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京與《定軍山》:城市文化地理與中國電影之誕生

2018-06-17 08:35:10張經(jīng)武
藝苑 2018年2期

張經(jīng)武

【摘要】 中國電影雖已誕生110周年有余,但仍有人對“戲曲電影《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國產(chǎn)電影”“中國電影誕生于北京”等結論提出質疑。其實,《定軍山》的誕生,取決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結合。早期電影本土化的一般規(guī)律是開化啟蒙——覺醒圖強——與傳統(tǒng)結緣——本土電影誕生,這是必然性因素。加上北京特殊的歷史境遇、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和前門一帶獨特的人文地理等偶然性因素,共同導致了北京先于上海和國內(nèi)其它城市制作出本土電影。

【關鍵詞】 北京;《定軍山》;城市文化地理;中國電影誕生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2005年,中國各地舉行了慶祝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動。其中的重頭戲就是將北京大觀樓確定為“中國電影誕生地”。雖然這一確認經(jīng)過了長達幾十年的一系列專家論證和專門會議討論等科學流程,但仍有少數(shù)記者和學者對“戲曲電影《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國產(chǎn)電影”“中國電影誕生于北京”等結論提出質疑。如《南方周末》記者袁蕾在《尋找中國電影的生日》一文中提到:“關于中國電影的起源,‘定軍山說是確認‘正史,但電影史學界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1]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黃德泉副研究員在《當代電影》上撰文,提出“所謂‘譚鑫培之戲曲電影《定軍山》當屬誤傳”[2]111的觀點。浙江大學盤劍教授也曾談到一些學者對“中國第一部國產(chǎn)電影”和“中國電影誕生地”的歷史定論產(chǎn)生質疑的現(xiàn)象。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一件事情非常耐人尋味:盡管最早的電影放映是在上海,早期電影的生產(chǎn)基地也是在上海,甚至,1949年以前中國電影的所有優(yōu)秀影片無一例外地都創(chuàng)作于上海。然而,標志著中國電影誕生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卻在1905年出現(xiàn)于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其市民仍然對電影相當冷淡的北京。或許正因為如此,所以現(xiàn)在一些學者對中國電影的這一源頭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3]97

中國第一部國產(chǎn)電影是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任慶泰拍攝的戲曲片《定軍山》。到目前為止,支撐這一結論的已有史料多為口述史料,相互間還有關鍵信息的出入,所以學者們的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畢竟這一結論還是有一定史料支撐,不是無中生有,而且口述史料也有其獨特價值,“口述史給了普通人一個機會,把歷史恢復成普通人的歷史”[4]56。口述資料同樣具有可靠性,而且相對于精英們整理的資料,它可能更具普遍價值。如果因為某些資料是口述資料,就以“道聽途說”[5]31、33為名否定其價值和真實性那就不是學術研究應有的態(tài)度。如果站在“上海中心論”的角度,抱著“早期電影史就是上海電影史”的教條,因為“北京為中國電影誕生地”還缺乏更多可靠證據(jù),因為“最早的電影放映是在上海,早期電影的生產(chǎn)基地也是在上海,甚至,1949年以前中國電影的所有優(yōu)秀影片無一例外地都創(chuàng)作于上海”,就認為第一部中國電影就應該誕生于上海,這樣的看似合理的推斷無疑太過主觀。其實,一種文化事實發(fā)生在哪里,往往取決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結合。中國電影在哪里誕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考察世界各地的電影傳播歷史,結合當時北京和上海各自獨特的城市境遇和文化地理,我們會管窺到中國電影誕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規(guī)律。

一、早期電影本土化規(guī)律

考察世界各地的早期電影傳播歷史事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早期電影本土化的一般規(guī)律:開化啟蒙——覺醒圖強——與傳統(tǒng)結緣——本土電影誕生。首先,歐美電影第一次傳播到某國的某個城市,這個城市的市民被開化和啟蒙。從電影文盲到電影受眾,感受到電影帶來的震驚效果,認識并接納電影這種新生事物,體認到電影科技的先進性和電影娛樂的創(chuàng)新意義。接下來,該國該城市的少數(shù)精英在大量外國題材電影的反復觀看中逐漸意識到,本國人攝制本土題材的電影是重要任務,它關系到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也關系到新的商業(yè)機遇。然后,這些精英分子會進一步思考電影本土化的路徑,接著大膽實踐,學習拍攝技術,拍攝本土風光或新聞事件,開辦自己的影院進行放映活動。尤其是尋找到電影本土化的關鍵路徑——與傳統(tǒng)結緣進行拍攝制作,比如與戲劇、神話、宗教、歌舞等傳統(tǒng)結緣。最后,這些精英分子尋找到真正屬于某個國家或某個城市的民族傳統(tǒng),讓電影與該傳統(tǒng)緊密結合,或直接拍攝,或直接取材,或間接相關,完成外來電影的本土化,該國本土電影誕生。

在電影本土化過程中,所在城市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tǒng)起著獨特而關鍵的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負面消極的,比如在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城市,因為“《古蘭經(jīng)》禁止把人的面貌重現(xiàn)出來”等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導致電影在這些城市命運多舛,甚至被禁止。[6]241“1905年德黑蘭也開設了一家戲院,但是不久就迫于宗教領袖的壓力而關閉。”[7]6當然在更多城市這一作用是正面積極的,比如說在印度,1913年誕生的首部國產(chǎn)影片《哈里什昌德拉國王》就根植于全國流行的神話傳說。[8]669在日本,1905年開始的國產(chǎn)影片拍攝瞄準的就是東京流行的戲劇文化。[6]238在丹麥,國產(chǎn)電影因為戲劇傳統(tǒng)而崛起并贏得歐洲尊敬。[9]516在中國,北京獨特的京劇文化傳統(tǒng)促進了首部國產(chǎn)影片《定軍山》的誕生。

