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娟
【摘要】繼續醫學教育作為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承擔著更新醫院從業人員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其綜合素質等任務。因此,本文基于繼續醫學教育的終身性特點及個性化需求,重點分析互聯網技術應用于繼續醫學教育中的多種優勢,旨在為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繼續醫學教育;互聯網+教育;終身教育;革新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8..01
1 繼續醫學教育的內涵與需求
1.1 終身性
隨著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醫學知識的日新月異,醫學教育體系呈現出終身性的特點,“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理念隨之產生[1]。這一理論將醫學教育全過程分為高等醫學院校基礎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個性質、目的、內容與方式各不相同而又相互連接的階段[2]。其中,繼續醫學教育作為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承擔著更新醫院從業人員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其專業工作能力,樹立其高尚的醫德醫風等任務,對增強醫療衛生機構整體核心競爭力,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個體性
繼續醫學教育的參與者在受教育程度、學科研究領域、工作經驗、工作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要求繼續醫學教育要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教育形式上豐富多彩,教育內容上因材施教的差異化培養目標,從而高效的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4]。同時考慮到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求學者面臨繁重的臨床工作,難以做到脫產學習等情況,如何規劃設計課程內容,合理分配課程時間,使學習者完全被碎片化的間歇時間得以充分利用等問題,是繼續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難題。
2 “互聯網+”推動繼續醫學教育革新
2.1 低門檻
“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在于只要有網絡和信息載體,不論繼續醫學教育的求學者身在何處、知識儲備如何,任何人都有機會參與學習。尤其是對工作和生活在偏遠及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而言,這種遠程模式的共享平臺,跨越了學校和地區的界限,為其提供了無邊界的教育條件和同等學習機會,真正實現了“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送達地球最偏遠角落”之理念[5]。
2.2 靈活性
“互聯網+教育”課程靈活,可以平衡學習時間與工作壓力之間的矛盾。繼續醫學教育的求學者,大多都已具備基礎的醫學知識,參加繼續教育的原因是要掌握新技能、新技術、新知識以解決臨床工作中不斷發現的問題。這種個體化、多元化的需求,往往不需要系統的課程,將知識點分散開的專題化課程是他們更好的選擇。5~30 min長度不等的課程避免了傳統線下課程的冗長和繁瑣;隨意暫停、重復觀看的模式,將求學者已被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尤其為臨床一線工作的醫師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機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臨床工作壓力大與學習任務繁重間的不匹配[3]。
2.3 自主性
“互聯網+教育”共享平臺擁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海量的優質課程,方便求學者依據自身需求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形式。這種課程模式下求學者可隨時結合社會發展需要調整自主學習內容,摒棄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真正讓求學者成為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形成自我學習需要與繼續醫學教育發展間相互促進的互動機制。同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內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圖表,而是配有更生動形象的動畫、影像等,學習過程也不再是單純的聽講,而是通過視頻、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充分發揮求學者的學習自主性,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改變了求學者傳統被動的狀態,加強了其參與感和獲得感。
3 “互聯網+繼續醫學教育”的意義
“互聯網+教育”時代下,“線上”和“線下”教育資源的充分整合,可為繼續醫學教育提供更好的資源和平臺,為繼續教育的求學者開辟一條更為方便、高效的學習道路。誠然,“互聯網+教育”最初以技術手段的面貌出現,但技術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堅持教育信息化為教育改革發展服務。通過大數據探尋教育需求,使教學更加個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細化、決策更加科學化,使求學者高效學習的同時,也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實現信息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 鎮.我國普通外科醫師培養模式及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01):30-33.
[2] 丁紅楓.關于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6-7
[3] 高海英,袁媛,趙媛元,等.慕課教學在全科醫學住院醫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6):5-7.
[4] 劉 琴,丁立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6,29(03):6-10+2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