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鞍山師范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從前人研究來看,關于詞語多義性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多義詞的判定基準來進行,語義結構的非對稱性,語義的引申方式與路徑,以及引申義的生成機制等方面展開的,很少有人從語義關系的角度對同一個詞語表現(xiàn)出的多個詞義進行考察。本文與前人研究的不同是將不同詞語之間發(fā)生的語義關系限定在詞語內部,即一個詞語所具有的不同詞義之間形成的語義關系,并對這類詞語的特殊性進行探討。這類詞語雖然數量有限,但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甚至是介詞等虛詞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
下面我們將詞語內部的語義關系分為反義關系、上下義關系、局部與整體關系三大類型,并對各個類型的下位分類進行探討。
(一)詞語內部的反義關系
根據語義的對立性,這里將詞語內部的反義關系分為三小類。它們分別為方向對立(directional opposition)、等級對立(scale opposition)、互補對立(complementary oppositon)。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方向對立。這種反義關系指的是兩個語義既彼此對立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二者形成一個對立的統(tǒng)一體。
(4)a.吃飯前先喝湯對健康有益處。
b.搞企業(yè)要目光往前看。
(4)中的方位詞“前”基本義為空間方向上的“前方”,但在(4a)和(4b)中,它分別隱喻某一基準“以前(過去)”和“以后(未來)”的時間,在方向上形成語義上的對立。
(5)a.銀行貸給工廠一筆款。
b.他向銀行貸款。
(6)a.學生要繳相當高的學費。
b.共產黨繳了敵人的槍。
(5)和(6)中的動詞“貸”和“繳”在(5a,b)和(6a,b)中分別表示“借入/借出”和“交納/沒收”,在兩個參與者共同參與的事件上,形成“給”與“得”的方向對立。
再次,我們來看一下等級對立。形成這種反義關系的兩個語義是程度上的差別,一方的否定并不一定是另一方的肯定,可以被比較或修飾,兩者之間存在中間區(qū)域。
(7)a.決定優(yōu)價轉讓,以謝厚愛。
b.那店主希望將這東西賣個優(yōu)價。
(8)a.草原上綴滿星星點點的野花。
b.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于平日星星點點的積累。
(9)a.他的中國話再好不過。
b.不過如此。
名詞“優(yōu)價”在(7a)和(7b)中分別表示“低價”和“高價”;形容詞“星星點點”在(8a)中指“很多、遍布”的樣子,而在(8b)中指“很少、稀疏”的樣子;副詞“不過”在(9a)中表示“程度深”,而在(9b)中指“僅此而已”,即“程度淺”,在量的多少上發(fā)生對立。
(10)a.相聲演員花招真多。
b.他們打麻將竟使花招。
(11)a.應付復雜局面。
b.應付搪塞。
(12)a.作風潑辣。
b.這女人潑辣得很,誰都不敢惹她。
名詞“花招”在(10a)和(10b)中的分別表示“巧妙的技法”和“騙術”;動詞“應付”在(11a)中有“積極地解決”之義,而在(11b)中有“大致對付”之義;形容詞“潑辣”在(12a)中指“勇敢”,而在(12b)中指“尖酸”。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樣的兩個語義不是反義詞,但它們卻在價值評價上形成褒貶的對立,漢語很多情感類形容詞和副詞表現(xiàn)出這樣的語義特性。此外,有些詞語本來為褒義詞或貶義詞,但在口語體里有時會以反語的形式出現(xiàn),表達貶義或褒義。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互補對立。形成互補關系的兩個語義“非此即彼”,否定了其中的一個語義,也就意味著肯定了另一個語義,兩個語義互相矛盾,不存在中間區(qū)域。
(13)a.各色行貨一應俱全。
b.行貨充斥市面。
名詞“行貨”在(13a)中指以合法手段進入國內市場的正品,即“合格品”,而在(13b)中指未經精細加工的次品,相當于“不合格品”,兩者形成“是”與“否”的對立。