在早期電影本土化的過程中,在精神層面,電影需要尋找到屬于該城市的典型文化傳統(tǒng)作為題材或元素,而且這一傳統(tǒng)已經(jīng)深入大眾而非小眾,是普遍的傳統(tǒng)而非僅屬于少數(shù)精英或團體。在物質層面,電影需要借助該城市典型娛樂場所進行展示和放映。這些典型娛樂場所同樣體現(xiàn)了屬于該城市的文化傳統(tǒng)。早期電影來到中國,除了完全由俄國人控制的哈爾濱外,像上海、北京、天津、南通、無錫、鎮(zhèn)江、廈門、漢口、杭州、廣州、汕頭、成都等城市,電影總與兩個場所緊密相關,一個是戲園,一個是茶園。這和歐美國家情況形成呼應同時又有顯著區(qū)別,電影初到歐美城市時一般都寄居于咖啡館、沙龍、劇場、俱樂部等場所。形成呼應的是早期電影傳播都與城市飲食文化、戲劇文化相關,形成區(qū)別的是具體場所分屬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兩套系統(tǒng)。這里面隱含的必然性規(guī)律就是,因為電影的娛樂性、商業(yè)性,它需要借助大眾娛樂場所實現(xiàn)其商業(yè)價值。同時,因為電影因城而變的“城市性”邏輯,它需要借助所在城市文化傳統(tǒng)完成其本土化。

二、茶園、戲園與中國電影之誕生

電影初來中國,處于一種寄生狀態(tài),與茶園、戲園關系尤為緊密。由于戰(zhàn)爭、資金、人才等多方面復雜的原因,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大多數(shù)城市并沒能真正實現(xiàn)電影的本土化。只有上海、北京、天津、南通、廣州、汕頭、杭州等少數(shù)城市,才在近現(xiàn)代惡劣的城市環(huán)境中,奮力掙扎,開拓圖強,終于生產(chǎn)出了數(shù)量不等的國產(chǎn)影片,實現(xiàn)了電影的本土化。

1906年12月8日,美國電影商人來到天津,租用法租界內(nèi)的權仙茶園放映電影。權仙茶園成為天津第一家電影放映場所。1909年前,天津的影院、戲園和茶園還經(jīng)常是幾位一體,區(qū)分不明。[10]181-182 1924年到1926年,天津先后成立6家本土影片公司:北方電影公司、天津影片公司、渤海影片公司、新星影片公司、新月影片公司和中美影片公司,總共出品了《血手印》(又名《血書》《美人手》)、《大皮包》(后名《沈少爺》)、《永不歸》、《險姻緣》等4部國產(chǎn)影片。(1)

南通雖然是小城,但其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中也有電影本土化方面的卓越貢獻。1919年(2),南通資本家張季直(張謇)與上海滬江影戲院老板盧壽聯(lián)合作成立了南通中國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其第一部電影作品即類似于《定軍山》的戲曲片《四杰村》,該片還曾在美國紐約放映過,成為較早出口國外的國產(chǎn)影片之一。1919年5月,張季直在南通創(chuàng)辦了伶工學校,聘請歐陽予倩等任教,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戲劇學校。電影《四杰村》即是戲校學生所演。[11]41

“約在1903年,廣州長壽街(今長壽路)的高升茶樓首先放映電影。”[12]182隨后更多茶樓仿效。1924年冬,香港民新制片公司在廣州為當時的革命政府拍了一些紀錄片,還攝制了故事片《胭脂》。1926年3月3日,廣州第一部本土影片誕生,是改編自瓊劇劇目的《愛河潮》。(3)從1926年初到1932年底,廣州26家本土電影公司共拍攝了39部國產(chǎn)影片,其中大部分為粵語片或粵劇片,連薛覺先、馬師曾這樣的粵劇大師也參與到電影的拍攝當中來。[13]26-40毫無疑問,廣州是早期電影史的另一個制片中心。

在20世紀20年代,汕頭的潮劇文化相當發(fā)達,話劇文化也相當流行。20年代中期,“話劇《可憐的裴加》在汕頭的上演把蔡楚生身上某種藝術的東西激發(fā)出來。正是看了這部話劇,后來蔡楚生和幾個汕頭青年組織了‘進業(yè)白話社”[14]1091。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1927年,汕頭進業(yè)電影制片公司拍攝制作了該市第一部國產(chǎn)影片《呆運》,蔡楚生參與了編劇和表演。[15]92-93從此以后,蔡楚生進入電影圈并慢慢成為早期電影的大人物。

1908年,電影傳入杭州,最先在拱宸橋陽春茶園放映。隨后,城站旅館、樓外樓茶園等地也開始放映電影。[16]21 1926年夏,杭州心明影片公司拍成杭州第一部國產(chǎn)片《小孝子》。1928年,杭州西泠影片公司成立,并先后攝制成《滄海余生》和《俠骨情魂》兩部影片。1949年以前杭州先后成立了5家影片攝制公司,但最終只完成影片3部。[17]227

