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距離2020年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國脫貧攻堅戰也全面打響。在王艷華看來,“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全面小康目標完全可以實現。因為這一輪攻堅戰不僅舉全國之力,而且從上到下都是真抓實干。
王艷華是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農村經濟與地區發展業務部處長,長期致力于扶貧事業和農村發展,在二十余年的工作過程中,不斷觀察感受著貧困地區的發展與改變。她近日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指出,扶貧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相比于“脫貧摘帽”目標的實現,未來如何持續推進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發展,包括如何激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何發揮產業扶貧的長效作用,如何破除貧困地區發展的環境制約,建立脫貧長效機制事實上更為重要。
Q: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您怎么評價當前的進展和成效?
A: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進入“十三五”之后,扶貧力度更是前所未有,舉全國之力,真抓實干,考核、督辦和問責也同步跟進。
2012年底,我國有9899萬貧困人口。到2017年底還剩3046萬人,5年的時間減少了6853萬人、年均減少1370萬人,和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這期間年均減少600多萬人、2001年到2010年年均減少700多萬人相比,盡管標準不同,但減貧數量幾乎翻番。2012年底全國有832個貧困縣及片區縣,2016年退出摘帽了28個縣,2017年預計摘帽120多個貧困縣,2012至今年共減少了150個。五年間,貧困地區農民純收入增幅比全國農村農民收入增幅高2.5個百分點,創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
數字的背后,是各地為此付出的努力。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地區扶貧工作進展順利:一是各級政府、各部門、各社會團體、各類機構企業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全部行動起來,全社會形成了扶貧、幫貧的共識,且真抓實干,各項扶貧政策、措施、投入全面跟進,扶貧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各項政策舉措的“含金量”前所未有,為扶貧取得的突出成效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從書記到縣長、鎮長和村長,特別是縣里年輕駐村干部,千方百計謀劃脫貧路徑,積極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好政策落得更實;三是分類施策、綜合施策的思路號準了貧困的“脈”,從易地扶貧搬破解發展空間不足到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實行大病救治,五個一批措施全面推進,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部署,尤其在醫療、教育等民生保障方面,各地都采取了大量積極的措施,建檔立卡戶“精準”受益。不少地區實踐表明,這些政策措施對斬斷貧困的“窮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一系列扶貧舉措的有力推動下,各地尤其是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成效很明顯,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住進了搬遷安置房,娶上了媳婦,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
Q:扶貧中難啃的“硬骨頭”集中在哪些方面?
A:扶貧,一方面是政府和干部幫,另一方面則來自貧困戶自身的努力。但當前來看,貧困戶中有一部分人自我發展內生動力還很不足,本身具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努力,成了脫貧進程中真正的“老大難”。
另外,一些陋習也成為脫貧路上的“攔路虎”。比如高額彩禮和人情隨禮,一次婚姻的高額彩禮就會讓已經脫貧的家庭債臺高筑,一婚窮十年,現在已成為很多農村農民再次返貧的一個重要原因。
Q:那么,地方政府如何去引導和激發這部分主體的內生動力?
A: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深度貧困地區而言,要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需要差不多一代人的努力。政策上,要盡量避免“養懶漢”,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應該盡量避免直接“分紅”等措施,要通過組織帶、群眾幫、自己干,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地方政府要在教育上下功夫,當前來看,迫切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除基礎教育外,需要技能教育,比如摩托車配件維修、房屋建筑、家政服務,服裝設計等,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本領。政府也要創造培育一些適合本地特點的產業,如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傳統民族工藝,且通過現代審美品味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煥發出民族產品新活力,鼓勵年輕人對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創造新的文化產品價值,增強民族地區青年人的自豪感。二是對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要強化進行雙語教育,普及普通話,引導當地青年人走出大山,認識世界。視野放寬了,見識增加了,技能也有了,發展的內生動力就增強了。
Q:在各種扶貧手段中,產業扶貧具有怎樣的作用?
A:產業扶貧是我國開發式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其他扶貧措施一起,對我國的減貧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還將持續發揮長效作用。
從概念上來講,產業扶貧就是貧困地區依托區域的地理、資源、區位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工業、旅游業等為基礎的支柱產業,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水平的提升和貧困戶脫貧解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扶貧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各地在培育扶貧主導產業,發展一村一品、建設扶貧車間、開展資產收益扶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工作。近幾年看,全國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也有地方交了不少“學費”。產業選不準,市場價格忽高忽低,甚至產品賣不出去,再號召社會公眾消費扶貧愛心農產品的情況時有報道。產業扶貧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扶貧的路徑怎樣選。政府不能替代市場去規劃發展什么產業,發展多少,而應該在創造良好投資環境、通過產業龍頭帶動,通過龍頭帶動貧困群體參與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產,讓農戶更好地按照當前的市場要求生產。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扶貧帶動機制,來解決貧困戶的產業脫貧問題。
Q:一些貧困地區也非常困惑: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才能推動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您對此有何建議?