(二)詞語內部的上下義關系
這里的上下義關系指一個詞語既可以指稱一般性概念,也可以指稱特殊性概念。
(14)a.人物主義者一般把人看作理性的動物。
b.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會制造工具,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15)a.我不會洗衣服,過去沒洗過。
b.美國宇航服分為衣服和褲子兩部分。
(16)a.新生兒已能辨別不同的氣味。
b.他感到戴維身上有一股氣味。
名詞“動物”在(14a)中指的是生物的一個類別,人是其組成成員,而(14b)中的“動物”則不包括人。前者是按照科學分類法中的“生物-動物-門、綱、目、科、屬、種”而分類的,而后者是民間分類中的“生物-人/植物/動物”。名詞“衣服”在(15a)中指的是由棉布、絲綢、化學纖維等材質做成的用來遮掩身體的各種遮擋物,而(15b)中的“衣服”與“褲子”是相對的概念。名詞“氣味”在(16a)中指各種嗅覺,但在(16b)中一般指不好聞的味兒。這種在內部發(fā)生上下義關系的詞語以名詞居多,但也不乏動詞和形容詞。
(17)a.喝點東西。
b.喝多了。
(18)a.他一點兒辣的都不吃?
b.這個辣嗎?
動詞“喝”在(17a)中的對象是所有可飲用的液體物質,而在(17b)中的對象僅限于酒精類飲品。形容詞“辣”在(18a)中,表示與酸甜苦咸相對的味道,而在(18b)中僅表示濃烈的辣味。這類詞語的基本義多表現(xiàn)為上位概念,而引申義多為下位概念。
※金雙歧醫(yī)院可以開,培菲康、媽咪愛一般藥店都有賣。培菲康買膠囊的即可,1粒膠囊和袋裝散劑的1袋含量是一樣的。
(三)詞語內部的局部與整體關系
這里的局部與整體關系指一個詞語既可以指稱同一對象的整體,也可以指稱其部分。
(19)a.他突然感到手足無力。
b.那一種真摯的手足之情,令周圍的人都深為感動。
名詞“手足”在(19a)中指稱身體的一部分,而在(19b)中指稱“弟兄”,即某類“人”,兩個詞義形成“構成成分-整體對象物”的關系。
(20)a.來買米買面的排長隊,都來趕北京糧油憑票平價供應最后一天。
b.你那個時候是吃米飯呢,還是吃面呢?
(21)a.譬如守門員抱住飛來的足球。
b.當然他是不常看足球的。
(22)a.這條紅領巾是新的。
b.幾年里她就是這樣先后輔導了12位紅領巾。
名詞“面”在(20a)中指面粉本身,在(20b)中并不是指實際上的面粉,而是指以面粉為原料的食品。名詞“足球”在(21a)中為球的一種,而在(21b)中指代一種球類運動。名詞“紅領巾”在(22a)中指一種用來佩戴的物品,而(22b)中指代佩戴這種物品的人。我們可以將(20)到(22)的兩個詞義分別看成“材料-產品”、“工具-行為”、“所有物-所有者”的關系。這些關系雖然不像(19a,b)那樣典型,但它們屬于同一個認知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局部與整體關系。
語義關系一般指詞與詞之間在語義上發(fā)生的聯(lián)系,通過上述論文,我們發(fā)現(xiàn)與一般的語義關系不同,詞語內部的語義關系是一種特殊的語義關系,它們雖然也不受語法、語義范疇的限制,但數量有限,具有不可預見的特點。其特殊性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境的作用。一般的語義關系,不受語境的影響,從詞語自身就可以判斷,如“大”與“小”為反義關系,“樹”與“松樹”為上下義關系,“手指”與“手”為局部與整體關系。而詞語內部形成的語義關系受搭配成分、句式,甚至是說話者態(tài)度的影響。如:動詞“喝”在動賓結構中表示上位概念,而在動補結構中表示下位概念;形容詞“潑辣”在肯定的語境中表示肯定的評價,然而在否定的語境中表示否定的評價。
第二,詞語本身的概念結構。語言使用者在正確理解這些詞語的語義上,詞語本身具有的概念結構是實現(xiàn)這樣語義關系的語義基礎。以名詞為例,其本身具有構成、形態(tài)、功用、對象等概念結構①,當一個名詞與不同成分搭配時,其不同的概念區(qū)域被激活。如:“優(yōu)價”對于買方來說,應該是便宜的價格,而對于買方來說卻是高價;“衣服”與“褲子”搭配時,其構成的概念區(qū)域被激活,受“褲子”影響,原來具有的“褲子”語義被排除;“氣味”受“不同”修飾時,其構成的概念區(qū)域被激活,表現(xiàn)的語義為上位概念,受“一股”修飾時,其形態(tài)的概念區(qū)域被激活,表現(xiàn)的語義為下位概念,從而使它們原來所具有的語義和引申后的語義之間形成上下義關系。而“手足”、“面”、“紅領巾”、“足球”等名詞與不同成分搭配時,“手足”、“足球”的構成、“面”的功用、“紅領巾”的對象等概念結構被激活,從而使它們原來所具有的語義和引申后的語義之間形成整體與局部關系。