以上城市的電影國產(chǎn)化過程,大致都符合上文總結的早期電影本土化規(guī)律“開化啟蒙——覺醒圖強——與傳統(tǒng)結緣——本土電影誕生”。除哈爾濱比較特殊外,其它城市的早期電影傳播都與茶園或戲園密切相關。電影的本土化,從表面上看是該城市的中國人第一次完成電影作品的攝制,從更深層次看是電影與該城市文化傳統(tǒng)的緊密結合。或植根于戲劇文化,或結合城市掌故,或迎合市民審美情趣,總要找到西來電影與本土城市的契合點。這些城市真正完成電影本土化的時間,都在20世紀20年代之后。而較早完成電影本土化過程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在1905年由豐泰照相館老板任景豐(任慶泰)拍攝了《定軍山》,上海在1913年由張石川和鄭正秋合作完成了《難夫難妻》。因為北京最早,理所當然北京就成為中國電影的誕生地。

早期電影傳播情形,其實北京、上海與全國大多數(shù)城市都極為類似,初來電影都以寄居的方式生存于茶園、戲園或其它游樂場所之中。1902年,有一位外國商人在北京前門打磨廠福壽堂第一次放映電影。1903年,中國商人林祝三在天樂茶園進行了放映活動。此后,在大柵欄的大觀樓、慶樂茶園、三慶園、煤市街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的吉祥戲園、西城新豐市場的和聲戲園等處,都有電影放映活動。(4)和北京稍有不同的是,電影最初在上海的傳播,除了和茶園、戲園結緣外,還經(jīng)常和一些中西合璧的私人花園或公園相關。1896年8月11日電影來到中國的首次放映地點在上海徐園,上文已經(jīng)提及,徐園就是浙江富商徐鴻逵在上海的私人別墅花園,只不過當時已經(jīng)向公眾開放多時。在徐園放映之后,電影在上海的主要放映地點有禮查飯店、張園(味莼園)、天華茶園、同慶茶園、奇園等多地。[18]1-11這些地點多是飯館、茶園、戲園的集合體。

西來電影最初寄生于茶園和戲園,這首先是一種商業(yè)現(xiàn)象,茶園、戲園老板或借助電影這一新鮮玩意兒來推銷飲食,或直接通過多種經(jīng)營讓自己的買賣永賺不虧。但商業(yè)現(xiàn)象背后包含耐人尋味的文化隱喻。其一,茶園、戲園是中國城市典型的公共空間,電影自誕生開始就具備較強的公共性,電影與茶園、戲園的結合與三者共通的公共性密切相關。其二,茶園、戲園又是當時中國城市典型的大眾交際空間與娛樂空間的混雜體,在這里,喝茶、聽戲、看電影、聊天兒、辦事、談判、協(xié)商都可能同時進行。尤其是初來電影都有因換片、接片或修理機械產(chǎn)生的較長時間間歇,觀眾便可借著這些時間進行交際活動,其中包括對電影文化品頭論足。可以想見,當他們看的電影長時間是清一色的外國故事時,難免會膩煩,難免會有觀眾在茶園、戲園這樣的城市公共空間不平則鳴,呼吁中國本土電影的誕生。這樣的呼吁一定會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一定會激蕩起少數(shù)社會精英的行動。“任景豐感于當時在中國放映的都是外國影片,而且片源缺乏,于是產(chǎn)生了攝制中國影片的念頭。”[19]14顯然,豐泰照相館老板任景豐就是這樣的社會精英,張石川和鄭正秋也是。

電影長期寄居于茶園、戲園,還隱喻了電影與戲劇的深刻關系。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說過:“戲劇的影響波及甚廣,而電影是受其影響最深的一門藝術。”[20]391盡管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短片看起來與戲劇關系不大,但現(xiàn)代電影的真正先驅梅里愛的電影理念就是“銀幕戲劇”,“梅里愛最初攝制的影片完全是拍下來的舞臺劇,他甚至在戲劇藝術的經(jīng)典規(guī)律三一律——地點、動作、時間的統(tǒng)一之外,又加上了第四條規(guī)律——‘視點的統(tǒng)一”。[9]122-123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艾思林(Martin Esslin)早在1961年就大膽指出:“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等這類機械錄制的戲劇,不論在技術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戲劇。”[21]4中國人稱初來電影為“影戲”,這一詞匯是對電影與戲劇深刻關系的濃縮概括。正如上文所述,在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和城市,電影本土化的方式就是和當?shù)貞騽鹘y(tǒng)結合。電影在中國的本土化基本也不例外,要么是和傳統(tǒng)戲曲結合,要么是和早期話劇(新劇)結合,北京對應于前者,上海對應于后者。

以上所論,探討的其實是電影本土化的某些必然性規(guī)律。在這些規(guī)律的作用下,中國電影誕生在上海還是北京,甚至其它城市,其實都有可能。為什么北京最后成為中國電影誕生地?決定這一結果的因素除了必然性規(guī)律,其實還有偶然性因素。正是20世紀初北京獨特的城市境遇,還有前門外獨特的城市文化地理,都有可能導致1905年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誕生。

