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舒婷 毛羽沖
【摘 要】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是英國著名導演大衛·里恩的代表作,曾榮獲過多項大獎,對當下的電影創作,尤其是對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西斯為代表的“新好萊塢”導演們有著深遠影響,堪為影史經典。本文結合影片的風格、鏡頭、主旨思想等方面淺析其創作特色。
【關鍵詞】史詩風格;歷史;鏡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096-02
一、鴻篇巨制的史詩風格
大偉·里恩一生雖只拍攝16部影片,但部部經典,共獲得27項金獎,56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其創作生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多拍攝以英國為背景的影片,尤其是對狄更斯的小說進行改編,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從1952年開始,里恩一改前期的制作風格,利用外國資本到國外取景,拍攝了6部宏大規模的彩色寬熒屏史詩片,包括《日瓦格醫生》《印度之行》等。《阿拉伯的勞倫斯》當屬后者。本片獲1962年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等三項提名,是當之無愧的影史經典。本片以歷史真實人物為核心,講述了傳奇人物——英國軍官勞倫斯如何帶領阿拉伯人民發動伊斯蘭起義,最終沒有實現其政治理想的故事。從題材內容上看,本片應該屬于人物傳記片,但影片并沒有局限于對一個歷史人物故事的講述,而是擴大到對整個伊斯蘭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全面反映。由此凸顯主人公的形象,使影片具有一種將小人物置于大歷史下的史詩風格。
這種史詩風格首先表現在對人物的處理上。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勞倫斯作為主人公得到了立體完整的體現,這主要表現在其性格的變化上。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勞倫斯——一個性格天真善良的英國軍官,在經歷了革命的洗禮之后變得嚴肅冷靜、老練,甚至有些冷酷。當目睹了伊斯蘭首領與英國政府的政治交易之后他變得絕望幻滅,只能回英國休養。退出政局后,深知現實伊斯蘭民族的完全獨立是不可能的。在影片長達三個小時的敘事之中,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悄然改變。此外,影片還具有一種群像性的人物,塑造出勞倫斯外,還重點刻畫了深謀遠慮、城府極深的伊斯蘭首領與足智深謀的國師,以及刻板的英國軍人和圓滑的英國政客,這兩者構成了一種對比,展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卷。
本片的史詩風格還表現在影片對于歷史文化的態度與事業之上。主人翁勞倫斯在歷史上是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民族獨立解放的代表,有人說他是英國的叛徒。本片沒有具體表現這兩種觀點,而是以人出發,將勞倫斯塑造為一個理想者,全篇的故事,是一個理想主義從追求理想到最終理想幻滅的過程,而政治革命僅僅是作為一個背景存在,不僅表現了宏觀歷史場面,更剖析了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巧妙融合真實事件和藝術表達,既忠于歷史又超出歷史,同時彰顯出了巨大的人文主義色彩,反映了導演獨特的人文主義思考。
里恩的影片往往將個體的人,尤其是英國人,放置在一個陌生化的文化環境中,通過表現人與這個環境的矛盾沖突與反抗斗爭,展現出人性的本質,同時由于這些人也包括其成長環境的文化特質,尤其是英國傳統文化,因而又構成了兩種異質文化之間的對比與沖突。例如《印度之行》里首次前往印度的英國女子艾德娜與未來的婆婆摩爾夫人;《桂河大橋》里被日軍俘于緬甸的英軍戰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英國作為一個殖民大國,在與其他被殖民國家文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到,里恩對于殖民文化的深刻的反思。在《阿拉伯的勞倫斯》中,阿拉伯人一方面發動起義要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另一方面起義成功后卻無力發展建設,最終還是要靠英國政府的幫助達成種種帶有殖民色彩的政治協議。導演對歷史文化復雜性的深刻思考是本片具有史詩氣質的內在原因。
