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亮
【摘 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在滿足物質生活水平之后,人們開始精神層面的追求。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鑒于此,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基層群眾文化素養和精神文明建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本文首先闡述基層文化建設的意義,然后分析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最后就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233-01
基層群眾工作對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在新時期,只有跟上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由此可見,如何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成為現階段我們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意義
首先,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通過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修養和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之間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其次,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深化,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渴望程度日益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是指在日常工作之外,人們自發開展和組織、參與、創新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時代特征、科學技術等,滿足了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中,人們的身心得到滿足和熏陶,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了升華。
二、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
在發展方向上,基層群眾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滲透性社會化。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總體上符合當地文化的特征,這和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政策密不可分,開明的政治環境催生了百花齊放的文化。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和延伸,新舊文化之間、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和滲透,有力推動了基層群眾文化的共同發展。其次,規模化和產業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領域和國際接觸不斷深入,基層群眾文化開始向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隨著新形勢下我國文化消費品日益增加,人們在生活節奏、方式和審美情趣等方面也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多,基層群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逐漸成為重點關注的話題。
三、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積極爭取相關的基層領導的支持,為開展文化活動作鋪墊。據筆者了解,很多地區的基層政府部門有著“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沒有深刻意識到基層群眾文化對于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性,在資金和政策上也缺乏相應的支持。基層領導的支持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除了資金投入應加強外,在政策上也應給予一定的傾斜。比如在舉辦大型基層文化活動前,基層文化部門領導應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在活動開始時,基層領導應出席并作重要講話,為下一步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群眾基礎。
(二)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第一,基層文化活動形式應多樣化。社會的發展催生了人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需求,這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喜歡的文化活動形式并參與到其中。
第二,應發展具有特色的基層文化。基層文化活動的組織應根據當地地域、氣候、文化背景的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在形成當地特色文化的同時傳承歷史文化。
(三)依托文化館,引領基層群眾自娛自樂。我國廣大基層地區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依托文化館和文化站,基層文化館和文化站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首先,基層文化館和文化站有較強的輻射作用。文化館和文化站是基層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是發展基層文化的窗口,有宣傳示范和重要的帶動作用。其次,文化館有助于增強基層群眾參與娛樂活動的積極性。文化館工作人員應積極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去,發揮帶頭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期下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是惠及民生的大事,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為基層群眾文化的開展掃清障礙,積極組織和開展符合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冬利.談新時期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J].劇作家,2014(05).
[2]朱雪紅.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新課程(下),2013(06).
[3]呂竑海.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研究[J].大眾文藝,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