三、譚鑫培住所、豐泰照相館、大觀樓與《定軍山》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系列歷史大事件都圍繞皇城北京發(fā)生。1895年即電影在法國誕生的那一年,中國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同年康有為在北京聯(lián)合18省會試舉人1300余人發(fā)動“公車上書”。1898年光緒皇帝宣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開始。隨后百日維新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軟禁,戊戌變法六君子頭顱落地。1900年義和團運動進入北京,北京外國人聚居地遭到義和團圍攻,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隨后爆發(fā),北京慘遭涂炭。最終義和團運動被鎮(zhèn)壓,清廷與八國在內(nèi)的十一國簽訂更加恥辱的《辛丑條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清政府變成洋人的傀儡。在山河破碎、政府無能、洋人兇殘的歷史境遇中,北京市民對待電影這樣的西洋舶來品可謂是心情復雜。一方面感覺到這是新鮮科技,代表西方文明;一方面又以鄙夷不屑和狐疑的姿態(tài)斥之為洋人的玩意兒,認為電影可能產(chǎn)生“搜集人眼精華”“常觀必至于盲”[22]176的毒害作用。正如中國電影學奠基者之一李少白所言:“人們像對待洋槍、洋炮、洋油、洋火一樣,既承認電影的優(yōu)越,而又對它懷著難以名狀的戒心和警惕。”[23]229正是這樣一種復雜心理的存在,早期電影在北京的傳播遠沒有在上海順暢。在當時的北京連續(xù)兩次出現(xiàn)電影放映機爆炸的新聞。一是1904年慈禧70壽誕時,英國駐華公使贈送的放映機在宮內(nèi)放映時爆炸,自此慈禧嚴禁在宮內(nèi)放電影。二是1905年五大臣出國考察帶回電影放映機,次年放映時猝然爆炸,據(jù)說當場炸死幾人。[24]9草創(chuàng)時代的電影機多是手工機械,除了膠片易燃,并不容易發(fā)生爆炸事故,相關爆炸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很少見諸報道。但連續(xù)兩次電影機械的爆炸事故都集中于北京這座城市,還有人為此殞命,也讓電影在北京的傳播之路顯得坎坷不平。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上海,已經(jīng)開埠通商半個多世紀,外國租界存在已經(jīng)長達近60年,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工業(yè)中心”[25]63。外來文化已經(jīng)持續(xù)影響上海多年,此時的上海人對于西洋舶來品并沒有北京人那么多戒心。電影初來上海雖然也招致了一些非議,但民眾對此總體態(tài)度是歡迎、接受并喜愛的。正如前文材料所述,電影初來上海時,上海觀眾還積極撰寫觀后感,稱贊光影的奇妙變化,敬佩科技的神奇?zhèn)ゴ螅袊@藝術的革新?lián)Q代。對于西來電影,北京保守戒備,上海開放歡迎,這一鮮明的區(qū)別主要源自兩座城市不同的歷史境遇。北京是皇城古都,站在近代歷史大事件的中央。雖浩劫不斷,但本土文化意識早已經(jīng)深入百姓骨髓。上海是移民城市,大比例的外省移民和國際移民造就了文化的多元、開放和包容。外來文化成為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本土文化?恐怕當時的上海人自己也弄不明白。由此觀之,對于電影的本土化而言,可能本土化意識更強的北京比上海更占優(yōu)勢。

20世紀初處于清帝國中央的北京受盡了洋人的欺凌,皇族們在又怕又恨中最終完全臣服于洋人,普通的北京人尤其是其中的精英除了怕和恨,更多了反抗和圖強的本土意識。任慶泰致力于實業(yè),發(fā)展多元產(chǎn)業(yè)包括照相業(yè)和影戲業(yè),便與守土圖強的意識有關。

憤志士多趨學仕兩途,乃銳意經(jīng)營實業(yè)。所首創(chuàng)者,中藥則有保和堂、慶徐堂;西藥則有老德記、中西大藥房;攝影事業(yè),則有豐泰照相館……晚年,竭其畢生心血于東安市場。卒以八十二歲休齡。[23]234-235

任慶泰出身于藝師工匠,做工于豪門富戶之家,目睹他們飽食終日,無所作為;因此他激勵自己,要有所作為,于是刻苦鉆研,努力創(chuàng)業(yè),要為國家作貢獻。他終于做到了。[26]302

因為任慶泰“銳意經(jīng)營實業(yè)”,回報桑梓,服務國家,“行誼可風”,1920年1月28日,當時民國政府還以《大總統(tǒng)令》的形式對其進行嘉獎:

大總統(tǒng)指令第三百六號

令內(nèi)務總長田文烈,呈遵核奉天法庫縣現(xiàn)存耆紳任慶泰,行誼可風,按例請予褒揚,由呈悉,應準頒給鄉(xiāng)里矜式匾額一方,并加給褒辭,以資激勸,此令。

大總統(tǒng)印

中華民國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總理靳云鵬 內(nèi)務總長田文烈(5)

由此,國家命運、北京現(xiàn)狀和自身經(jīng)歷激發(fā)起任慶泰發(fā)展實業(yè)、報國圖強之心,長期經(jīng)營大觀樓這一商場兼茶園、戲園和影院的混合店鋪需要本土片源,長期為戲曲名伶拍照積累了拍攝技術、藝術經(jīng)驗和人脈資源。因為這些,任慶泰領銜的豐泰照相館在電影進入北京后的第三年(1905年)開始拍攝本土化電影于情于理都是說得過去的。任慶泰攝制譚鑫培主演之《定軍山》為影戲,不僅于情于理可以理解,與筆者在北京深入的城市文化地理田野考察所見也極為吻合。

