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帆
【摘 要】社火表演已存在兩千多年。在這期間,社火表演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表演形式,這些社火種類的表演相互存在聯系又彼此有所區別。如今,在關中地區,各個鄉鎮間的社火是如何進行演出的?有哪些社火藝人還在進行社火表演?社火的表演形式又有什么樣的變化?是這次社火文化淵源考察的主要研究問題。
【關鍵詞】田野調研;社火淵源;社火表演;時代元素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213-02
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山系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
作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關中地區早就有仰韶文化存在于這片土地上,之后歷經炎黃文明、西周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直至如今。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文明變遷和人文歷史變遷,積累了無豐碩的民間民俗文化碩果。社火作為民間民俗文化之一,在關中地區有著廣泛的存在和豐富的表演形式,如寶雞陳倉的血社火、虢鎮的拉火把、隴縣馬社火、背社火等,這些社火的多樣化表現,同樣也折射出陜西關中地區多樣的民間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這次社火淵源的田野調研中,主要對寶雞周邊村鎮的社火進行了走訪和調研,如陳倉區赤沙鎮、周原鎮張謝村、隴縣北坡村等。對這些地區的社火形式特點、社火藝人、現存狀況等進行了初步調研,同時對這些地區的風土人情進行了解,試圖將其與社火形式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和梳理,多方面對社火文化淵源進行考察,并初步完成相應的研究。
一、寶雞陳倉區赤沙鎮調研
寶雞陳倉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濃厚,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名人。此次走訪調研,首先來到位于陳倉區西部的赤沙鎮三寺村。在關中地區,社火可以說普遍存在于鄉鎮村落當中,幾乎每個村子到了年慶時都要進行社火表演,常見的社火表演有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山社火、芯子社火等。但在赤沙鎮三寺村,流傳著一種特有的社火——血社火。血社火在當地又叫“快活”“扎快活”,它通過刀劈斧砍、錐刺凳扎及鍘刀鍘額、利劍穿腹的裝扮手法,表現血腥可怕的恐怖場面,達到懲惡揚善、警醒世人的目的。這種社火表演與其他社火表演有著鮮明的區別,演員在表演時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和故事情節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刀劈斧砍、利劍穿腹這些殘酷可怕的“特效場面”才是社火演出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據說血社火源自清末一位打鐵匠人。“文革”期間曾停止演出,之后又重新表演,到現在已傳了七八代人。吳福來作為現在村里血社火演出的主要“裝師”,同時也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血社火第七代傳人,而血社火也被列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次調研走訪中,由于社火表演一般是在正月里演出,因此筆者者并沒有親眼見到血社火的演出,僅能夠對血社火的相關信息資料進行調研搜集,但在寶雞市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展廳中,看到了血社火的蠟 像(圖1)。一個真人大小的“模特”站在展示區中,刀斧砍進額頭,“鮮血”流在臉上,蠟像形象逼真,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二、隴縣北坡村調研
隴縣,古稱隴州,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寶雞市西北,西北部與甘肅清水、張家川、華亭、崇信、靈臺五縣毗鄰。在隴縣地區,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稱,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就一定會有吃湯圓、觀花燈、耍社火的習俗,而隴縣從2010年起到2013年,連續進行聲勢浩大的社火藝術節活動。此次調研走訪的主要是隴縣的北張村,這里主要以挈社火為主要演出方式。
這里的挈社火可以說是典型的造型藝術,表演內容以大量的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為主。在社火演出當天,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為的就是看一眼社火演出。除了傳統的社火演出內容外,在現今社會發展下,社火表演同樣加入了具有時代氣息的社會宣傳內容,如計劃生育、現代化農村建設等。演出中,除了成年人外,由于挈社火的演出特點,還需要一些小演員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架子有五六米之高,小演員站在上面,隨著下面車輛緩緩前進,架子在上面微微搖擺,演員還能面不改色挺胸抬頭表演,讓人看了既在心里贊許,又實在為他們捏把汗。除此之外,還有前面的鑼鼓隊、儀仗隊,以及參加演出的各個大小團體,整個場面可以說熱鬧非凡。
三、周原鎮張謝村調研
在從隴縣返回的途中,我們經過了同樣位于寶雞陳倉區的周原鎮。這個地方原本并不在此次調研計劃中,對這里的認識僅限于釣魚臺、法門寺等著名景點,但聽此次同行的一位朋友提到這里有一位專畫社火臉譜的藝人后,臨時增加了對這一地方的調研。經過查訪,在周原鎮張謝村,有位名叫張星的藝人,現作為寶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社火臉譜繪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創辦了一所專門的社火臉譜博物館,通過社火臉譜的粉本,專門進行不同形式的臉譜馬勺繪制。到目前為止,他已整理出各式臉譜六百余張,從中吸取元素進行臉譜馬勺繪制三百多種,極大地展現了社火臉譜的多樣化藝術表現(圖2)。
據張星先生說,張謝村每逢正月期間,同樣有社火表演,一般從初四晚上開始裝身子,初五一早便開始進行正式演出,而他的博物館正對面的戲臺和小廣場,就是社火演出必然經過的地方,也是看社火演出的好地方,出于推動本村文化發展的緣故,張星先生熱情邀請我們在正月初四及初五來張謝村觀看社火演出。由此也可看出,社火表演在關中地區每個鄉鎮村子里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受到了民眾的喜愛。
在調研走訪中,筆者除了對社火藝術進行調研走訪之外,同時還對沿途所遇見的其他民間民俗工藝進行了調研。在前往寶雞的途中經過鳳翔縣,在城關鎮六營村的泥塑大師——國家級傳承人胡深的家中,筆者對泥塑的起源、制作、種類等進行了了解,并在老先生的指點下,親手制作了一只泥塑小狗,通過制作對泥塑的造型、藝術特點等有了進一步的感受。除此以外,還對關中地區其他民俗藝術,如皮影、木板年畫等進行了走訪,搜集了的大量民間民俗藝術的相關資料和信息,通過多方面視角對關中地區民俗文化藝術進行探索。
在關中地區,社火藝術的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的。濃烈的色彩、夸張而又粗獷的化妝表現,豐富多樣的服裝道具,給我們勾勒出一個個古老的傳說故事,演繹出一個個絢麗多彩的人物傳奇。如今,社火的演出大多集中在春節期間,這與社火最初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民眾在社火演出期間積極響應這一活動,除了祈福因素,同樣也是出于對這一門古老藝術的喜愛。與此同時,作為一門古老的民間習俗,社火演出時對傳統內容有所保留之外,更是與時俱進添加了符合當下社會潮流的內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這一文化廣泛推廣,被更多的人所關注。
此次調研,對社火及其他關中地區藝術形式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對于社火的起源、演出形式、藝術形象等進行了初步歸納和整理,同時對民間藝人進行走訪,為今后進一步對社火進行探索打下基礎。關中社火,這種頗具鄉土氣息的藝術所表現的不僅是民間藝術形式,更是人們對生活觀、價值觀的一種表現,通過這種表現,將內心深處的美好意愿進行抒發,對未來寄托美好希望。
參考文獻:
[1]趙德利.關隴社火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田榮軍.陜西社火臉譜[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閻鐵太.隴州社火大典[M].陜西: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4]張西昌.寶雞社火[M].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5]蔡秀清,錢永平.社火·社戲:從娛神到娛人的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8.
[6]李繼友.民間社火臉譜[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7]王杰文.民俗文化——民間社火[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8]趙農,張西昌.寶雞社火[M].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