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鳴
【摘 要】《三個火槍手》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杰出的通俗歷史小說。紅衣主教是小說中的大反派,他殘暴、專制、虛偽,憑借著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身邊糾集了一批護衛(wèi)和密探,監(jiān)視、綁架他人,挑唆國王和王后的關(guān)系,挑起英法兩國的戰(zhàn)爭,是一個十足的“反派”。大仲馬筆下的紅衣主教,更符合讀者的審美趣味。本文對紅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對大仲馬筆下其他生動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三個火槍手;大仲馬;紅衣主教;人格多面性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193-02
《三個火槍手》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杰出的通俗歷史小說。故事發(fā)生在17世紀法國的宮廷內(nèi)部,圍繞國王路易十三為代表的“國王派”和紅衣主教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展開,其中穿插著法國王后和英國公爵的桃色逸聞以及火槍手阿拉密斯、阿多斯等人為守護王后聲譽和保衛(wèi)國家利益等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事件。雖然故事篇幅短小,但是其中出現(xiàn)的人物卻各具面目,就算是三個形影不離的火槍手的形象也絕不雷同,每個人物身上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性格特征。紅衣主教是小說中的大反派,他殘暴、專制、虛偽,憑借著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身邊糾集了一批護衛(wèi)和密探,監(jiān)視、綁架他人,挑唆國王和王后的關(guān)系,挑起英法兩國的戰(zhàn)爭,是一個十足的“反派”。紅衣主教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然而卻與大仲馬筆下的人物形象迥然不同。歷史上的紅衣主教黎希留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宗教領(lǐng)袖,為鞏固和統(tǒng)一法國政權(quán)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拋開真實的歷史人物不談,大仲馬筆下那個專橫殘暴的主教顯然更符合讀者的審美趣味。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三個火槍手》中紅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對大仲馬筆下其他生動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一、紅衣主教性格中的殘暴專橫特征
紅衣主教是代表法國宗教的最高領(lǐng)袖,同時也是一個老奸巨猾的權(quán)臣。他所處的位置決定他與國王之間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利益沖突,他要為他所屬的利益集團爭取更多的利益,這就決定了他性格中的殘暴特征。
首先,在大多數(shù)讀者的眼中,紅衣主教是一個殘暴、血腥、暴力的宗教領(lǐng)袖,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大致有以下幾個理由:第一,他的衛(wèi)士和密探遍布全國,整個社會都處于他的監(jiān)視之中。縱容自己的衛(wèi)士隨意挑釁他人、與他人決斗,隨意綁架別人,致使法國社會籠罩著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同時這種統(tǒng)治策略也使當時法國社會的青年們的價值觀被嚴重扭曲了,青年們沉迷于一夜成名、發(fā)財暴富,因而熱衷于各種決斗,每年數(shù)以千計的青年死于決斗之中。第二,他蒙蔽國王,挑唆國王與王后夫妻關(guān)系,經(jīng)常在國王背后進讒言,玩弄國王于股掌之中,企圖損害國王的榮譽。第三,紅衣主教對王后獻媚被拒絕因而怒火中燒,為了報復王后的情人白金漢公爵,策劃宮廷陰謀。即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他利用法國社會存在已久的新舊兩派教徒之間的矛盾挑起英法戰(zhàn)爭,置國家利益于不顧。這些都將紅衣主教性格中的殘暴專橫的權(quán)臣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其次,同樣是對殘暴性格的刻畫,大仲馬在處理不同人物時候也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并不千篇一律。米拉迪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另一人物,她是紅衣主教的密探,雖然擁有迷人的外表,內(nèi)心卻無比邪惡。當自己的秘密被達達尼昂識破后她派殺手暗殺達達尼昂,一計不成又安排人送毒酒準備毒死他。在自己處于危險境地的情況下又毒死了善良的波納瑟太太,可以說米拉迪的狠毒和暴力更甚于紅衣主教,最終這個惡貫滿盈的女人受到嚴厲的審判,被達達尼昂等人處決。紅衣主教雖然殘暴,但他對米拉迪的惡毒也感到毛骨悚然,文中寫道:“米拉迪已經(jīng)死了,她的兇殘與狡詐多次讓自己惶恐不安,這個女人的死使他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快感”。在得知米拉迪被達達尼昂等人處決之后,紅衣主教心中竟然有一絲絲快感,這種感覺是出人意料的。在雙手沾滿鮮血、狡猾狠毒的米拉迪面前連殘暴專橫的紅衣主教也相形見絀。雖然二人性格中的主導因素都是殘暴,但由于各自所處環(huán)境、身份的差異等原因,他們的性格又表現(xiàn)出“異”的一面。
二、紅衣主教性格中的虛偽特征
紅衣主教是大仲馬在《三個火槍手》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在他的筆下紅衣主教那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態(tài)、呼風喚雨的囂張態(tài)度以及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的老謀深算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可以透過紅衣主教的感情世界來反觀他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面性。除了殘暴專橫,虛偽也是紅衣主教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首先,所謂的虛偽就是不真實、不實在的意思。紅衣主教的虛偽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大仲馬對這一性格特征進行了非常逼真的描繪。一方面,十三世紀的法國宮廷不僅政治混亂,道德水準在這樣的亂世中也日趨衰落。美麗的法國王后與英國的公爵保持不正常的曖昧關(guān)系,而紅衣主教黎希留也覬覦王后的美色,頻頻獻媚于王后,卻遭到王后的嚴厲拒絕。在被拒絕之后黎希留展開了對王后的瘋狂報復。他利用王后與公爵的秘密戀情假傳口信將公爵誘騙到英國,企圖將二人的秘密戀情公布于眾,以此達到損害王室名譽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卑劣的目的,不惜任何手段,甚至利用米拉迪這種被社會唾棄的罪犯。英法兩國開戰(zhàn)之后,紅衣主教作為法國軍事統(tǒng)帥圍困了拉羅舍爾,為了阻止英國援軍對自己的威脅,竟然派米拉迪秘密暗殺英國的白金漢公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不惜答應米拉迪殺害達達尼昂的要求。而暗殺英國公爵、挑起英法兩國戰(zhàn)爭的原因竟然是為了報復王后拒絕自己的諂媚,竟然堂而皇之地動用國家手段以泄私欲。另一方面,紅衣主教與法國國王的關(guān)系十分微妙,他雖然表面上非常尊重國王和王后,暗地里卻挑唆二人的關(guān)系,顛倒是非黑白,將國王玩弄于股掌之中。與火槍隊隊長明爭暗斗,表現(xiàn)上嚴格禁止自己的手下尋釁滋事,實則暗地里縱容并且支持他們胡作為非。這些足以體現(xiàn)紅衣主教性格中的虛偽特征。
