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昊炬
當前我國的經濟體系與結構是相對獨立、完整的多元化產業結構。由于各種生產集團的利益互相交織,所以其中某一產業直接獲利可以刺激其他產業間接獲利,形成了均衡穩定的經濟結構。然而,單一產業發展雖有讓經濟快速振奮的功效,但在其支柱產業受挫時,地區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會立竿見影。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治多縣,位于我國西部,雖有109國道、青藏鐵路穿腰而過但也逃不開因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單一等問題造成的基礎建設缺失和深度貧困等問題。治多縣委副書記、縣長南陽日前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詳細講述了治多縣的產業發展和扶貧攻堅歷程。
南陽:治多縣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部分區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自然環境極端惡劣,多數地區不適宜居住。國務院于2004年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后,基于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治多縣黨委政府和廣大牧民群眾緊跟國家步伐,陸續實施退牧還草、易地搬遷、生態移民等工程。雖然,在保護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統籌實施基礎設施,尤其是鄉鎮村社方面出現了基礎設施籌劃不平衡,形成了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災后重建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無私幫助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治多縣克服各種內外壓力,圓滿完成重建任務和“十二五”規劃藍圖,實現了恢復重建和跨越趕超的既定目標,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災后重建期間,完成縣域投資11.51億元,實施市政、交通、民生等領域重建項目16大類80項。但是,受地域環境的深刻影響,城鄉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縣城居民享受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同時,偏遠鄉鎮及村社牧戶依然游離在貧困邊緣,水、電、路、訊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度不高,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水平較低。
南陽:傳統意義上看,治多縣是一個的純畜牧業縣域。畜牧業是支撐縣域長期穩定發展和群眾穩固脫貧的根本依托。三江源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后,受蟲草經濟、生態移民、兩基攻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棄牧進城成為常態,草原留居戶日趨減少,畜牧業發展受到一定的沖擊。近年來,治多縣堅定不移地發展生態畜牧業,引導牧民群眾有序回歸主業,全面實施畜牧振興戰略,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組織建設為抓手,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發展生態畜牧業,積極推廣實施政策性牲畜保險,持續加強畜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破除牲畜總數不大、畜種品質不高、畜群結構不優等問題。其次,依托三江源國家公園和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讓生態與牧業互為依托、共同發展,讓牧民“既吃上畜牧飯、又端上生態碗”。
2016年以來,治多縣按照“要致富、靠畜牧,挖窮根、興產業,可持續、抓生態,先育點、后連片,建公司、聯牧戶,拓市場、增收入”的工作方針,積極推動生態畜牧業全面發展。一是全面整頓規范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解決合作社“空殼”問題,確保合作社正常運營并實現效益穩中有增;二是積極扶持牧業合作組織發展,全縣累計注冊組建生態畜牧業經濟合作社、扶貧專業合作社28個,發展鞏固家庭牧場和養畜大戶37個;三是縣財政每年投入近千萬元專項資金,專項扶持發展生態畜牧業建設,增強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后勁;四是持續實施政策性牲畜保險,增強抵御牧業發展這不可預見的災害性損失。2017年,全縣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合計分紅384萬元??h財政重點支持的縣級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分紅114.5萬元。并且,2017年,全縣實現牧業總產值3.85億元,落實草原生態獎補金1.09億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8元。
客觀來講,發展畜牧業的比較優勢在于把生態和牧業有效結合了起來,先行先試,在草地生態畜牧業實驗區建設方面積累經驗。但是,當前在畜牧業發展方面依然面臨五個問題:一是城鎮化建設的加速推進,導致草原留居戶數量日趨減少,畜牧主導產業后繼乏人日益顯現;二是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草原草山草場有所退化;三是基層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給牧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四是牧業合作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五是統籌實施生態保護與牧業發展的工作機制還未健全,制約性因素仍然存在。
南陽:治多縣確實存在產業單一的問題。這既是地域環境所決定的,也是千百年來自然生存法則下優勝劣汰的必然選擇。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和血脈。這幾年,縣政府結合地域實際,在第三產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深度挖掘“嘉洛文化、藏族民俗”等特色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嘎嘉洛文化藝術節等重大賽事節慶舉辦和嘉洛婚俗等民俗品牌推介為抓手,著力打造“五彩治多”、“十全福地”等地理名片。加快編制旅游景區景點詳規,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萬里長江第一灣、甘珠爾石刻城等景區景點,接續傳承嘎嘉洛文化、格薩爾文化等民俗文化,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速促進文化、旅游、商貿深度融合。目前,縣政府于2016年籌資2037.86萬元整體購置結古鎮區德吉商業廣場,作為政府資產對外租賃,租金收益全部用于貧困人口的扶持發展。德吉商業廣場現已成功實現整體租賃,每年200萬元的資產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貧困戶。同時,投資1500萬元的產業園區綜合大樓項目正在有序實施,外部資金項目正在持續引入,園區連片效應正在逐步釋放,尤其是旅游扶貧項目的競爭力愈發凸顯,貧困群眾脫貧的創業支撐日趨多元穩固。另外,立足治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藏系”牦牛羊生態有機的資源稟賦,加快地理坐標產品認證,依托北京新發地市場輻射全國的平臺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畜牧業+高端營銷”的發展模式,積極培育生態畜牧業二次鏈條努力將優質的藏系牦牛羊和特色產品推向全國。
治多自然資源富集,地質水利條件獨特,人文特征鮮明,宗教民俗文化悠久,生態自然人文多樣性特點鮮明。下一步,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和藏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試點,積極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治多的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韻味,走出青海、面向全國只是時間問題。嘉洛婚俗巡演取得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證。當文化走出去,展示的是長江源頭的民俗風物風情,是長江水系源頭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豐碩成果。但是,相較于其他地區,治多縣文化旅游底子還很薄,批量地接納和密集地宣傳不是治多發展文化旅游的應有模式。治多縣文化和旅游市場更多的在于介紹生態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種心靈與自然融合的身心體驗。即便如此,2017年治多游客數量依然城增多趨勢,全縣接待游客6.0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