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
【摘 要】探究影像到場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播與建構的影響,有利于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奠定良好基礎。本文綜合闡述了影像到場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并論述了民族傳統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應注意的問題,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影像到場;原始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224-0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競爭軟實力,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重新建構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因此,探索利用影像到場傳播和建構民族傳統文化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影像到場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大量科學研究結果顯示,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影像到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實現對歷史事實的客觀記錄和再現,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記錄、保存和傳承。影像到場通過將影像技術作為核心,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建構和傳播提供了一種表達形式,影像到場通過對田野調查法的充分運用,有效提升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對挽救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
例如,《探索發現》節目是我國電視史上第一檔人文歷史記錄欄目,該欄目在開播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通過為每期節目設置不同的主題,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探索和發現,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再如,在電影《活著》的拍攝過程中,導演將皮影融入電影情節之中,既充分體現了電影拍攝的年代感,又實現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此外,《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喬家大院》等電視劇收視率的不斷提升,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民族建筑文化,促進了生態旅游經濟的更好發展。
二、民族傳統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應注意的問題
(一)堅持客觀性傳播理念
堅持客觀性傳播理念有利于提升影像到場的整體質量,其中,攝影師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是影像到場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影像到場是攝影師發現和重構的結果,是其在尊重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文化作的進一步詮釋。因此,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記錄和再現,不僅要提升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性,還應注重其邏輯的客觀性,實現對其歷史價值的充分保留。攝影師在采集影像的過程中,應排除自身的偏見,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探索,積極與被攝者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新建構[2]。
(二)真實表現民族傳統文化
真實表現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構奠定根基。影像到場能夠在維持事物原貌的基礎上,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如生產生活方式、宗教儀式和行為習慣等的顯性呈現。由于拍攝時間和空間的不同,加之拍攝角度、速度和攝影機推移的綜合作用,使得影像到場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以客觀記錄方式為主,減少對被拍攝者的干擾,不預先擬定拍攝腳本,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真實記錄,確保民族傳統文化的原生態,使受眾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對民族歷史文化進行闡釋。利用影像到場表現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對拍攝主體進行全面再現,這一理念符合文化生態理論的要求,通過遵循文化生態法則,能夠為影像到場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例如,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在設計中引入了皮影戲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反響,人民群眾對皮影戲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再如,在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中,在《踏春風》的歌舞表演過程中,加入了花鼓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因素,也激發了觀眾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和重新建構做好了鋪墊。
(三)借鑒田野研究法
民族傳統文化多半為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結晶,并深藏于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受長期處于社會底層的影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只有深入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采用訪談法、調查法和影像記錄法,才能夠實現對原始民族傳統文化的收集。在此過程中,為了形成影像記錄的良好基礎,攝影人員應吸收和借鑒田野調查法的優勢,在拍攝前對被拍攝對象的生活區域進行走訪,了解被拍攝對象的起居特點和飲食習慣,同時,應重點觀察被拍攝對象的交往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其中存在的民族傳統文化信息進行深化,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深層蘊意的捕捉,通過對零散的生活片段進行精簡,增強影像到場的自然性。
三、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通過堅持客觀性傳播理念,有助于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記錄。在此基礎上,真實表現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此外,借鑒田野研究法,有利于實現對民族傳統文化深層含義的充分挖掘。因此,在利用影像到場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借鑒上述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長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建構分析[J].快樂閱讀,2016(24):128.
[2]朱貝妮.探究網絡傳播倫理的建構路徑[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