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王媛
摘要: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樣,中華服飾,也影響了華夏五千年。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他們都發生了些許變化。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將武術與服飾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武術與服飾的儒家思想之禮儀、忠孝;以及武術與服飾的現代發展趨勢作簡要的探究,以寄望驗證中華文化的相關聯系。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武術 武術文化 服飾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1839(2018) 4-0036-0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產生于文明古國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任何文化的形成、發展、傳承、相融都離不開人,人是文化的主導。武術與服飾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承載著眾多文化,如民族文化、制度文化、審美文化。武術文化和服飾文化的起源與形成都是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產生的,便于人們更好的生存,更加適應生活壞境,而后漸漸的武術發展到養生、服飾則是區分性別后,人們得以知羞恥。在人類經歷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文化與服飾文化又受到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影響。其中在兩者文化中相通性較強的則是禮儀與忠孝觀。在現今的全球化發展時代,相對而言的世界范圍逐漸縮小,各國之間聯系緊密,文化滲透性加強,中華武術文化與服飾文化的影響也隨著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而逐步增強。
1 武術與服飾的起源與形成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同時人類想要生存,也必須經過自己的戰斗,從遠古時期和獸斗到后期的人類種族斗爭。
1.1 武術的起源與形成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武藝是武術的起源,但不等于武術就是武藝。劉秉果先生曾提出,對于中國武術說來,它不是武藝的再現,也不是單純的技擊動作,而是吸收了舞蹈表演的美、雜技動作的險,以及武打配合的巧,還有中國古代健身哲理等等。[1]漢代是武術從武藝中分離發展的初始階段,唐代是武術發展逐步成熟的階段,而宋代便是武術形成的階段,在明清時期得到補充發展。[2]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挖掘整理的129種拳種,但較為活躍的只有40多種,諸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羅漢拳、查華炮為代表的長拳等。
1.2 服飾的起源與形成
服裝的起源,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說法,諸如保護說、裝飾說、巫術說、遮羞說、性吸引說等等,不論服裝的起源有多少種說法,但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生存與繁衍,這是人類的本能。這種本能延伸的結果就是服飾。[3]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曾用獸皮、樹葉遮羞。中華文明古國,地大物博,由于民族多樣性,以及跨越了長久的歷史長河,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服飾,其中以朝代為參照,如漢代女服的靈巧嬌美、唐代的雍容華貴、明代的流光溢彩、清代的端莊明麗,一代又一代變幻不斷地靚飾艷妝,給中國服飾文化增添了生動和瀟灑。[4]以民族為參照,如苗服、漢服、藏族服、滿服等,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服飾。
2 武術文化與服飾文化的儒家思想
武術文化與服飾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都經歷了在幾千年的歷史,它們都深受儒家哲學思想的影響
2.1 “彬彬有禮”的禮儀觀
“禮”為儒家治世之術的根本,如何建立一種禮治秩序來維持社會政治穩定是儒家哲學思考的核心問題。[5]儒家思想的“禮儀觀”影響著華夏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素有“禮儀之邦”之稱。
其中武術的武德,所謂習武先習德,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6]傳統武德的道德精神表現實質上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而武德中“禮”在武德中具有實踐意義,它不但告訴習武者“應該做什么”,而且還告訴其“應該怎么做”。另,在古時的“江湖”界,習武之人常稱“五湖四海皆兄弟”,各門各派見面行“抱拳禮”以示尊敬[7]武術中還有拜師一說,這也是長久以來中華藝術的獨特之處。拜師禮節、門規師訓代表的是尊師重道,儀式的過程提升的是內在修養而非機械的演繹過場。拜師儀式是保護了傳統武術的傳承,是一種傳統文化禮儀。[8]
而服飾文化是以極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的服飾文化,以漢服飾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漢服有一套完整詳盡的服飾制度。大圣人孔子極力提倡服飾必須合乎禮的規范性,在重視服飾美的同時,注重服飾本身的社會功能。它要求人們通過衣冠服飾的“合禮性”來注意個人的言談舉止。哲人很久以前就講述了服飾的穿著大方得體,本身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各種典禮均有對服飾禮儀的嚴格要求,正所謂“禮樂制度,衣服正之”。[9]
2.2 “源遠流長”的忠孝觀
中國傳統忠孝觀是指中國古代人們普遍奉行的忠于國君、謹于事親的思想。因此從華夏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一觀念。
危身奉上,艱險不辭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武德之忠:提倡習武者要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人有仁有信而不忠,當艱險危難之時,便經不起考驗,思想動搖,以致變節叛國,不但仁信盡失,而且為虎作悵,成為人民的罪人;故學武者,應忠于職守,忠于人民,忠于祖國。[10]古有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抗倭英雄戚繼光、抗英侵略者關天培等。師儀式的文化內涵是徒弟表達自己對師父的尊敬的一種特殊方式,是確認師徒關系朝向擬親情血緣邁進的必經之路。[11]正是這種擬情緣關系使得師徒如父子般的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之忠孝觀。
