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 黃文政
最近這段時間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幾乎同時推出了以落戶優惠主導的人才政策。毫不夸張地說,在這些城市之間正進行著一場空前的“搶人大戰”。
單從個體的角度去評判,未必所有優秀人才都適合前往一線城市。但在整體上,大城市在基礎建設和服務領域會形成集聚效應。比如,當創業者需要獲得金融、法律、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服務時,他們在大城市可以擁有的選擇也要比其他地區多得多。
創新人才同樣需要集聚地。在美國,幾乎一半的風險投資都投到了硅谷,誕生了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蘋果、甲骨文和臉書在內的諸多高科技公司。
如果一個地理區域成為一個產業的創新中心,那么這一中心的集聚效應將會趨向于自我強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中心的增長會越來越大、優勢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隨著聚集效應的增強,世界各地的大城市變得越來越大,而小城市卻已經萎縮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東京,有3 700萬居民;首爾都市圈有2 300萬居民,而且還在增長過程中。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韓國的27倍。然而,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別只有2 400多萬人和2 100多萬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創新中心來說,這樣的規模實在太小了。
未來,應該以北上廣深為中心發展連片的3個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灣都市圈和廣深珠都市圈。同時也應該讓二線城市大幅度擴容。
中國東部和沿海人口大省的人口規模,基本介于韓國和日本之間,所以作為這些省份的中心城市(二線城市),即便還將面臨被北上廣深吸走人口的形勢,但人口規模也應該達到1 000萬~2 000萬人。
這樣算下來,“3+20”可能是中國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口格局。所謂“3”,是指三大一線都市圈,包括京津地區、上海-杭州灣都市區以及廣深珠都市圈,其中后兩個都市圈的人口規模都可能超過1億人。這三大都市圈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進而有能力形成世界上最具規模的創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制造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集聚效應的優勢。
而在三大都市區之后,中國還將有20個左右的二線城市,以每座城的平均人口達到1 500萬人的規模來計算,總人口數量超過3億人。這樣才能把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出來。
目前來看,“3+20”的現有人口規模還不到4億人,距離全國一半人口也就是6~7億的人口規模還有不少距離,尚未達到理想狀態。
然而,目前搶人的城市大都側重于爭奪頂端的人才,但城市不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資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勞動者。金融和高科技行業離不開餐飲、保潔、安保、快遞等服務業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