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瑾 郭超
【摘 要】中國有人數可觀的琴童,更有千千萬萬的琴童家長,怎樣培養孩子更好學習鋼琴,是每個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也是琴童家長關注的熱門話題,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如何起到積極輔助的作用。
【關鍵詞】孩子;家長;鋼琴學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173-01
學習一門樂器,會對人們的智力啟蒙、身心健康、性格發展產生很大的效益。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對孩子的聽覺、協調能力以及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它還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高度的專注力、優秀的協調能力、堅韌的意志力,正是因為鋼琴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這幾年學習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
但鋼琴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沒有家長的參與,只靠老師的教導,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那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具體應該注意一些什么,才能讓孩子的鋼琴學習事半功倍呢?
一、從心理和情緒方面來理解孩子
首先,從兒童的心理特征來說,有些琴童因為年齡比較小,獨立性比較差,有時課后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在課上,也會對部分內容產生一些理解性困難,所以他們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會比較強,如果家長稍有松懈,孩子就會很難堅持下去。
比如筆者經常聽到有些家長對孩子說:“你好好上課,要聽話,老師說的東西要記住,我就在外面等你,我不懂。”這樣的家長完全沒有參與孩子的學琴、練琴過程,但事后又會經常聽見他們責備孩子或向老師抱怨,進度太慢,或是曲子數量太少等,他們忽略孩子的能力,期望孩子“自理”學琴,還要求有好的結果,這對一些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太公平。所以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和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耐心的陪伴和幫助,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還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慢慢培養孩子建立“自理”學琴的能力。
其次,因為孩子年齡的特殊性,他們的情緒還處在萌發期,所以在學琴和練習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部分性格比較內向、害羞的孩子或是年齡偏小的孩子在這方面會表現得更加明顯。所以家長要學會關注孩子的情緒,了解他們的性格,“對癥下藥”,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表揚,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予以褒獎,用這樣的方式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讓孩子在學琴后期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攻克難關的能力。
二、良好的學琴環境和練琴習慣
現在有很多家庭會選擇將鋼琴放置在客廳或公用房間,這時如果家長在孩子練琴時大聲聊天、看電視、聽音樂等,會對孩子的注意力產生很大的干擾。還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而一時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用不太合適的態度和方法,破壞了孩子的情緒、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也間接破壞了和諧的家庭氛圍,這些也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所以家長要意識到,學琴過程中,一臺音色優質的鋼琴、合適的燈光、高度適宜的琴凳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個安靜、整潔的練琴環境,和睦、愉快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幫助更大。
除了良好的練琴環境,好的練琴習慣也非常重要。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練琴坐不住也是正常現象,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學琴的初期,幫助孩子適應和習慣每天練琴的習慣。首先,每天要有一個固定時間拿來練琴,時間應安排合理,盡可能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時間里練琴。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家長一開始不要定太長的練習時間,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逐漸開始增加練習時間,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家長有耐心,又對自己的孩子有充分了解,在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相信孩子在后期會逐漸形成一種,一天不練就仿佛少了點什么的心理感受。其次,科學合理的安排練習內容,每次練琴時要有計劃有目的練習,不能漫無目的,針對有難度的段落和作業,家長可以稍微提醒一下孩子,將速度盡量放慢,或是可以分手練習等,如果一上來就隨意彈奏,動作形成習慣就很難糾正了。
三、配合老師,提高自身修養
家長在孩子學琴期間,積極與老師交流,有問題應及時向老師反映,以便和老師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督促。有一些家長在陪孩子上課的過程中,音樂常識、樂理知識方面可以和孩子同步前進,甚至比孩子“走”得還快,這在課后輔導孩子識譜時,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課后,有時間、有條件的家長應多帶孩子去聽音樂,去看別人的演奏,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小型音樂會或社會上的各種比賽、活動,這樣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膽量,也給孩子增加了很多與其他小琴童的交流機會。家長自身也能在這些活動中提高對音樂的聽辨能力,拓寬對音樂曲目的認識,也可以與其他琴童家長交流孩子的練琴經驗。
參考文獻:
[1]姚藝.鋼琴入門100問[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
[2]但昭義.少兒鋼琴教學與輔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黃莉莉.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茅為蕙.孩子學鋼琴 父母先上課[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