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嬋
摘 要:閱讀作為英語學科中的重要學習內容,當以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而且在素質教育理念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填鴨式”的教學策略已經逐漸轉變成了“引導式”的教學策略。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對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時做出相應的更新,以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閱讀英語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閱讀目標;直觀情境;合作閱讀
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初始階段,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養成都在這一時期,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深知在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學好英語極為重要,進而以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積極地去創新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以求提升學生將來運用英語知識的水平。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關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作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 明確閱讀目標,增強學生閱讀動力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正處在認知范圍中,所以若是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他們,很能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在課堂初始環節明確閱讀目標,讓學生心中形成閱讀的方向,從而使學生產生閱讀動力,再引導學生閱讀英語,以求能夠順利優化小學英語的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She's a nice teacher.》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引導學習了本單元需要重點掌握的單詞,為學生簡單介紹了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了閱讀目標。然后,我引導學生分析了教材內容后,為學生提供了具有升華性質的閱讀素材,指導了學生閱讀素材的方法。之后,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做了分析,通過問題設計提升了學生正確運用句型的能力。最后,我對學生強調了閱讀對學習英語的幫助,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中得到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明確閱讀目標,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閱讀方向,從而使學生以充足的動力參與了閱讀的過程,極大程度上優化了小學英語的閱讀教學效果。
二 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雖然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但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多以中文交流為主。一般情況下,學生沒有真正接觸運用英語的場景。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了解如今已是教育資源豐富的新時代,所以不妨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到英語閱讀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愛上英語這門語言,從而實現提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What's the elephant doing ?》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引導學生學習了本單元的單詞,在黑板上寫下了這節課需要了解的句型。然后,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人們在正在靈活運用進行時態描述正在干的事情的場景,引導學生對黑板上的句型做了分析,使學生初步知道了進行時態的作用。之后,我為學生提供了繪本閱讀素材,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了英語的閱讀過程,進而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做了分析,使學生有了熟練運用本單元單詞與句型的能力。最后,我引導學生歸納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內容,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使學生被視頻中人們的交流活動所吸引,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英語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其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和技能,實現了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 創設合作閱讀,營造濃厚閱讀氛圍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的一種過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自我修養,而閱讀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展開。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了解生本教育理念新思想,從而在課堂上落實合作閱讀的教學策略,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使學生主動沉浸在英語閱讀的氛圍中,以求提升小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效率。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 ?》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學習了相關的單詞,又以一些簡單的閱讀素材使學生了解了英語中的稱謂語和問候語,從而引入了新課。然后,我將學生劃分成了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了閱讀素材,讓學生分角色合作閱讀后嘗試運用英語談論過去事物和人物的特征和狀態。之后,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做了分析,通過對學生進行示范性閱讀使學生感知了一般疑問句的語調特質,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輕松掌握和鞏固了本節知識。最后,我引導學生歸納了學習重點,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鼓勵學習積極合作學習,創設合作閱讀于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使學生有了對本單元內容的充分理解,切實提升了小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閱讀可以愉悅學生的身心,是學生面臨巨大學習壓力中的一股清流。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積極思考能夠使學生身心愉悅的閱讀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愛上閱讀,實現最大化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呂燕.小學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7(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