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
【摘 要】在媒體融合態勢下,主流媒體提高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拓寬新媒體空間范式成為一種常態。傳媒業競爭日趨激烈,也對作為傳播者的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鏡記者必須重塑“語音形象”,提高報道水平,增強現場報道的吸引力,增強自身的職業競爭力。
【關鍵詞】融媒體;出鏡記者;語音形象;競爭力
20世紀80年代,我國陸續出現電視新聞報道出鏡記者。本世紀初,出鏡記者現場播報成了新聞節目中最具生機的報道形式。現場報道能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引發觀眾的反饋,而出鏡記者作為報道中的傳播者,其現場報道能力也是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的核心要素。
在當下這個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急需提升輿論引導力、建立話語體系和影響力,因此主流媒體拓展新媒體空間成為一種常態。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競爭激烈,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可以利用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來提升新聞的表現力和影響力,讓受眾更樂于接受報道,進一步提高新聞節目的市場占有率和媒體的影響力。
如今,我國出鏡記者專業水平呈現多極化現象,特別是在地方臺的電視新聞直播出鏡報道中問題較多,語音面貌的問題有:普通話不標準、吐字歸音不全;語言表達技巧欠缺,如氣息弱,忽視節奏、停頓、重音;部分地區出鏡記者方言發音,如華南地區的港臺腔和兒化音不標準等。著名“7/38/55定律”稱,妥當管理38%的聲音和55%的外表,可讓語言影響力從7%一路漲至100%,讓人們對表達的效果更為滿意。作為出鏡記者在報道中用語言傳遞新聞事件,更應該掌握38%有聲語言的效力,有效地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因此筆者從語音出發,對融媒體競爭態勢下出鏡記者如何建立良好的“語音形象”,提升職業競爭力給出幾點建議。
(一)出鏡記者必須普通話標準,字正腔圓
普通話是我國通用語言,電視新聞出鏡記者承擔著表現新聞節目內容的責任與義務,普通話標準是出鏡記者基本職業要求之一。出鏡記者用字正腔圓的標準普通話進行現場報道,能使觀眾對該新聞的接受度更為良好。標準普通話的基本要素是:聲母韻母發音正確,聲調調值標準,吐字清晰;停連、重音和節奏正確適當;準確掌握語流音變,表達熟練。
1.語音錯誤。出鏡記者現場播報時常發生的語音問題是將字音讀錯,舉幾個聲母、韻母、聲調錯誤的例子。如,“牛奶”兩個字的聲母是鼻音“n”, 有些記者讀成鼻音“l”;“磨墨”兩個字的韻母是元音“o”,有些記者讀成“e”;有些是多音字的問題,比如出鏡記者常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慶典現場的熱烈氛圍,“載”有“zǎi”和“zài”兩個讀音,“千載難逢”一詞中的“載”讀“zǎi”,“載歌載舞”一詞中的“載”讀“zài”,有些記者會混淆這兩個發音,報道成“載(zǎi)歌載(zǎi)舞”。
2.語音缺陷。出鏡記者語音缺陷問題主要存在于前后鼻音、平翹舌音、“h”與“f”音之中,具體表現為辨音不清。如,“出”字該當翹舌音,舌前部抬起,舌尖輕抵硬腭前部,但有的記者在吐字發音過程中,舌尖未抵住正確部位反而抵住了牙齦部位,導致在現場報道交通新聞時,“出行”中的“出”字發音出現了缺陷。
3.含混不清。因為受語言習慣、現場情況和個人心態等因素影響,出鏡記者進行現場播報時經常有發音含糊不清的問題。比如不少出鏡記者在問候觀眾朋友“大家好”時,“家”字的發音囫圇一下就過去了,或者就保留了一個“a”音的發音。在新聞信息傳遞中,這些含混不清的發音會造成大家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偏差。
作為出鏡記者,不能準確無誤地傳遞新聞信息,是工作的失誤。掌握標準普通話,首先要掌握漢語拼音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標準發音,連字成詞、連詞成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
(二)出鏡記者需掌握語言表達外部技巧,才能駕馭聲音
新聞內容以出鏡記者的語言為載體傳遞給受眾,語言內容依賴于一定的表現形式,而這“一定的表現形式”中就有技巧的存在。出鏡記者通過掌握語言表達外部技巧如停頓、重音、節奏和氣息控制,從而實現提升語言外部表達的能力。
1.氣息自如,聲音悅耳。正確的呼吸是產生美妙聲音的基礎。發聲學中氣息的定義是指在發聲時候即說話和唱歌時用到的發聲和呼吸結合的方法,現在高校教育中多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法來進行專業教學。掌握這種呼吸方法的要素有三點:氣息下沉、兩肋打開、小腹收緊,練習久了能通過穩定持久的氣息控制狀態,達到“聲斷情不斷,聲斷意不斷”的理想發聲效果。發聲者通過氣息控制把握均勻平衡的呼吸,具體體現在發聲者通過換氣與補氣控制氣流,繼而控制聲音。這樣出鏡記者就能自如地控制每個句子的長短,根據所要報道的新聞內容輕松進行聲音的轉化。
2.抑揚頓挫,彰顯魅力。節奏是指聲音的輕、重、緩、急和回環往復。節奏的特點是具有變化性和流動性。聲音通過高低、強弱、快慢不同的對比組合,使節奏呈現不同的表現。出鏡記者的語言節奏通過對現場實際情況的把握進行合理切換,能從新聞效果上動感表現,鮮活的展現所要傳達給受眾的新聞事件。譬如在某些大型慶典活動或比賽現場,因為氣氛十分熱烈,有些出鏡記者自己就跟著激動起來了,用急促的語氣來彰顯興奮之情,直接導致現場報道的語句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和停頓,報道節奏過快。殊不知這樣的節奏會給觀眾帶來深深的壓迫感,給人喘不上氣的感覺,根本沒有功夫了解和消化新聞訊息。
