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路幼兒園森林城分園 高 潔 白 霞 甄慶慶
在區角游戲中,孩子們在地面用紙板軌道搭建四通八達的馬路,用小汽車在紙板馬路上行駛,一名幼兒被選為了“交警”,指揮著“馬路上”的車輛,讓馬路上的車能正常行駛。
在游戲中,我發現大班幼兒能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并清楚地表述,當游戲中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時,需要交警進行協調,這時運用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來疏導交通,讓“交警”有些抓耳撓腮,不能清楚地表達,局面變得有些混亂了……
當需要幼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時,就遇到了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問題,如主體是“交警”,客體是“小司機”,若以“交警”為基準,交警的左邊則是“小司機”的右邊。由于學前兒童對空間方位的辨別與認識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的理解是幼兒方位認識的一個重難點,所以我們生成了這樣一次集體教學活動。
1.鞏固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并清楚表述。
2.發現空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3.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設計馬路,在游戲中獲得成功體驗。
1.經驗準備:能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
2.物品準備:8*10的格子布,正方形路線圖若干,三個站點,方向盤一個,樂高玩具。
一、談話導入
1.講述情景,引起幼兒設計馬路的興趣。
教師:這里是一大片森林,住著小熊和小象,他們想修一條路,從小熊家通往小象家,你們來幫助他們吧!
2.出示材料,提出設計馬路的要求。
設計要求:一個方格內放置一塊路線圖,朝著終點(小象家)方向修建馬路。二、合作拼搭,玩游戲“開汽車”
1.個別幼兒拼搭馬路,教師提問引發有關空間方位的思考。
教師:誰要來試一試?小象家在哪邊?
2.游戲“開汽車”。
(1)教師做司機,邊走邊說兒歌,區別左右。
教師:仔細看認真聽,我是怎么開車的?
嘀!嘀!嘀!我們的汽車要開啦!
嘀!嘀!嘀!往右開。
嘀!嘀!嘀!往左開。
——
嘀!嘀!嘀!小象的家到啦!
(2)幼兒當司機,帶領乘客邊走邊念兒歌。
教師:拐彎的時候要告訴乘客往哪邊開。
(評析:自己設計馬路并且扮演司機帶領小乘客行駛在馬路上,讓幼兒十分感興趣。操作前教師提問:“小象家在哪里?”引導幼兒在拼搭前思考設計自己的路線,在腦海里建立基本的空間方位概念,幼兒通過合作拼搭馬路,在開汽車的過程中運用簡單的“兒歌”控制“汽車”整體轉向,“兒歌”在這里有兩個作用,一是鞏固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二是提醒車上的小乘客們該往哪個方向轉彎了。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中建立了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的概念。)
三、設置新路線,發現空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1.設置新路線,增加拼搭難度,請幼兒嘗試兩段路線的拼搭。
教師:去小象家的路上要經過幼兒園,怎么設計路線?
2.幼兒做司機從反方向出發,發現空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教師:原來我們面對面的時候,方向是相反的。位置不同,方向也不同。
(評析:以客體區分左右對剛剛進入大班的幼兒有點難度,所以在這個環節需要讓幼兒感知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即當我們面對面的時候,方向是相反的,“小司機”的左邊是“小觀眾”的右邊,下面坐著的“小觀眾”在檢驗司機行駛路線的時候需要轉換空間方位,理解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并迅速做出判斷。)
四、幼兒小組操作樂高玩具,并用語言描述線路
1.教師講述游戲情景,交待規則。
創設情境:樂高小人從家里出發到超市,需要設計一條馬路,我們一起幫他吧。
2.幼兒兩人一組合作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馬路設計好了,請你指揮樂高小人走一走。一定要說清楚往哪邊拐彎哦。一名幼兒操作樂高小人,一名幼兒發出行走口令。
(評析:這個環節中幼兒選擇的站位決定了幼兒是以自身為中心還是以客體為中心來發出行走口令,當發令者和操作樂高小人的幼兒站在同一邊時,需要發令者以自身為中心發出行走口令;當發令者站在操作樂高小人的幼兒對面時,需要發令者以客體為中心發出行走口令。)
本次活動通過四個環節,讓幼兒理解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和可變性,這種判斷首先建立在幼兒自身出發的參照系基礎上的判斷,確定的是自身和客體的位置關系,所以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需要鞏固幼兒以自身為中心的區分左右,從而在第三個環節過渡到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
活動通過情境創設和游戲激發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興趣,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能準確地說出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并能理解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的相對性和可變性,但是在區分客體左右時,當客體側對主體,幼兒區分判斷的錯誤率大了很多,思考的時間也變長了,此時可以讓主體隨著客體轉動來感知客體的左右方位,從而更好地掌握空間方位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