A:事實上,全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產業扶貧的方式選擇和成效都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現在很多貧困地區積極創新,結合民族或地域特色發展產業,例如生態環境良好或有旅游業資源的地區積極謀劃全域旅游業,湘西、四川、貴州不少地區都把扶貧搬遷點的建設與鄉村旅游建設相結合,讓貧困戶融入區域發展;青海等省有政府支持,把牛肉面產業推向全國,帶動不少貧困戶走向全國;也有的貧困地區引入東部的文創產業,把自己民族的蠟染、刺繡、織布工藝通過現代表現手法推向了全國甚至世界。當然,更多的貧困地區還是依托自己的農業資源、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并且在運用電子商務手段、培育地理標志產品、培育市場品牌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也都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看,在我國農業及相關行業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產業成功的關鍵,一是要更加突出地域、產品、文化等特色、這正是貧困地區產品較平原地區產品所具有的突出優勢。二是要更加強調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對接方式創新、組織運作方式創新,貧困地區也更要強調創新,才能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畢竟,愛心產品只能解決一時之急,依靠實力而不是同情心,產業才能走得更長遠、更穩健。三是要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創造更多的需求。可以考慮采用包括產業鏈延伸模式進行產業融合、農業內部的種養殖業融合、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與城鎮化和工業園區建設融合等模式。
Q:可以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嗎?
A: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貧困地區在產業發展上反而比發達地區先走一步。比如四川廣元市一個獼猴桃產業園區,整合了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資金和產業扶貧資金,建立起以獼猴桃產業為主,有機農業、旅游觀光和新村建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原來在外地務工的村民又回到了家鄉務農,不僅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貧困戶脫貧,農民的獲得感也大大增強。
廣西養牛托管模式也成為產業扶貧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是一種采取“貧困戶+專業公司(或合作社)”的雙贏發展模式,地方政府積極鼓勵貧困戶與企業或合作社合作,實現企業或合作社發展、貧困戶增收。操作中采取雙向路徑:一種方式是貧困戶可以將自家的牛托管給具有一定養殖規模的企業或合作社代養,農戶外出務工,代養后收取一定的收益,企業可以實現快速擴群,分攤固定資產投資成本;另一種方式是,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為了減輕圈舍不足、飼料不足及環保壓力,將牛場繁殖的小牛交給農戶,按照自己企業的標準代養。這兩種模式中,由于合作,農戶分擔了企業或合作社的前期投入成本,企業承擔了技術服務、生產管理及營銷的壓力,雙方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江蘇省句容市的丁莊葡萄現在已成為一個知名高端品牌,其發展也可以為當前農村產業扶貧提供更全面的思路。這個品牌創立之初,茅山鎮政府從一產的葡萄種植開始就將丁莊村及周邊的種植戶聯合起來進行了第一步融合。2015年,一個由7家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1927戶葡萄種植戶組成的組織——丁莊萬畝葡萄合作聯社成立,茅山鎮的葡萄種植戶基本囊括其中。通過“合作聯社+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架構,實行“統一品種育苗、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的經營管理模式,使得丁莊葡萄實現標準化生產。同時,還建立起了“丁莊葡萄電子商務中心”,創建了“手機、淘寶、微信、網站”四位一體的電子銷售平臺。成立了合作聯社黨委,建立管理、技術、生產、營銷四個功能性黨支部,形成“鎮黨委+合作聯社黨委+功能黨支部”的組織架構。
更值一提的是,為了培育種植葡萄的農戶,政府和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與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聯合,定期聘請教授、專家為果農上課;組織了多批次共240人次的“葡二代”,赴日本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
Q:這些案例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A:總結這些案例的經驗不難發現,如果國家扶貧政策的精準導向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地方的創新力則是絕對驅動。上述案例中,都有地方政府參與謀劃創新,以政府信用為背書,積極支持社會各方力量進行整合,形成聯盟或合作社,最終形成規模產業并全產業拓展。
而且,產業扶貧首先要有一定的量,產業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才能發展起來,要走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道路。
同時,值得提出的是,注重培育“能人”,用好“能人”,在產業扶貧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能人”可以是土生土長的本土能人,也可以是通過自我創業、外出打工等方式積累了資本、技術、知識等社會資源的返鄉能人,還可以是有先進的理念與技術的外來能人。地方政府應注重培育和發展“能人經濟”,積極打造“扶強帶弱”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Q:從政策方面來看,隨著脫貧攻堅戰的不斷深化,是否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A: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無論是扶貧,還是目標實現之后的農村進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持續引導。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發展問題,政策也需要適時調整。
扶貧政策也要與相關政策或規劃有效銜接。例如,目前不少地區出臺了貧困村退出標準,對村莊的水、電、路及垃圾、污水、文化活動場所等都有明確的退出要求,“一刀切”的做法會增加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因為有一些貧困村目前“空心化”程度比較高,沒有投資價值。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與村莊發展規劃對接,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國正在啟動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工作,脫貧攻堅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與新村規劃充分對接,這樣才能讓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
又如,國家通過建檔立卡,對貧困戶和貧困村進行了精準識別,落實了一系列幫扶措施,一方面,建檔立卡對象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貧困戶得到的政策“實惠”遠遠高于同村的普通群眾,而對一些深度貧困地區而言,大多數建檔立卡范圍之外的村民,生活也并不寬裕,尤其是那些處于貧困線邊緣的人群,對那些由于游手好閑導致貧困、卻又得到大量政府幫扶的情況感到不公平。一些貧困村因為政府的精準投入,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明顯好于非貧困村。目前,國家正在啟動《“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期評估工作,目的是對本輪脫貧攻堅戰中的各種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果進行梳理,總結好的做法、模式,做好堅持、推廣,同時也發現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為到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