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珂漪
摘要:童年是兒童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對性格塑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媒介環境的不斷改變,社會環境的變遷,人們對兒童的理解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對待的方式也隨之改變。本文從媒介變遷入手,探討與童年之間的聯系,從而反思現實的狀況。
關鍵詞:媒介;童年;兒童
童年,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童年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會在記憶上刻下深深的烙印。依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一生中較遲發生的事,不論它們看起來多么重大,都不能抹煞那些早期力量的影響。人們成長的自然環境,社會階層,風俗習慣等等都會給他們生命的紙板涂上不同的底色,也會在人格特質的形成過程里占據著很大部分。根據翟瑞青調查所得,民族衰敗、家道中落、父母亡故、母愛缺失等創傷性心理體驗作為現代作家一生刻骨銘心的童年記憶,不僅對他們的性格和氣質的最終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他們藝術創作過程中審美經驗、審美理想、審美心理同樣產生了重要影響。[1]
從雅典的時代到中世紀再到現代,由于媒介環境的不斷改變,社會環境的變遷,人們對童年的理解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對待兒童的方式也隨之改變。因此,筆者從媒介發展與童年之間的關系出發,通過分析與批判,給以反思。
一、印刷技術——打破中世紀愚昧的手段
在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歐洲,人們被灌輸以“原罪說”,即人天生是有罪的,因此人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冷酷又粗暴。并且由于教會為了便于統治而實施愚民政策,人民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存在感被大幅度削弱。文字的識得與紙張的金貴限制了不同階層的流通,使得文化成為了上層人士的特權附屬品。而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實驗可知孩子具有通過模仿習得知識、動作技能以及行為的特點。而在當時,文化沒有對孩子有絲毫隱瞞,也沒有禮儀的區分,這就使得大人和孩子除了外形,其他毫無界限。PlumbJ.H.(1971)指出中世紀沒有分離的童年世界。兒童跟成年人一樣做同樣的游戲,玩同樣的玩具,聽同樣的童話故事。他們在一起過同樣的生活,從不分開。[2]沒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是中世紀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3]
后來,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極大地提高文字傳播的效率,也使得書籍生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大幅下降,閱讀逐漸成為一個普及的方式,促進知識和技術的推廣。印刷術的出現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符號世界,要求確立一個全新的成年概念。尼爾波茲曼認為的童年是文化意義上的童年,是指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的時候。只有一個兒童獲得閱讀能力,才能算成年。在那個年代里,兒童有無閱讀能力,成了判斷社會是否得到進步的標準。之后,圍繞印刷,商業體系和現代家庭逐漸成長,學校建起,也代替舊式的學徒制成為教育的方式。
二、電視文化的發展——沖擊原有的體系
近現代,社會環境又遭到巨大的變化。新聞節目原本視為生命的“真實性”原則已不重要,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大家的眼球,提高收視率,新聞發生了質的變化,吸人眼球的標題黨,標新立異的節目文化,變成了一種離奇的表演、視覺的沖擊以及超強的感覺刺激。在話語的流動中,人們已經沒有時間關心新聞的真實性與嚴肅性。這種相關電視文化的強力介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于不具備甄別信息的能力且還沒有掌握足夠的“閱讀態度”的兒童來說,他們很容易迷失在各種大范圍的信息中。
不同年齡層面的兒童,面對播放相同內容的電視,信息等級制度崩塌。這一切都是因為電視等相關文化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分界。兒童和成人共同面對電視,接受電視的信息和教育,其心靈必然發生變化,童年和成人的界限日漸模糊,甚至出現了兒童成人化的現象。
兒童成人化即兒童在電視的影響下過早地進入成人世界。 雖然年齡、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心智卻已成熟,在興趣、語言、服裝上的表現都與成人沒有什么區別,他們懂得社會上發生的現象,懂得金錢權力榮華富貴。童真在一次次色情與暴力的沖擊中消逝殆盡。在一個孩子心智還未成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成人的語言,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電視綜藝節目中,不難看到小模特走秀場景。一些稚氣未脫的孩子衣著成熟、學著成年人搔首弄姿。他們的行為除了增強電視節目收視率,逗大人一笑,還有什么用處呢?孩子喪失了本擁有的純真,模仿著成人甚至想要提早進入成人的世界里,最終成為一個形似成人的未成年人。
三、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平面文字時代向立體視頻時代轉變
隨著近幾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微信推送、微博、短視頻等軟件席卷全網,打破了電視文化的壟斷現象。兒童也毫不例外對其有所接觸。筆者與某一大班兒童接觸時,她隨口唱起了軟件上的熱門音樂,還展示了一段短視頻的舞蹈。而年青一代甚至能花費數小時頂著黑眼圈沉浸其中而不覺索然無味。
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必有其存在的需求,但因為存在時間過短,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因某些主播教育水平較低,工作人員監管不利,軟件上有著眾多具有獵奇心理、行為怪異的視頻。對兒童而言,低俗的文化,扭曲的三觀如同一劑毒品,侵蝕著孩子的心靈,污染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新聞上有報道稱某些兒童模仿視頻中的社會人士打架、抽煙,甚至有些個別女孩以早孕為時尚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它的負面效應潛移默化地腐蝕著孩子們的思維與判斷,讓他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享受著所謂“時尚”的快感。在這一時代里,信息傳播的門檻非常低,兒童所能接受的信息也是多種多樣,價值觀各不相同。而對于價值觀還未定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受其驅使,從而對個人的性格塑造、行為方式乃至身體健康等產生深遠持久的消極影響。
四、對現狀的反思
孩子單純的童年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他們本應該在這樣的年紀里肆意玩耍,在陽光下真實的表現自我,親近自然。而根據目前眾多電視節目、兒童真人秀來看,孩子們本性的純真被資本所消費,被發達的網絡所影響,甚至被貼上各種褒義貶義的標簽被網友們議論紛紛。按照尼爾波茲曼的比喻來說,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時,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信息大爆炸的時期里,人們容易獲得高度的自由,但這些自由應該是在有束縛有框架的基礎之下的。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應該把技術視為既可以成為大幸, 又可以成為不幸的東西。我們的使命在于自覺地把握技術。如何不使文化失去控制,如何將現有的技術正確地用于社會的發展與孩子的發展,還需要人們更多的探究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翟瑞青.童年經驗對現代作家創作的影響及其呈現[D].山東大學,2013.
[2]PlumbJ.H.“The Great Change in Children.” Horizon, Vol.13 ,No. 1,Winter1971.6.
[3]尼爾·波茲曼著,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