筆者為弄清大觀樓、豐泰照相館、譚鑫培當年住所等關鍵地點的具體位置關系,于2015年5月北京前門大街、大柵欄、煤市街、琉璃廠、南新華街、鐵樹斜街、大外廊營胡同等地進行了仔細考察。考察所見所獲可以強有力地佐證相關史料與史實觀點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1905年的豐泰照相館設在琉璃廠土地祠,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區(qū)實驗幼兒園所在地,位于今天西城區(qū)南新華街21號,這個學界已有定論。譚鑫培當年住所就是今天的譚鑫培故居,位于鐵樹斜街101號(6),斜對面為大外廊營胡同1號。作為北京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基本保護完好,前半部為二進四合院,后半部為南北房及二層中式樓。據(jù)北京旅游網(wǎng)資料顯示,譚鑫培一家六代人除了去外地演出,“一直在此居住,一住就是一個多世紀”[27]。當年的大觀樓和今天的大觀樓位于同一位置,即今天北京市西城區(qū)前門大柵欄街36號。下面這段文字是經(jīng)過多位專家反復論證后形成的關于大觀樓歷史的基本表述。

1902年任慶泰收購“大亨軒茶戲園”,改建為綜合性商場和娛樂場,即命名為“大觀樓”,成為當時人們娛樂的好去處。1903年開始放映外國電影(時稱電光大戲)。1905年正式更名為“大觀樓影戲園”,首映中國電影《定軍山》。1913年建成專業(yè)影院,將“大觀樓影戲園”更名為“大觀樓電影院”。1942年改造翻建,擴大了營業(yè)面積,更新了設備,改善了觀影環(huán)境。1987年影院再次重建,成為北京市首家超大銀幕影院,可放映70毫米電影,成為京城電影界的一大亮點。影院由此更名為“大觀樓大銀幕影院”。2005年1月22日,經(jīng)專家最終論證,確認了大觀樓影院為中國電影誕生地。2005年12月,中國電影誕辰百年之際,舉行了正式命名大觀樓為“中國電影誕生地”和“中國電影第一廳”的揭牌儀式。大觀樓跨過了從影100年的歷史,變單廳放映為多廳放映,改名為“大觀樓影城”。申請了100年從事電影放映業(yè)的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7)

以上史料和事實基本上被學界廣泛承認,但有一點近年來學界有爭議。正如上文所言,有人認為“1905年任慶泰在豐泰照相館拍攝,譚鑫培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國產(chǎn)電影《定軍山》”這一史實證據(jù)不足,甚至有學者考證出“所謂‘譚鑫培之戲曲電影《定軍山》當屬誤傳”[28]45的結論。應該說,學術爭鳴是好事,真理越辯越明,爭鳴最終有利于讓史實更加清晰。筆者在北京田野調(diào)查所獲可以和相關史料一起佐證譚鑫培之戲曲電影《定軍山》絕不是空穴來風。雖然仍存疑點,但田野考察的事實也可以作為新的證據(jù)去豐富關于中國電影誕生歷史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爭議,促進共識。

地理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地理深刻影響著文化,這樣的觀點早就被無數(shù)哲人和學者闡述過。希羅多德(Herodotus)、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孟德斯鳩(Montesquieu)、黑格爾(Hegel)等西方先賢都有相關論述和類似觀點。近代中國學者梁啟超還專門寫過一篇《地理與文明之關系》長文,認為地理因素會導致文明和文化的區(qū)別,他提到:“地理與歷史之關系,一如肉體之與精神。”[29]86的確,不同肉體對應不同精神,不同地理特點造就不同文化特點。對于城市而言,地理環(huán)境對于文化也有很強的塑造作用,某種獨特的城市文化地理可能就會造就一種文化事實的更早誕生,戲曲影片《定軍山》就屬于這種情況。

筆者通過2015年5月的兩次實地行走實驗驚奇地發(fā)現(xiàn),從譚鑫培故居出發(fā)分別去大觀樓和豐泰照相館遺址距離竟然大致相等,勻速步行所花時間都為6分鐘左右。而從京師大學堂師范館遺址(今北師大第一附屬中學西區(qū),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南新華街18號)到豐泰照相館遺址只要2分鐘,從豐泰照相館遺址到大觀樓大約10分鐘路程。圖1為北京前門百度電子地圖截圖,A點為譚鑫培住所(現(xiàn)為譚鑫培故居),B點為豐泰照相館(現(xiàn)為北京市西城區(qū)實驗幼兒園),C點為大觀樓(現(xiàn)為大觀樓影城),D點為京師大學堂師范館遺址(現(xiàn)為北師大附中)。從該圖我們可以看到,從A到B與從A到C距離大致相當,從D到B位置非常靠近。圖2以幾何圖的形式描述了戲曲電影《定軍山》關鍵地點位置關系,從此圖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譚鑫培住所、豐泰照相館和大觀樓三點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ABC,AB邊與AC邊相等,D點靠近B點。

