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恒
貴州各地通過創意“架起”資源與產業之間的“橋梁”,用創意“再造”城市生活,助力城市“軟實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也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城市的文化根脈如何呈現?它化作歷史街區、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老字號等物質文化遺產,民風民俗、各種節慶和特色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被人文化之后的自然遺產。
早在2016年,貴州就提出:“要依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線’文化等資源,建設多彩貴州文化強省。”如今,在貴州大地上,各地正通過創意搭建資源與產業的“橋梁”,把文化和旅游結合起來,用創意“再造”城市生活,助力城市“軟實力”發展。
上世紀60年代的火車、“抓革命促生產”的標語、文化廣場上擺放著一臺臺車床和背坐相連的靠椅……走進六盤水市中心城區水城河南岸麒麟路至大連路段,時光回到了“三線”建設時期。
曾經,這里還只是空蕩蕩的河畔一角。現在,卻“無中生有”出現了一個三線文化創意小鎮。
以三線文化為主題,小鎮通過《火車拉來的城市》《煤都》《礦工》等三線文化雕塑作品和彩繪宣傳壁畫,與時尚潮流的工業風格建筑體系相結合,不少店鋪還將內飾做成了三線文化主題商鋪,厚重的工業感、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奇妙結合將三線精神完美呈現。
短短800多米的河岸,被27組180個集裝箱“填充”,這個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藝術街區,開張僅僅一個月就吸引了游客近30萬人次。
與創意小鎮緊鄰的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分為7個展廳。這里不僅展示了三線文化的歷史文獻和圖片,還收集了三線時期的機車、成套裝備等歷史文物,11380件三線建設時期的工業和生產用品,默默講述著那段難忘的歷史。
博物館還開設了三線建設工業體驗館,六盤水的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臺解放牌汽車,第一臺蒸汽發電機,以及第一臺鋼水包都在這里亮相。體驗館還通過還原三線建設時期的生產車間、職工食堂、新華書店、供銷社、郵局等,讓人們穿越回那個時代,感受建設者的激情歲月和奮斗歷程。
“最大限度利用舊城的空間資源,更新舊城業態、塑造舊城形態、重構舊城生態、延續舊城文態,重點打造成全國第一個三線文化體驗區。”鐘山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無”中再造,通過“創意”讓資源“活”起來,這是鐘山區最新的發展取向。在鐘山人眼里,城市發展既要有生命,更要有生意和生活。
龍場,是心學大師王陽明講學悟道的地方,有著名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陽明洞景區”。
如今在這里,一個總投資67.5億元的文化產業園拔地而起。整個園區涵蓋著“一帶二心三坊六區”,包括陽明文化核心保護區、陽明先生像、洗心池、知行合一牌坊、風情小鎮、龍場驛站、天泉證道園等景觀。人們來到這里不僅能觀古跡尋根體驗,還能夠找到陽明文化的啟迪教化之所。
而搭建文化傳播平臺,打造陽明文化品牌,在修文縣還不止這些。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這段話出自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這在修文縣的高中學校是每位學生必學必背的名作;“你有權力時就做點好事,沒權力時就做點實事;你有余錢時就做點善事,沒有余錢時做點家務事……”歌曲《堂堂正正一輩子》,這是每位機關干部的必學曲目。
在修文,為傳承好陽明文化,彰顯陽明文化精神,創造性地把陽明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辦了“重德修文”大講堂,處處彰顯陽明文化深厚的精神價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縣各鄉鎮、部門、村居共設立了講堂229個。
不僅如此,自1999年以來舉辦的五屆“國際陽明文化節”,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王陽明,以及研究、傳播陽明文化搭建了重要的高端平臺。
作為陽明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地,修文縣外引智力、內貼地氣,打造出了陽明文化節、“重德修文”大講堂、“陽明文化九進工程”、王陽明名言名篇賞析等弘揚和傳承陽明文化的精品名片,不斷將文化精髓滲透到全社會,提升城市精神氣質,引領和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茅臺古鎮越來越美了,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今年“五一”小長假,已是第三次到仁懷茅臺旅游的四川宜賓游客高先生說,以前只知道茅臺美酒,如今來這里可以感受紅色文化、白酒文化和鹽運文化,真是一個好地方。
2016年,以茅臺古鎮為核心的仁懷茅臺旅游綜合體旅游景區建設,通過深入挖掘酒文化、長征文化、鹽運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大力發展工旅、農旅、文旅、商旅、城旅,實現了產城景融合發展,成為國內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隨著快進慢游交通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游客被文化光芒伴酒香的茅臺古鎮所吸引。”仁懷市旅游局副局長魏華表示,《天釀》劇場、中國酒文化城、酒文化創意園、茅臺燈光水舞秀等文化旅游特色旅游景點,都讓游客流連忘返,叫好不斷。
站在紅星橋上,橋下河水滔滔,茅臺渡口紀念碑及陳列館巍然屹立,看著古鎮人流如織、車水馬龍,來自湖南的游客唐意坦言:“感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紅色文化作為主打的旅游特色之一,受到感動和感召的又何止唐意一人。
不只是在茅臺古鎮,放眼整個仁懷市,以國酒為根、以文化為魂的產、城、景融合發展成為最大特色,國酒文化、長征文化、鹽運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輝映,讓酒都仁懷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以文化為元素,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意為手段,以技術為支撐,以鐘山區、修文縣、仁懷市為代表的城市,正在激活城市發展的無形資源,使城市文化符號感性化,讓人們直觀感受城市無形文化的魅力,引起文化共鳴和價值認同,進而實現市場價值。

以文化為元素,激活城市發展的無形資源,使城市文化符號感性化,讓人們直觀感受城市無形文化的魅力。圖為六盤水市鐘山區市民在三線文化創意小鎮游憩。(鐘山區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