“百善孝為先”是華夏文明的象征。 《周禮·春官·大宗伯》有云: “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槽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12]古代家國同構,孝道是統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礎,通過喪服與祭服,以親疏關系為依據,喪服又被分為五等,這就是常說的“五服”。喪服一般為麻布所制,因此就有了喪禮上“披麻戴孝”的說法。[13]
3 武術與服飾的現代發展
武術與服飾在當今時代發展中都發生了些許的變化,受國家政策、國際形勢的影響,武術不再是常用于兵家或軍事的主要力量,更多的偏向于一種養生、養心的方向行走,更加大眾化,最重要的是成為國家代表元素,作為中國形象走向世界;服飾則也不再僅僅是用來遮掩,它成為人們表達自己身體美的一種媒介。同樣,它的格調也充分代表的是民族和國家的形象。他們的興盛都不僅僅是自身的上升,背后的力量總是與其所在國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3.1 武術的現代化發展
2011年,中國武術研究院、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提出“加強標準化建設”意見,并把當年定為“中國武術標準化年”。[14]盡管眾多學者對這一問題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但其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確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是在競技武術和武術段位制已成為重要標志。競技武術的推廣與成就有目共睹,不可否認,但深入其文化性也是迎合中國夢的一大舉措。但武術的發展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其標準化,喬鳳杰[14]等提出讓標準化的武術來適應時代的需求,促進武術的國際化發展。讓傳統武術來肩負文化傳承的重任,真正守護好中華武術的原汁原味,真正為社會大眾服務,為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豐富業余生活貢獻力量,讓標準與傳統共同構建成現代社會武術多元化發展模式。
3.2 服飾的現代發展
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越高服飾的文化底蘊也就更加豐厚,審美的、心理的、觀念的東西越來越附和于服飾.使服飾越來越成為人類審美心理的物化表現。[15]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包括56個民族的大家庭,受地域、宗教、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服飾原本極其不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服飾的逐漸統一化,大部分以同漢族穿著服飾相同的加入漢元素的西式服裝為主。事實上傳統民族服飾的裝飾性多于實用性的這一特點使得傳統的民族服飾不適用于現代服裝市場。因此,在追求服裝統一化的過程中,有必要發揮其傳統民族特色服飾文化。
4 結語
武術文化與服飾文化的起源都是人類為了生存,且在人類經歷了蒙昧、野蠻到文明的過程中,都深受中華其他文化的影響,諸如政治、經濟、宗教和哲學思想等的影響,其中以儒家文化最為典型。同時在現代發展過程中,武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生存手段,逐漸轉變為一種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方式,許多拳種也逐漸消亡,迎合時代發展的是拳種的接近統一化、標準化等,以長拳太極拳為代表;服飾也不僅僅是遮掩、遮羞,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也有許多的服飾種類消亡成為博物館展示物,為了簡潔舒適適應潮流,現以西式服裝為主導。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不能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地發展自身的文化,也不能一位的、蒙昧的去追隨“潮流文化”。在“中國夢”的大背景下,武術與服飾的中國元素更應得以體現與發揮。
參考文獻:
[1]劉秉果.中國武術的起源、形成與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9(06):66-70.
[2]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3]燕 平,傅 成.中華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2014(9):244-248.
[4]曾艷紅.服飾:文化的一種載體及傳播媒介[J].絲綢,2013(50):58-62.
[5]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診釋[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159.
[6]王聯斌.中華武德文化研究嘰學術月刊,1998(10):85-94.
[7]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周之華,李春日,李 旭.傳統武術拜師儀式的文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306-310.
[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文句讀.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10]王 勇.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傳統武德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16-17.
[11]吉成名,馬洪遠.論中國傳統忠孝觀[J].湖南社院學報,2012(03):65-68.
[12]楊天宇撰.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8-279.
[13]馬勝亮.“服”以載道一漢服的文化內涵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4:6.
[14]喬鳳杰,王 剛.讓“標準”成為多元之一:論武術的現代發展[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67-71.
[15]王越佳.現代服飾及發展趨勢[J].今日科苑,2006(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