3.合理停連,從容不迫。停連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停頓和連接,既有停頓也有連接才能表情達意。停與連在有聲語言表達中常常相伴存在,停連的運用有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原因,但應注意,出鏡記者在運用停連的過程中因休息而產生的生理需求務必服從因表達而產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因停斷情、因停害意”。出鏡記者在報道中出現過多停頓會影響新聞的流暢性。
4.強調重音,清晰明了。語句中首要的、緊要的詞和詞組應作為重點強調,以便明確清晰地表述具體語句的目的和思想情感,這些重點強調的詞和詞組即是重音。現場環境復雜,要求出鏡記者用具有邏輯性的簡短篇幅明確新聞事件要點,出鏡記者就必須用語音技巧重音來表述這些事件的重點。但是,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播報中出現重音不明確的現象普遍存在,譬如對災難事故進行現場播報時,將傷亡人數一帶而過,沒有對重音進行處理,也沒有對能夠突出事件本質的詞語進行強調,影響了語義的明確性。
(三)出鏡記者巧用語言表達內部技巧,展現信息
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這三個讓新聞播報者思想情感處于活動狀態的重要方法,被統稱為語言的“內部技巧”。但在這里應留意敬一丹提出的播音員、主持人和出鏡記者的規范級層問題,不能“一刀切”,要對不同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出鏡記者的語音發聲主要是為現場新聞報道服務的,表述新聞事實時語言要簡潔清楚,那么出鏡記者運用語言表達內部技巧主要是為了達到兩個方面的目的——新聞報道的流暢性和邏輯性。
1.流暢性。流暢性是指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避免出現過量停頓、過多插入語氣詞或跑題的現象。出鏡記者需要專業化的語速和流暢清晰的表達來報道新聞事件,注意語氣詞的使用頻率,讓觀眾獲取最基本的新聞事件信息。
在許多緊急新聞事件發生后,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由于控場能力不夠,語言表達缺乏條理,“這個”“那么”等口頭語頻繁出現,表達的語言不流暢,磕磕巴巴,以至于觀眾不能清楚地獲得報道的內容,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
2.邏輯性。邏輯性的缺失使有些出鏡記者的表達前言不搭后語,正在述說一個情節,又想到表述另一個情節,顯得急促且沒有條理。因此,作為出鏡記者要通過思維練習做到敘事表達更有條理、更加清晰、更有邏輯。筆者認為新聞現場報道有一個具有邏輯性的范例,即時任成都電視臺記者、現任央視記者的蔣林,在2013年雅安地震時所作的一線現場出鏡報道。當時蔣林所在的地點是蘆山縣人民醫院,他以介紹蘆山縣人民醫院搭建急救帳篷與搶救傷員為切入點,由點及面地對災情做出了判斷,現場報道的整個過程思路清晰且極富邏輯性。他在災區的這段現場新聞報道被觀眾廣為稱贊,也被央視評價為“這是目前災區最全景式的報道”。
在全媒體發展過程中,媒體趨向融合,愈來愈多的主流媒體綜合使用多種終端報道重大的新聞事件。融媒體的發展使觀眾能夠更迅速地接收到新聞事件的發展現狀,同時傳播速度的加快也對出鏡記者現場信息處理能力和語言應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出鏡記者要有過硬的語言基本功
具備過硬的語言功底的出鏡記者在融媒體競爭態勢中有更明顯的優勢。比如內蒙古大興安嶺的畢拉河森林突發大火,央視記者跟隨撲火隊進行調查并在現場報道火情的這樣一條新聞中,出鏡記者劉曉波遇大雪返行時就是自己使用手機錄制的報道畫面。在此條報道中,出鏡記者需要在大雪中徒步返行20公里,并自持手機錄制報道,體力消耗巨大,如果氣息等基本功不扎實,將難以成句,更不用說傳遞新聞信息給觀眾。但是記者劉曉波在返回駐地的過程中,一邊用手機錄制視頻,一邊向觀眾分享自己的鞋子進入雪水和山路崎嶇的現狀,靠扎實的語言基本功用穩定的語言傳遞了種種新聞細節給觀眾,彰顯出現場感,讓觀眾更容易體會現場、感受現場。
(二)出鏡記者要有快速處理現場信息并轉化成語言的能力
比如出鏡記者劉曉波在返回駐地的報道過程中,看到隊伍在原地生火做飯,他邊和遇見的隊員們交流,邊用描述性的語言說:“用火烤著的饅頭和包子就是這些消防隊員現在最美味的糧食,雖然剛剛還在和火作斗爭,但在惡劣的天氣下火又成了這些隊員最親密的伙伴。”出鏡記者用手機終端記錄下了現場看到的所有有用的信息,并組織語言通過新媒體終端傳遞給了受眾,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融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各大網絡媒體的沖擊使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立臺這一優勢亟需各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發揮作用。隨著受眾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要求愈來愈高,對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期待值越來越高,這也就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職業挑戰。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出鏡記者,必須塑造自身的“語音形象”,必須得付出百倍的努力,讓自己變成可以讓觀眾從現場報道中獲得更多的新聞信息的人。
[1]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劉賽.出鏡記者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5(03).
[3]閆均.重塑新聞發言人的“語音形象”——新聞發言人存在的語音問題[J].青年記者,2011(35):13-15.
[4]李瑞陽.出鏡記者的語音和表達問題探析[J].東南傳播,2014(10):140-142.
[5]史加輝.出鏡記者語言規范問題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2(04):94-9.
[6]雷雅.淺談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5(22):204-205.
(作者: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