這一現(xiàn)場行走實驗得出的戲曲電影《定軍山》關鍵地點位置關系圖(圖2)首先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譚鑫培住所和任慶泰影戲事業(yè)經(jīng)營地點之間存在非常強的地理接近性,而且譚鑫培去豐泰照相館拍戲和去大觀樓看戲演戲的行程基本是等距離的,還都是較短距離。“地理接近性”“較短距離”和“等距離”可成為描述當時譚鑫培和任慶泰交往關系的三個關鍵詞。較強的“地理接近性”意味著一種緊密相連的地緣關系,預示著任譚二人可能存在的較高熟知度或較頻交往度。“較短距離”代表譚任二人交往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也就意味著可能較頻繁的業(yè)務來往。“等距離”說明譚鑫培在其住所附近的主要業(yè)務活動,包括拍戲、看戲和演戲,可以圍繞任慶泰的兩大經(jīng)營地點發(fā)生,而且可以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等腰三角形結構,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都可以和任慶泰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后發(fā)生交往和業(yè)務關系。在圖2中,B、C兩點對于A點都有積極意義,都能夠提升譚鑫培的人氣、滿足他的虛榮心、提高他的收入。去豐泰照相館照相拍戲,可以通過轉讓其肖像影像經(jīng)營權獲得收入增加和知名度擴大。去大觀樓看戲演戲,可獲得名伶出場費和演出費或賣座收入提成,還能提升“伶界大王”之人氣。所以譚鑫培從其住所出發(fā),去哪邊都不虧。同時,在圖2中,A點對于B、C兩點同樣意義非凡。任慶泰請譚鑫培來豐泰照相館拍照,可以通過販賣明星照片賺錢,還兼有提升豐泰照相館名氣之廣告效應。請譚來拍戲,除了廣告效應還蘊含更大潛在商機,比如經(jīng)營影片放映權租賃、轉讓等。另外,還可以借此實現(xiàn)任慶泰自己拍本土影片之愛國理想。同樣,請譚鑫培去大觀樓演戲或者放映《定軍山》之類的戲曲影片,不僅能憑借花樣翻新和明星加盟換來更多票房和人氣,更能以獨家特色樹立大觀樓的品牌形象,換取更多收入。綜上所述,因為豐泰照相館、譚鑫培住所、大觀樓三者之間的獨特文化地理關系,任慶泰請譚鑫培在大觀樓演戲,請譚鑫培去照相館拍戲,然后在大觀樓放映譚鑫培主演的戲曲影片。發(fā)生上述文化事實的可能性相當高,這既合乎情理,更合乎地理。

此外,在圖2中,B點與D點相當接近,幾乎就是左右鄰居關系。因此,豐泰照相館(B點)里發(fā)生的某些大事兒,極可能被京師大學堂師范館(D點)的人較早知曉,直接親眼目睹的可能性也會高于別處。這樣一種文化地理實際上就能佐證梅蘭芳(許姬傳記)著作《舞臺生活四十年》(第2集)中所提到的那段史料。

中國戲劇拍成電影,我所曉得的,最早恐怕要算譚鑫培的《定軍山》了。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我的老友吳震修先生是在無意中撞著他們正在拍攝,可以說是他親眼得見這么一幕具有京劇歷史意義的可貴鏡頭。他這樣告訴我說:“光緒的末年,我在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教書。課余,我總喜歡逛廠甸。跨入各書鋪子的門,隨便翻著各種的書看,就不想再走出來的了。大約是在一個秋季,有一天我照例又晃進了琉璃廠。經(jīng)過豐泰照相館附近的一個廣場,老遠看見臨時支著一塊白布,有些人在拍照。我走到眼前一望,哪兒是拍照相,簡直是在拍活動電影呢。而且還是我們最崇拜的一位老藝人——譚鑫培,扎著一身黃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個《定軍山》里的大刀花下場。旁邊站的幾位都是譚氏的家屬和親友們。人數(shù)并不過多。那位照相館的老板,是個大塊頭,跟我很熟,他也在一旁忙著照料一切。可惜拍得不多。一下子就算了事。后來還在大觀樓電影院公映過的呢。這恐怕是京戲上鏡頭最早的一幕吧。”[30]89-90

這里提及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現(xiàn)北師大第一附屬中學西區(qū))在“光緒的末年”(1908年)剛好已經(jīng)搬遷至豐泰照相館隔壁的五城學堂位置,那時已改名為“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吳震修此時在此任教,課余逛琉璃廠恰好撞見豐泰照相館拍攝戲曲電影是極有可能的。但問題是,這里的“光緒的末年”(1908年)與今天普遍引用的“1905年”相左。如果此事發(fā)生在1905年,吳震修任教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尚在景山東邊的馬神廟(現(xiàn)人民教育出版社),離豐泰照相館距離較遠,課余經(jīng)常來此閑逛的可能性不大。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吳震修從馬神廟經(jīng)常來此閑逛。今天普遍引用的“1905年”其證據(jù)來源是《中國電影發(fā)展史》資料搜集者王越對原豐泰照相館伙計劉仲明的采訪調(diào)查。劉仲明是豐泰照相館《定軍山》及其它戲曲影片拍攝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還是專門為拍攝工作購買膠卷、提供物資后勤保障的當事人,是直接的證人,他所講述的事實應該比較可靠。據(jù)王越寫的采訪回憶文章,劉仲明說《定軍山》攝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也就是譚鑫培六十大壽(譚鑫培當年虛歲59歲)那年。隨后幾年又陸續(xù)拍攝了一批戲曲影片,這一系列的拍攝活動終止于豐泰照相館遭受火災。關于豐泰照相館遭受火災的時間,劉仲明說是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但實際上,據(jù)1908年5月5日北京《順天時報》第1862號第七版新聞《京師新聞,火劫兩則》報道,此時間應為1908年5月。由此,吳震修看到豐泰照相館拍戲應在1908年5月之前。但他的回憶是“大約是在一個秋季”,這顯然有誤。但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恰好就是在1908年5月搬遷至豐泰照相館附近。從地理接近性角度來說吳震修課余逛廠甸應該是在1908年5月之后。所以吳震修的回憶就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悖論。