第三,語言的普遍性。雖然通過上述示例,詞語內部語義關系的形成很難找到一定的原理和規(guī)則,但通過多種語言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共性。例如通過“轉喻”而形成的這種語義關系具有語言普遍性的特點,僅從英語和韓語的前人研究來看這樣的詞語比比皆是。
(23)a.He removed the front wheels from the car.
b.At last he had his own wheels.[wheels = car]

僅僅通過這個例子雖然不能證明詞語內部形成的多種語義關系是所有自然語言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但通過對更多語言的考察,來探索它們具有多大的語言普遍性也是一種值得的嘗試。
從詞匯學角度來看,同一形態(tài)所指示的多個語義有多義詞和同形異義詞的區(qū)分,兩者的辨別基準也一直是討論的焦點。通過上述論證可知,本文的研究對象應看作同一個詞語。究其原因,除了它們大部分在詞典上以同一個詞語的形式收錄外,最重要的是兩個義項之間在語義上有了關聯(lián)。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反義關系、上下義關系及局部與整體關系等語義關系與詞語多義性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對這類詞語詞義的理解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搭配成分、句式和語境的制約,其成因也是多元的,但對這種現(xiàn)象的考察有利于發(fā)現(xiàn)和揭示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系。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它的語義基礎取決于詞語本身所具有的概念結構。這種現(xiàn)象具有怎樣程度的普遍性還有待跨語言的進一步論證。
注 釋:
①Pustojovsky(1995:55)用解構的視角分析名詞的概念結構.他認為名詞具有本質結構(qualiastructure),可分解為四種本質角色(qualia roles),即組成的(constitutive)、形式的(formal)、功用的(telic)和施事的(agentive),他們分別包含與名詞相關的組成部分(constituent parts)、分類關系(taxonomic relations)、功用(functions)和生成方式(modes of creation)等四方面
的信息.(黃杰 2008:3).
[1]陳一.關于“廣狹同詞”現(xiàn)象的研討[J].漢語學習,2003(3):20-24.
[2]葛本儀.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官翠英.識解視角下同詞反義現(xiàn)象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15:132-133.
[4]黃杰.名名復合詞內部語義關系多樣性的認知理據[J].語言教學與研究.第六期,2008:1-7.
[5]李宇明.整體與部分同詞現(xiàn)象及其認知理據[J].漢語學習.第2期,2002:31-33.
[6]李云彤.認知語義學視域下的漢語多義詞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7]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期,2008:31-34.
[8]王文斌.英語詞匯語義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Lyons,John.SemanticsⅠ[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