烹任,由錦江賓館五星大廚親自上陣,手把手指導用戶制作美食。據創始人龍淼透露,添加餐飲后門店流量明顯增大,200平方左右的門店每天都有上百人次的進店客流,產生100多人次的訂單。
事實上,“零售+餐飲”也正是盒馬鮮生的商業模式,而身在蓉城的尚作有機似乎有些超前地踩準了行業的風口。
在與尚作相距不遠的重慶,果琳打的又是另一套組合拳。
以百果園為代表的快速復制、做大規模、簡單裝修的“快餐式”水果店成為主流的時代,果琳在盡可能地“去水果店”。除了水果之外,還同時經營堅果、零食、飲料、牛奶、土特產等。按照果琳創始人秦洪偉的話說,這不是一家水果店,而是一家以水果為主題的生活方式提案店。
因此,果琳主打的倉儲式會員店開設在大型社區周邊或者繁華商業街,SKU近400個,遠遠超出傳統水果店的經營品類。為此,果琳設計了自己的產品結構。
針對水果單品,果琳選擇做深度。舉個例子,果琳目前銷售的香蕉有來自不同產地的6款,生榴蓮還延伸出了烤榴蓮、榴蓮餅等加工產品。而飲料、牛奶、零食、堅果等其他品類,果琳上線的都是相對小眾的網紅產品,與商超、便利店形成區隔。而這些自帶流量的產品也為果琳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度與人流量。與此同時,果琳的采購團隊根據市場情況,定期更換產品,保證整體SKU的穩定。
不難看出,消費市場變化對這些街頭小店的反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東萊州的生鮮社區店萊豐網,已經開到10家門店。2017年,萊豐網推出了“半小時”配送的服務,即在其線下門店配送范圍內,客戶自下單到配送,半小時內送貨上門,超出半小時,客戶可退配送費。
而萊豐網的底氣來源于,背后強大的服務和數據。在供應鏈端,萊豐網聯合了中糧集團和本地最大水果經銷商潘氏果業,將倉儲、物流數據與門店系統對接,根據門店布局和運力情況進行配送上門。盡管萊豐網的體量比不上盒馬鮮生,但與其相似的物流配送邏輯,也讓門店做到了超過兩萬元的日均銷售額。
門店在不斷迭代升級,產品也得跟上步伐。
KTV似乎已經落后了,愛吃火鍋的重慶人把KTV與火鍋結合在一起,提供“1+1”的服務。比如暢火鍋在之前只是一家普通KTV,在進入火鍋KTV這個賽道之后,首先是和楊光會火鍋品牌合作,以保證餐飲品質,其菜品大多是當日空運,其中還包括了暢火鍋的秘制菜品。
在“一邊唱歌一邊吃火鍋”走紅以后,不少新的商家也開始涌入這個市場,僅在美團上能搜索到的火鍋KTV就有近10家。
新茶飲也不甘示弱,“臟臟包”的幕后推手樂樂茶又成功打造了繼承者“臟臟茶”,背后折射出的是樂樂茶不斷加快新品的更新速度。
打破邊界,讓想象力飛
長久以來,街頭小店的作用似乎被低估了。
2016年底,亞馬遜推出新型概念店Amazon Go,主打無人超市;2017年亞馬遜又以137億美元收購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同年8月,第一家服務社區的天貓小店落地杭州,預計明年底將把10 000家街邊零售小店升級成為天貓小店。背靠淘寶、天貓的龐大商業生態,包括進口商品、線上的淘品牌以及農村淘寶的源頭好貨都將走進天貓小店的貨架。
電商巨頭動作頻頻,從某種角度而言,街頭小店已經成為巨頭渠道下沉的不二選擇。而對于實體企業來說,街邊小店被賦予的是其垂直生態出口的全新使命。
天友是重慶本土乳企,其專賣店天友健康生活館,遍布重慶的大街小巷,搭建了在商超、便利店之外的零售網絡。
不過,各商業街突然出現了一家名為酸咪兒的飲品店,“源自天友的酸奶飲品”幾個大字赫然出現在招牌上。事實上,這家主打酸奶紫米露以及酸奶鮮果的飲品店,制作原材料選用的都是天友的酸奶產品。
新茶飲的如火如荼,從側面反映出市場的巨大需求,而酸咪兒順勢將天友的酸奶加工成飲品,變相向消費者兜售產品,或將成為天友新的銷售增長點。
比創意、比想法、比速度,似乎是街頭小店們向死而生的必要條件。
