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蓉
【摘 要】山西娘子關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而下董寨村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其成為軍事要地和重要的商業通道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此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春節民俗也格外引人關注。選燈官、跑馬排、武社火,這些活動體現出的是村民們對于傳統的熱忱和深深的懷祖情節,從活動中繼承了先祖的精神,保留了傳統文化,也為下董寨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助力。
【關鍵詞】春節民俗;選燈官;跑馬排;武社火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190-03
一、娘子關及下董寨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北,地處太行山中段,是晉冀兩省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京畿屏藩”“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初稱“葦澤關”①,關于“娘子關”這個名稱的來源,有不少傳說。一說為,凡“婦人服靚妝”經過妒女祠時,必興雷電,大發嫉妒,所以稱之“妒女”,“娘子關”因此得名。另一個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鎮守,并創建關城,因而把此關稱作“娘子關”。然而這些說法皆無信史可考。
從娘子關沿溫河河谷西行,下董寨村位于娘子關西約六公里處,建于溫河北岸,背靠臥龍崗,面對鳳凰山的危崖峭壁之上。相傳在東漢時期,董卓擔任并州牧,見此地山勢險峻,易守難攻,遂在此修筑工事,設壘駐兵,史稱“董卓壘”②。在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也有記載:“董卓壘在州東北九十里,魏守志謂之董卓城。一統志云:唐于此置承天軍,蓋壘與葦澤關相近,皆唐時承天軍所戍守處。”③民國后,一直歸平定縣政府管轄至今。
下董寨村除了是軍事要地之外,還是十分重要的商業通道,由于是連接晉冀唯一通道,凡是經娘子關出入的商旅行人,都要穿村而過。從元代起,村內就逐漸形成了一條直通東西的商旅街道,到清代中后期,商業日盛。西來的煤炭、紗貨、鐵器、藥材、雜糧,東進的布匹、針織、煙茶、雜貨等,均由騾馬、駱駝等經此地往來通過,絡繹不絕。古街寬丈余,長約300多米,由青石鋪成,直貫東西,兩旁分布著五十多座院落,有各類商鋪二十多家。街道南面大多為客棧,大些的有南店、萬合裕等,留宿的大都是貨運、煤炭等馬幫遠客;若是貨郎擔、賣小布、手藝人之類的,多都住在谷屯店、小店房之類的客棧。北面多是商業買賣。有經營雜貨的順義成、萬和店,經營糧食的恒興店等等。其中最有實力的當屬經營布匹的德盛魁,最盛時將買賣發展到了石家莊一帶。這些商鋪,到民國初還十分興盛,到軍閥混戰以及后來的戰火,并且伴隨著鐵路的興起,大多都沒落了。由此也能看出,昔日下董寨繁華、熱鬧的商貿往來。
二、世俗狂歡中的跑馬排與武社火
“寧可一夜不睡覺,也不誤跑馬看熱鬧”形容的就是下董寨的人們。每年一過正月初一,村里的人都盼著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跑馬耍社火。村里人管這個叫“鬧紅火”。這個活動從唐朝開始就有了,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村里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動。下董寨是西出娘子關連接晉冀兩地的必經之地,自古車馬商旅不斷,官府信使馳騁往來,傳說唐代駐關守軍每年都要舉行軍儺祭祀活動,表演信使跑馬傳書,到后來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活動。跑馬就這樣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更迭流傳下來,形成了與周邊村莊完全不同的一道獨特風景。
正月初二是報燈官的日子,是正月鬧紅火的第一件大事。每年村里都要選出兩位村官,稱“大官”“二官”,掌管每年鬧紅火的大小事宜。燈官是為鬧紅火服務的一份苦差事,按習俗,燈官必須選祖孫三代齊全、家風好的男性擔任,是一件光耀門楣、福蔭后代的好事。村里流傳著的俗語是“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如果第一次當的是二官,則以后還可以當大官,如果第一次就當大官,那以后就不能當二官了,而且一人只能當一次,不可重復。選好燈官后,村里會組織寫好喜報,敲鑼打鼓地貼到燈官家大門口,并在大門兩旁插上飛虎旗。喜報上寫有:“xx先生,值此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您榮幸地被推舉為本年度燈節正堂/司衙,既是您的莫大榮譽,也是全村眾望所歸。希望并相信您勝任,愉快、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帶領父老鄉親度過一個歡樂祥和、豐富多彩的元宵節。喜報既到,即請上任視事。特此報喜,并祝一帆風順,馬到成功。”這就讓對方有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就能更好地把各項事宜操辦好。燈官選定之后,就立即把全家人都召集起來分配任務,親戚鄰里也都來幫忙,圖的是沾沾喜氣。燈官要在正月十五之前走馬上任,管理各項事務,還要經過接印、查燈、行香、觀燈、斷案、交印等環節。
村民李貴寶今年六十多歲,從小就養馬,以前是村里的車把式,村里他最懂馬,關于馬的一切都由他負責。正月初八,李貴寶要去河北看馬、選馬。他說曾經村里家家戶戶都有馬,最多的時候達百匹,可如今都得到河北去租馬。租金三百元一匹,一共需要八匹馬。既要租到能跑的馬,還得給村里節省經費。李貴寶要跑一百多公里,五六個村莊,才能把需要的馬都找齊。約好等到正月十三,由河北的車把式們把馬趕到下董寨村后就返回了村里。與此同時,村委會的成員開始組織村民組建社火隊、秧歌隊和鑼鼓隊等,開始排練。燈官則要開始組建“官衙”隊伍,其中包括文書、執事、衙役若干名,這些“官差”都要協助燈官辦理好各項儀式活動。
正月十二,村里開始搭建牌樓,家家戶戶都掛上了紅燈籠,準備迎接跑馬。牌樓分為兩種,一種是村口的大牌樓,用彩色的綢緞捆扎;另一種是村里的牌樓,還依然沿襲傳統,用柏樹葉子捆扎。一共要搭六個牌樓,一個彩綢的,五個柏樹葉子的,五個牌樓沿著古街道依次搭好,十分漂亮。柏樹葉象征“百業興旺”,而隨著人們保護樹木的意識提高,所以用的柏樹葉也越來越少了。
正月十三,從河北租的馬來了。幾個車把式從河北一路趕來,李貴寶張羅著給馬準備草料。李貴寶安頓好馬匹之后,就從村委會庫房中拿出了落滿灰塵的馬鈴,仔細擦拭,于他,這就是最大的寶貝。
正月十四,這天是燈官們到三官廟接印的日子。上午十點左右,燈官們帶著衙役、文書以及家人,到三官廟迎取大印和牌位,因為此時還是平民,所以只能步行前往。到了廟前,開始鳴炮敲鑼,經過三拜九叩、焚香燒裱后,方可進入廟里取印,印璽為銅制,印身用黃綢包裹,鑄有“祝福師寶”四字。取印完畢之后,兩位燈官正式上任,燈官帶著左右隨從開始上街巡香,巡香意在為村民驅除邪害,帶來安康吉祥。這期間燈官及他們的家人都可以騎馬坐轎,但也成了村里人戲耍、捉弄的對象。從這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不管你是村里人還是外面的人,都可以到燈官家中吃飯,十分熱鬧。到了晚上,二官開始騎馬查燈,挨家挨戶查看花燈是否掛好,樣式是否美觀,既是為了體察民情,也是為正月十五晚上的觀燈做準備。從東門朝陽閣開始,繞村進行查看,到西門平安閣停止,一路下來也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一切完畢后,就等著第二天大官走訪民間,與民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