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敏

最近,杭州市最大的共建民營養老機構——濱江綠康陽光家園住進了8個年輕人,每個月完成至少20小時的志愿者服務,就可以抵扣相應的房租。這是由杭州市濱江團區委和區民政局共同主辦的“陪伴是最長情告白”志愿服務中的一項新模式。志愿服務形式多種多樣:教學類服務,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陪伴類服務,如和老人一起看電視、看電影;文化娛樂類服務,如給老人表演節目和過生日;專業支持類服務,如智慧養老服務等。
對年輕人來說,到養老機構居住并提供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可以獲得房租優惠;對老人來說,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人可以為他們的老年生活增添更多活力。
之前,也有其他地方的養老院嘗試著推行“幼兒園+養老院”的“一老一小”模式,讓孩子們和老人一起活動,孩子們可以從爺爺奶奶身上學到許多普通幼兒園學不到的東西,老人們也重新煥發活力。
不管是“青年+老年”模式、“幼兒園+養老院”模式,還是多個老人自發組成新家庭的“抱團養老”模式,都是對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有益探索。老人們在被照顧的同時,也渴望被尊重、被需要、被陪伴。通過混齡居住和社交,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跟傳統養老院相比,肯定更受老年人歡迎,這樣的創新值得鼓勵。
許多老年人不愿意去養老院,一方面跟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關,另一方面跟養老院的沉悶氛圍有關。讓老人們老有所養,不僅要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和醫療等基本需求,更要考慮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這也是實現高質量養老的前提條件。
在混齡養老方面,不少國家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奧地利,“青老年混合居住計劃”已被列入國家養老議程,以“不同年齡社會成員共同生活、互利互惠”為目標,混合居住社區的理念趨于明確化和標準化,包括租住青年的入住資格、青年需為老人提供的服務項目細分、每周定時的“暮年護理”課程、專業人員帶領下的代際良性互動等,這些都有了相應的標準。在法國巴黎,四家公司聯手打造了一個大型混合居住單元,將養老院、公寓、企業辦公樓、商店、公共停車場進行整合,形成了“作坊”模式的鄰里社區。這樣的混住社區讓老人們的生活中有了跨年齡交際,打破了單調沉悶的局面,讓老人精神更愉快。
目前,在養老機構資源相對短缺的前提下,公辦養老機構可以提供最基本的養老服務,解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與此同時,可以鼓勵民辦機構在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上做出更多探索。畢竟,在養老資源短缺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提高養老質量的需求已經不容忽視。尤其是獨居老人和空巢家庭越來越多,應該及時搭建適合當前家庭結構變化的養老體系,提高養老質量。
在混齡養老上,目前已有少數養老機構進行了大膽嘗試,這是好事,有關部門不妨予以更多關注和鼓勵,引導其順利推進。畢竟,讓一部分有此需求的老人得到高質量、有特色的養老服務,也是豐富養老體系層次的一方面。解決養老難題,讓老人們安享晚年,需要更多的創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