其次,《三個火槍手》中的許多人物形象都是矛盾性與復雜性的統(tǒng)一,而不止紅衣主教一人。《三個火槍手》中站在紅衣主教對立面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以達達尼昂為代表的騎士形象。達達尼昂和他的朋友們是騎士精神的代表,與紅衣主教所代表的勢力處于對立的位置。主人公達達尼昂來自小城加斯科尼,懷揣著建功立業(yè)的夢想獨闖巴黎,憑借著自己的勇敢和果斷最后在巴黎站穩(wěn)腳跟,結(jié)交了三個生死之交,成為火槍隊的副隊長。當王后的尊嚴受到玷污時他們挺身而出,英勇捍衛(wèi),彰顯了俠義的騎士精神。對待自己的情人他們殷勤獻媚,而對待敵人絕不手下留情。他們中的一個是滿懷浪漫主義情懷的爵爺,雖然沉默寡言,但舉手投足之間彰顯出高貴的貴族氣質(zhì);一個勇敢卻莽撞,貪圖錢財而又能做到風流瀟灑。一個對宗教虔誠熱愛卻又向往世俗的愛情,他們的身上充滿了種種矛盾的因素,既表現(xiàn)出騎士精神的共性,同時又體現(xiàn)出每個人之所以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的“個性”,并沒有因為角色定位的“同質(zhì)化”而失去形象本身的魅力,可以說這些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絲毫不遜色于紅衣主教的藝術(shù)魅力。
三、紅衣主教性格中的積極特征
在大仲馬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飽滿,即使對于紅衣主教這樣的反面角色也沒有一味地批判,而是注重刻畫他性格中的多面性,呈現(xiàn)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有限的篇幅里大仲馬盡可能多地將人物性格中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呈現(xiàn)出來,配合以精湛的藝術(shù)手段、幽默的語言使筆下的人物形象充滿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首先,拋開紅衣主教的宗教身份,他性格中的機警成分與他的鐵腕政策使他成為法國歷史上一位備受敬畏的歷史人物。紅衣主教生活在法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歷史時期,法國國王腐敗墮落,貴族之間沖突斗爭不斷,不同宗教之間的斗爭也異常激烈,國家面臨著四分五裂的危險境地。這樣的亂世正需要紅衣主教黎希留這樣的鐵腕統(tǒng)治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國家的富強和統(tǒng)一。殘暴、虛偽、狡詐只是紅衣主教性格中比較消極的一方面,這些消極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主導因素。除此之外他的性格中也有比較積極的一面,例如:在得知達達尼昂處決了他最信任的下屬米拉迪之后沒有進行歇斯底里的報復,而是被達達尼昂的智慧和勇敢所折服,簽發(fā)了赦免令。總之,小說中這樣描寫道:“讀完命令,紅衣主教沒有把他還給達達尼昂,而是陷入了沉思。看著達達尼昂視死如歸的堅定神情,他想到一個勇敢而充滿智慧的年輕人,將會是一個對自己多么有用的人才。”這種性格中的積極方面與歷史上真實的紅衣主教更為相似,也讓這一人物更具魅力。綜上所述,大仲馬并沒有把紅衣主教簡單地描寫成一個簡單粗暴式的人物,而是從不同方面去豐富這個形象。他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樣有各種各樣的優(yōu)缺點,作為讀者在評判這個人物時也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他,簡單地將他定義成一個反派。
其次,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時曾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段話尖銳而又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恕度龂萘x》在人物塑造過程中存在的弊病,即人物性格特征過于單一,缺少發(fā)展變化。而大仲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顯然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成功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復雜性及其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三個火槍手》中的紅衣主教、火槍手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就體現(xiàn)了大仲馬在人物塑造這方面的精湛的藝術(shù)水平。正是由于大仲馬筆下飽滿的人物形象才使得他的作品彰顯出非凡的文學魅力,這也奠定了他在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稱贊他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馬克思也將他視為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的確,大仲馬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史上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是無法超越和不可替代的,而這所有的成就應該歸結(jié)于他筆下那些復雜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諸如紅衣主教、基督山伯爵等等,他們使世界文學的人物畫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樊麗芳.《三個火槍手》——法國歷史通俗小說典范之作[D].湘潭大學,2009.
[2]李美清.《三個火槍手》與黎塞留[J].世界文化,2007(09):39-40.
[3]王折折,陳欣.大仲馬《三個火槍手》敘事手法的應用[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06):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