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穎君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圍繞“春風行動”,沿河土家族自治縣70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鉚足干勁,全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在全縣火熱掀起。
時下,走進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大小村寨,“不折不扣落實好‘春風行動’戰役部署”“堅決打好打贏‘春風行動’硬仗”“積極投身第一線,讓山寨富起來美起來”等宣傳標語隨處可見,一面面鮮艷的“共產黨員先鋒突擊隊”旗幟飄揚在田間地頭。
今年以來,沿河緊緊圍繞“春風行動”,全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70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鉚足干勁,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在全縣火熱掀起。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沿河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壓實責任,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積極推進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沿河自治縣新景鎮龍山村“第一書記”楊東(左二)為村民講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沿河自治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自然條件惡劣,群眾居住分散、思想保守的思渠鎮一口刀村,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對于已有兩年駐村工作經驗的“第一書記”肖涵來說,如何轉變群眾傳統思想觀念依然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種植玉米的傳統思想早已在群眾心中根深蒂固。不種玉米種什么,種出來銷往哪里,能賺多少錢?面對群眾的擔憂和質疑,肖涵和駐村工作隊創新工作方式,一次次召開群眾會開展政策宣講,按照“一講、二勸、三激”的方式,和群眾講道理、擺事實,算清成本賬、效益賬,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同樣在思渠鎮蛟龍村,為了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宣講,村黨支部書記崔永滔和駐村工作隊隊員開啟了“夜歸人”的生活,晨曦出發、夜黑而歸,白天頂著太陽、夜晚打著手電筒,上門入戶、穿梭山間、深入田地,群眾在哪里,他們的身影就在哪里。
“種玉米每畝產值600元左右,但如果改種中草藥、蔬菜、食用菌,每畝產值分別是玉米的9倍、10倍、40倍。加上玉米根系發達、生長耗水量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給生態保護帶來威脅……”每到一處,崔永滔都向群眾耐心講解。
為引導群眾改變陳舊的傳統種植觀念,沿河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以“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載體,通過召開院壩會、夜話會等形式,大力推廣中藥材、食用菌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目前,全縣已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1.16萬畝,種植蔬菜18萬畝、中藥材1萬畝,新建茶園1.2萬畝。
沿河作為銅仁市唯一一個深度貧困縣,2018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2.56萬人、出列78個貧困村。為實現這一目標,全縣干部群眾化壓力為動力,利用春耕生產有利時機決戰貧困。
在思渠鎮紅巖村魔芋基地,“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干部與群眾一齊上陣,忙著播種魔芋種子。紅巖村“第一書記”趙金海介紹,村里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訂單”模式,按照基地帶動、農戶自主發展、專人技術指導等方式種植魔芋150畝,覆蓋全村貧困戶61戶165人,預計今年9月每畝可出產魔芋3000斤,村里同時還種植了100畝空心李、300畝銀杏樹。
晨曦初露,黑水鎮尖山村“第一書記”張洋發動摩托車的聲音打破了山間的寂靜。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騎行20分鐘左右,張洋來到該村正在發展的百合基地查看秧苗長勢,叮囑村民要定期施肥、除草、疏通水渠。由于尖山村各組之間距離分散,張洋每天都在各個村組之間奔走,針對春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聯系農技部門現場解決。
在張洋的組織下,尖山村村民今年以來已接受2次農技培訓,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流轉土地種植南瓜150畝、花生50畝。
“有‘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我們一起干,心里就踏實了。”當地群眾說。
量地塊,思規劃;修水渠、改村道,在沿河自治縣大小村寨,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率先上陣,帶動村民提振精氣神、鼓足發展干勁。
在新景鎮深度貧困村龍山村,村黨支部書記趙濤與群眾一道填土、拉車、掄鐵鍬,大干快上的場面讓昔日冷清的山村變得“熱氣騰騰”。半年時間,村道平坦寬闊了,產業大棚建起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種植的1500畝油茶、300畝黃花規模初顯,山上隨處可見喜人的新綠。
黃花是長短效益兼備的產業,投產快、周期長,油茶則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回報。龍山村通過在油茶地里套種黃花、黑豆、花生等農作物,做到“長短兼顧”,既提高了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又能幫助群眾穩定增收。
在沙子街道黃金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亭正在組織村民將1萬多斤蘿卜運往銅仁監獄和大硐喇監獄,這是黃金村與銅仁監獄簽訂《脫貧攻堅蔬菜訂單收購合作框架協議》后的首次蔬菜銷售,有效解決了蔬菜種植的銷路問題。
“陳書記找到的這種銷售模式讓我們知道了市場需求,對接下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心里有了底。”一同前往送蘿卜的村民代表熊豎甲豎起大拇指說。
新景鎮魚塘村種植的大蒜喜獲豐收,村民正忙著摘收成熟的蒜苗。“村里的駐村干部早就為這些蒜苗找好了‘婆家’。”村黨支部書記晏彪高興地說,我們與縣教育局營養辦簽訂了購買協議,目前已銷售蒜苗3000斤,預計全年可銷售8000斤,后期還有蒜苔和蒜頭的收入,能有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6人增收。
“今天到地里看了一下,我們種植的黃桃苗成活率達90%以上,辣椒苗長勢也不錯。”
“我們今天邀請了專家到油茶地為村民進行現場技術培訓,效果不錯。”
……
臨近深夜,“沿河·駐村工作
群”和“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群”里,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還在發布工作動態信息,交流駐村工作經驗,針對出現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沿河自治縣委組織部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作用,建立微信群,將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街道)230個貧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匯聚到一起,交流經驗、互通有無,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脫貧攻堅是一場時代大考,能夠參與其中我義不容辭并倍感光榮,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帶富一方百姓。”剛投身脫貧攻堅一線的甘溪鎮大吉村“第一書記”張品迅速投入工作狀態,每天背著為駐村干部專配的背包走村串戶,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宣講黨的扶貧政策,落實一件件為民實事。
榜樣是最好的動員令。從“掛職支書”“駐村干部”到如今的脫貧致富帶頭人,這支由中央、省、市、縣、鄉五級選派,700余人組成的沿河同步小康駐村隊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擔當的勇氣、火熱的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