總之,雖然從文化地理上可以佐證吳震修所說歷史事實的可能性,但豐泰照相館遭受火災和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搬遷到琉璃廠的時間證明其所述明顯有誤。這里頭可能還有其它史實或內(nèi)情有待發(fā)掘和確證,比如吳震修當時是否在“五城學堂”(8)兼課?如果他在此任教過,上述材料中的事實應該是可以說得過去的,只不過時間也應修正到1908年5月之前。

根據(jù)劉仲明講述,豐泰照相館拍攝戲曲影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時間段內(nèi)的經(jīng)常性行為,甚至很有可能譚鑫培的《定軍山》還經(jīng)歷過多次拍攝。

大約到了下半年,又接著拍了譚鑫培的《長坂坡》里的片斷;第二年,也就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拍了硬里子名角兒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里的“對刀”一段和《艷陽樓》的片斷,接下去還有俞振庭的《白水灘》《金錢豹》,許德義的《收關勝》和小麻姑的《殺子報》《紡棉花》等一些武打和舞蹈的片斷。我問劉仲明:為何要選這幾出戲的片斷來拍?他說,我們?nèi)卫习澹仁钦堖@些名角兒去大觀樓影戲院演出,見哪些戲好著,群眾歡迎,他就記下來,慢慢地一個個請到照相館來,讓劉仲昆給他們拍相片,放大后掛出來;再讓劉仲倫選那些光演不唱的好戲拍成片子,拿到大觀樓去放映。這是出名的又一條路子,那些角兒都樂意干。[31]299

不管怎么說,反正豐泰照相館讓一場火燒掉了元氣,從此一蹶不振。雖經(jīng)任景豐苦心經(jīng)營,仍不濟于事;逐漸賣掉了中、西藥鋪,汽水、桌椅店,最后只剩下大觀樓影戲園。[31]300

這兩段材料表明,豐泰照相館戲曲影片的拍攝開始于1905年,基本終止于豐泰照相館遭受火災(1908年5月)。正如上文所作分析,那些戲曲名伶非常樂意和豐泰照相館合作,既愿意去大觀樓演戲,又愿意去豐泰照相館拍照拍戲,因為“這是出名的又一條路子”,還可以獲取更多收入。任景豐也非常樂意去做這些事,因為這也會為他和他的店鋪帶來諸多好處。商業(yè)上,通過自主和特色經(jīng)營可以賺取更多人氣和利潤。精神上,可以實現(xiàn)任景豐個人襟抱,大長中國人尤其是北京人志氣。正如劉仲明所說:“那時候,市面上充斥的是一些不倫不類的外國滑稽片,很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這回有了中國自己的影戲,雖然演的是光動不唱的京劇,卻總有了一種說不出的‘來勁感。”[31]301

1959年前后,王越還采訪了大觀樓附近的居民,還調(diào)查到親自看過譚鑫培戲曲電影《定軍山》的幾位老觀眾。王越記述如下:

這幾位老人,十幾歲時,還看過一次譚鑫培的《定軍山》。他們說,拍得人影兒很清楚,一看就知道是譚鑫培,一點兒不假。但是一舞動大刀,就不行了,光看見一支打仗的大刀,在幕上亂轉,人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還有一段,只看見一只靴子登蟒靠,上半截沒有了,可能是拍攝時鏡頭沒有對準的緣故。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很喜歡看的。至于其他名角的片子,后來因為多了起來,也就記不清哪些好,哪些孬了。[31]301

這段材料一方面證實了戲曲電影《定軍山》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說明豐泰照相館當時的拍攝技術可能還不能讓觀眾十分滿意。依據(jù)任景豐敢想敢干的脾氣,這可能激發(fā)他進行多次拍攝的嘗試。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吳震修在1905年之后再次撞見譚鑫培在豐泰照相館拍戲也是有可能的。事實上,據(jù)明確史料記載,豐泰照相館自制影片的活動就發(fā)生在1906年前。這從1906年2月25日北京《京話日報》第538號“本京新聞”欄目的《大觀樓電影上捐》新聞正文可以得知:

大觀樓電影上捐

大觀樓演唱電光影戲,由開設人任慶泰到衛(wèi)生局稟報。據(jù)說這一處電影都是自行制備,并沒有洋商合股。所演的戲文全為開通民智,不是淫詞小調(diào)。請準立案報捐,每月認捐六十元。奉批示,男女分座,不準任意混雜。