2018年,尚作在有機生活館的基礎上,對門店進行了一次升級,試圖“在家旁邊打造一個在任何時段都有相關場景和體驗空間的場所”,定位社區生活平臺。
于是,首家One day(壹天市集)在大本營成都,如約而至。一層由尚作的有機生活館、果汁咖啡茶點區、紅酒區、插花區、DIY烘焙廚藝教室等多業態構成;二層是大象花園海鮮餐廳,餐廳使用的有機蔬菜食材均由尚作提供;三層是屋頂農場,定期為尚作會員舉辦親子活動。除了尚作有機生活館是自營外,其他區域都是招租,希望營造出讓顧客停留、體驗的健康生活氛圍。
盡管尚作的門店客單價大約是85元,會員的準入門檻高達1.5萬元,“小貴”的價位或許大眾需要稍稍“踮起腳尖”才能夠到。但通過尚作門店傳達出的精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追捧,門店年均坪效在4~7萬元,累計服務了3萬家庭會員,會員續卡率達80%以上。
與尚作如出一轍,果琳致力于打造的是以水果為主題的生活方式店,通過構想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在水果之外,還囊括了堅果、零食、飲料、牛奶、土特產等品類,滿足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只是無心插柳的是,果琳也由此成為了新產品的試驗場。
2016年,河南乳企科迪開發了一款透明袋包裝的小白奶,彼時科迪品牌在全國知名度并不高,加上小白奶只有26天的保質期,無疑對產品動銷提出了更快的要求。
因此,科迪小白奶在線下渠道選擇上,摒棄了傳統商超與便利店,而是與以果琳為代表的街頭小店合作,全力主推小白奶這款產品,倒也殺出了一條血路,在產品走紅之后,再轉而進入了商超賣場渠道。
不過,街頭小店仍然無法回避一個嚴重事實,小而靈巧的身段是快速成長的優勢,卻也成了其“規模化”的障礙。而供應鏈、現金流、持續性是街頭小店縱向發展的關鍵。
供應鏈在零售業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掌握了上游供應鏈,在C端才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為此,果琳有60%的產品都是自己代理,從源頭掌握了水果的供應鏈。除此之外,果琳還與葉氏兄弟、蘇洪鮮食等幾家品牌成立了G4水果聯盟進行聯合采購,進一步降低采購成本。
然而,對于萊豐網來說,供應鏈卻是繞不開的一個坎。追求產品的差異化,讓萊豐網在競品中脫穎而出,同時也意味著,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難免有所缺失。比如說,萊豐網店內只經營少數幾款紅酒和當地的樹梅酒,缺少大眾化的白酒和啤酒,無法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齊的述求。
在巨大的成本投入面前,儲值會員模式似乎成為了解決現金流問題的最佳方式。諸如理發店、健身房、餐飲店等,通過發行預付卡,商家得以快速回收資金、吸引客源、綁定客戶,而消費者又得到了打折的實惠。
這一看起來“雙贏”的消費方式,也面臨著風險重重。前有水果營行通過“充1000元送1000元”“眾籌入股”等方式,一年瘋狂擴張300多家門店后突然倒閉。后有2017年尚作有機的“百萬買菜”的會員卡充值事件,引發了關于預付卡消費的爭議,一旦商家跑路、倒閉,消費者將很難把錢追回。對此,成都商務委根據單張記名卡限額不得超過5000元的相關規定,要求尚作在期限內進行整改。
而懸在街頭小店頭上的,還有一把名為持續創新的利劍。2018年初,在鄭州市的一條街上,一家奶茶店門前大排長龍。究其原因,這家答案茶以“占卜”的創意形式,將消費者想問的問題答案呈現在奶蓋茶上面,以此與消費者互動。
事實上,答案茶的玩法無非是3D打印技術與人機交互技術,本身并沒有什么技術門檻,靠一款產品燃爆一個品牌或許不難,但如何持續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