本片的史詩風格還表現在其場面設置調度上。導演在場面設置上不惜血本,制造出一幅幅宏大場面,利用遠景的宏大氣勢,具有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在場面調度上里恩的技術爐火純青,如在表現勞倫斯帶領阿拉伯游擊隊炸毀土耳其的鐵路時,無數人馬從沙丘上蜂涌而下,運用全景的同時也抓住了不少特寫,尤其是一個孩子的特寫,大中有小,突出重點,有其深刻意味,足見其調度之功力。這樣的恢宏場面是本片史詩風格形成的不可缺失的因素。
二、至善至美的電影語言
影片場面設置上的宏大,離不開剪輯技巧的使用。大衛·里恩曾說過,剪輯師是幕后英雄。他本人也是剪輯師出身,曾有“英國第一剪輯師”的美譽,在《阿拉伯的勞倫斯》中,里恩將這部影片的電影語言做到了至善至美,其中堪稱影史經典的片段,當屬沙漠日出的段落,里恩十分巧妙地利用火柴與朝陽在顏色上的相似性,實現了上下場的時間空間的轉換。同時冉冉升起的朝陽象征了初到阿拉伯滿懷理想希望的勞倫斯的心情,使得這一自然景觀也成了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戲劇元素。
在本片中,里恩使用大量的剪輯技巧,比如被美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丁·湯普森稱為“影像回聲”(Graphic echo)的用三個鏡頭來轉場的剪輯技巧,可以壓縮時間。影片中,美國記者來采訪伊斯蘭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把名片遞給一個老人請他引路。第一個鏡頭是記者在宮外把名片遞給老人,老人低頭看;第二個鏡頭是名片的特寫;第三個鏡頭突然變成費薩爾王子在宮內看完名片,還給記者。短短三個鏡頭就表現了美國記者從宮外到宮內,自我介紹等一系列的過程。其實,第三個鏡頭是對第一個鏡頭的“回響”,它利用了兩個鏡頭內部動作與內容的連貫性和相似性,把前后不同的動作主體、動作時間,以及發生動作的地點拼接在一起,由于觀眾對于看名片、抬頭這一系列動作的心理預期,這一剪輯并不突兀,加之完形心理的作用,把這兩場戲之間的冗雜內容自然而然地填補起來,反而產生了奇妙的藝術效果,加快敘事節奏。
里恩還非常重視音效的運用。在長達幾十秒的日出長鏡頭里沒有使用任何音響,達到一種靜寂效果。積蓄的靜寂一下子爆發出來。具有極大的震撼力與感染力,這一段作為本片的第一個大場面,以巨大的視聽沖擊奠定了全篇的史詩格調。
三、古典時代對戲劇法則的繼承與發展
大衛·里恩具有良好的戲劇功底,前期文學電影大多有著強烈的戲劇性,而這一特色也被運用到了他后期拍攝的作品中,在《阿拉伯的勞倫斯》中,里恩采用了傳統按時間順序敘事策略,詳細地講述了勞倫斯在阿拉伯的故事。這其中不斷插入矛盾沖突點推動劇情不斷發展,故而長達三個小時的影片看下來并無疲憊之感,全篇從頭至尾是一個完整連貫的學識,這與其內含的戲劇性密切相關,因而本片具有大眾性,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商業價值高。
同時,理論又時不時在古典的戲劇性中加入了現代主義元素,融入了自己的藝術追求與藝術思考,片中多次運用主觀鏡頭表現勞倫斯的精神世界,如穿過納夫德沙漠時看到的海市蜃樓內有明顯現代派的色彩,而這都與傳統的敘事法有機融合在一起。因而里恩影片不僅有大眾性和商業價值,同時也有藝術性和藝術價值,不僅具有傳統性之美,還具有現代性。
經典之作《阿拉伯的勞倫斯》延續了大衛·里恩宏大史詩的創作風格,探究了其創作背后的文化,經典之所以是經典,與其創作者的匠心努力密不可分,其創作手法與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 Outlaw.《阿拉伯的勞倫斯》第一史詩片[J].國家人文歷史,2015(04).
[2]王萍.大衛·里恩的導演藝術——深刻、廣博、沉穩[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15).
[3] 加里·克勞達斯,張穎.《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剪輯——安妮·V.科茨訪談[J].世界電影,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