這一新聞報道當中的“自行制備”一詞極有意義,它說明任慶泰早在1906年2月25日之前就“自行制備”了不少影片在大觀樓上映,而且這些“自行制備”的影片應該就包括譚鑫培《定軍山》之類的“開通民智”之作。由此材料也就佐證了劉仲明所說史實的可靠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直接當事人的口述史料、新聞媒體的報道、文獻史料還有筆者的田野考察所得共同形成的證據(jù)鏈足以證明,戲曲片《定軍山》作為第一部中國本土電影誕生于北京,這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民族意識和本土意識的覺醒使電影國產(chǎn)化成為許多城市中國早期電影人的必然追求,而北京特殊的歷史境遇、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和前門一帶獨特的人文地理導致了其先于上海和其它城市最早完成電影的國產(chǎn)化。基本可靠的史實是,從1905年到1908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任慶泰先后拍攝了譚鑫培《定軍山》等一批戲曲影片,并先后在大觀樓上映。在此過程中,任慶泰、劉仲倫(主要攝影師)、譚鑫培無疑成為了中國電影的先驅人物。他們的大膽嘗試和探索堪稱晚清時代的壯舉,盡管那時的北京人還很保守傳統(tǒng),但正是電影和中國傳統(tǒng)在古都北京的結合,最完美地闡釋了電影的中國本土化。正如學者饒曙光所言:“仿佛是中國電影的宿命,中國電影最早的起步就與傳統(tǒng)的戲曲‘聯(lián)姻,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也就是戲曲;戲曲當中最國粹的部分,也就是京劇,展現(xiàn)在中國人的面前,無意中將歷史記憶、民族心象和文化歷程奇跡般地交融在一起。”[32]15

注釋:

(1)綜合參考劉小磊《中國早期滬外地區(qū)電影業(yè)的形成 1896-1949》,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29-30頁;孫竟宇、王大川、陳嘉祥主編《沽上藝文》,中華書局2005年版76-78頁。

(2)程季華《中國電影史》中所述該公司成立時間為1919年,還有另一說:中國電影資料館黃德泉考證的時間為1922年6月。參見黃德泉《中國早期電影史事考證》,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年版210頁。

(3)綜合參考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海南卷》,中國ISBN中心2000年版131頁;李以莊、周承人《香港電影第一案》,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154頁;譚元亨主編、劉偉濤常務副主編《廣府文化大典》,汕頭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432頁。

(4)相關史實綜合參考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影視文化》編輯部編輯《影視文化4》,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63頁;左芙蓉《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巴蜀書社2008年版271頁;李少白《影史榷略——電影歷史及理論續(xù)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224頁。

(5)參見民國1920年《政府公報》第1423期第9頁,源于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查詢。

(6)鐵樹斜街101號經(jīng)筆者調(diào)查證實是梅蘭芳出生地,梅蘭芳在此度過童年時代。該地故居建筑仍較完好,但截止2015年12月底,相關部門并沒有予以專門保護。

(7)這段材料引用自大觀樓影城內(nèi)2005年底所設銘牌短文《大觀樓大事記》,稍有刪減。

(8)“五城學堂”成立于1901年,在1908年5月前一直位于豐泰照相館隔壁,是比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早一年興辦的教育機,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師范館遷來此地后,五城學堂就近遷往對面。

參考文獻:

[1]袁蕾,范艷春,錢芙蓉.尋找中國電影的生日[N].南方周末,2005-05-05.

[2]黃德泉.戲曲電影《定軍山》之由來與演變[J].當代電影,2008(2).

[3]盤劍.國人對電影的選擇和接受[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錢茂偉.史學通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5]黃德泉.中國早期電影史事考證[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6](法)喬治·薩杜爾.電影通史(第三卷):電影成為一種藝術(下冊)[M].文華,吳玉麟,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

[7](美)克莉絲汀·湯普森,等.世界電影史[M].陳旭光,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恰赫里亞爾·阿德爾.中亞文明史 第6卷:走向現(xiàn)代文明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M].吳強,許勤華,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3.

[9](法)喬治·薩杜爾.電影通史(第二卷):電影的先驅者[M].唐祖培,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

[10]韓紅星.一報一天堂:《北洋畫報》廣告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11]程季華,等.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初稿 第1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

[12]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嶺嶠拾遺[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3]劉小磊.中國早期滬外地區(qū)電影業(yè)的形成1896-1949[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14]陳寅主.先導:影響中國近現(xiàn)代化的嶺南著名人物(下)[M].深圳: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08.

[15]張偉.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16]《杭州消費生活指南》編委會.杭州消費生活指南[K].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

[17]浙江省電影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電影志[B].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

[18]黃德泉.民國上海影院概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

[19]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

[20](法)讓·米特里.電影美學與心理學[M].崔君衍,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21](英)艾思林.戲劇剖析[M].羅婉華,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22]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無聲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23]李少白.影史榷略:電影歷史及理論續(xù)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24]季偉,李姝林.中國電影制片史別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25]邱國盛.中國城市的雙行線:二十世紀北京、上海發(fā)展比較研究[M].巴蜀書社,2010.

[26]馮永謙,溫麗和.法庫縣文物志[B].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27]大柵欄里的胡同:大外廊營胡同[EB/OL].北京旅游網(wǎng).http://www.visitbeijing.com.cn/play/thematic/xcgs/n214974362.shtml.

[28]黃德泉.中國早期電影史事考證[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29]摩羅,楊帆.太陽的朗照:梁啟超國民性研究文選[G].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0]梅蘭芳,許姬傳.舞臺生活四十年第2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31]王越.中國電影的搖籃——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電影訪問追記[M]//影視文化(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32]饒曙光.中國電影市場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毛片卡一卡二|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福利拍拍拍| a欧美在线| 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剧情伊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天天更新|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福利网址|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色九九视频| 在线a网站|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欧美久久网| 欧美日韩91|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免费看片|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白浆在线|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三级成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h视频在线播放|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