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普外科,湖北武漢 430000
臨床治療小兒腹外疝主要有兩種方式,分別是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1]。手術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手段更加直接,在臨床中的應用比較廣泛,而手術治療又可分為多種不同的方式。此次,該院對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患兒中的40小兒腹外疝患者采用了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術進行治療,并與傳統高位結扎術對比,顯示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資料整理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小兒腹外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將患兒分成兩組,一組為常規組,另一組為觀察組,每組40例患兒。常規組中包含30例男性患兒和10例女性患兒,患兒年齡2.5~6歲,平均年齡(4.5±0.4)歲;觀察組中包含31例男性患兒和9 例女性患兒,患兒年齡 3~7 歲,平均年齡(4.2±0.5)歲。所有患兒家長均在醫生的說明下自愿選擇手術方式,該次研究通過了該院倫理委員會的討論認可,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行常規檢查和術前準備,主要內容包括:監測并維持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實施腸胃減壓、水電解質平衡、改善微循環等治療手段;行常規檢查,確認患兒是否具有手術指征,術前排空膀胱,24 h內禁飲禁食,并按照0.02 mg/kg的標準行阿托品(國藥準字H41021256)肌肉注射。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患兒實施高位結扎術,手術操作如下:確認患兒進入麻醉狀態之后,行常規消毒,鋪墊消毒鋪巾,于患側腹部與腹股溝韌帶平行方向切開3~4 cm切口,充分暴露患兒腹外斜肌腱膜,而后切開肌腱膜,進入腹股溝管,安全顯露睪丸,確認疝囊位置,對其實施鈍性分離,直至內環處,完全分離后,于腹腔鏡引導下縫扎并貫穿疝囊頸,在距離結扎線5 mm左右位置切斷疝囊頸部,清除多余的疝囊,牽拉睪丸與精索,確保其位置準確,無手術損傷,逐層縫合肌腱膜與手術切口,覆蓋敷料。
1.2.2 觀察組 該組患兒實施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術,手術操作如下:患兒作仰臥位,確認患兒進入麻醉狀態之后,實施常規消毒,于下腹皮膚橫紋相當于內環口處作小切口,切口大小1~2 cm,逐層切開皮膚組織,對淺筋膜進行分離,暴露患兒半弧形外環口及下方的軟組織,即可見疝囊與精索,后續操作與常規組相同,但無需拉出睪丸與精索以及切口縫合,對肌腱膜進行縫合即可。
對比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主要內容有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出血量與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主要內容有:術后進食時間、日常活動恢復時間以及疼痛時間統計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
該次試驗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以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與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統計(±s)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統計(±s)
組別 手術切口(cm)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n=40)常規組(n=40)t值P值1.6±0.3 3.6±2.8 4.491 8<0.05 31.2±5.3 50.4±8.3 12.330 8<0.05 63.4±7.8 105.4±13.4 17.132 2<0.05 3.7±2.1 7.5±2.7 7.026 2<0.05
兩組患兒各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統計(±s)

表2 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統計(±s)
組別 術后進食時間(h)日?;顒踊謴蜁r間(d)疼痛時間(d)觀察組(n=40)常規組(n=40)t值P值3.5±1.5 23.6±5.7 21.568 1<0.05 3.7±2.3 8.8±1.2 12.433 5<0.05 1.6±1.3 5.7±1.4 13.572 7<0.05
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3例),常規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0%(6例),兩組患兒并發癥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73 6,P>0.05)。
腹外疝是兒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發病率比較高,其發病主要是由于腹股溝處于 “腹膜鞘狀突”關閉不完全狀態,從而致使患兒腹腔內小腸、輸卵管、網膜以及卵巢等組織進入鞘狀突而產生疝氣[2-3],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很可能對患兒泌尿系統造成影響,導致患兒發育不良[4]。
病癥較輕的腹外疝無需治療便可自行恢復,但對于較為嚴重的腹外疝,則必須通過手術盡快切除疝囊[5]。傳統的高位結扎術切口較大,對患兒損傷也大,加之小兒本身的耐受力比較弱,承受能力差,所以術后的恢復時間也就更長,不利于患兒恢復[6]。
該次研究觀察組所采用的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術應用了全新的微創技術,不僅切口更小,而且可最大限度的保障精索及睪丸位置的準確性,并不對其造成手術傷害,由于手術切口小,且與皮膚橫紋平行,可掩蓋在皮膚紋理當中,無需縫合,進一步減小了手術創傷[7]。
在曾勁業[8]的研究中指出“小兒腹外疝行腹橫紋下小橫切口微創治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而常規手術治療下的并發癥發生率達到了15%”,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5%,略高于其研究結果,不排除受到病例數和患者個體的影響,且觀察組的手術指標和效果均優于常規組(P<0.05),這一結果充分印證了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術治療小兒腹外疝的優勢。
綜上所述,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術治療小兒腹外疝效果良好,術中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時間快,相比傳統高位結扎術而言,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1]陳能亮,李目,湯華軍,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小兒腹外疝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118-119,129.
[2]韋建英,李春雨,李茵,等.小兒腹外疝外科不同術式的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4(9):1362-1364.
[3]張進,胡軍,廖斌斌,等.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與傳統手術在小兒腹外疝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5(7):74-75.
[4]馬杜豐.探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非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措施[J].醫學信息,2015(9):222.
[5]張新昌.皮橫紋下橫行小切口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腹外疝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20):131-132.
[6]郭午紅.探討兩種術式治療小兒腹外疝的臨床治療效果[J].醫學信息,2015,28(46):258-259.
[7]賈登國,趙正彪,馬小文,等.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小兒腹外疝治療中的優勢[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0):158,161.
[8]曾勁業.小兒腹外疝行腹橫紋下小橫切口微創治療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