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輸出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與要求,它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同與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文化在輸出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阻礙與困難。本文將對中國文化輸出的發展、方式及成效進行分析,并對文化輸出過程中的符號化困境進行研究,著重探討符號化困境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國文化 文化符號 符號化 困境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源泉,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國際上常說“一流國家輸出文化,二流國家輸出人才,三流國家輸出產品”。近些年來,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制造的產品出現在全球各個國家,“Made in China”也成為中國產品輸出的一張重要名片。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威脅論”等一些負面的言論在國際上出現,加上國外一些媒體的失實報道,使國外民眾無法真正了解中國。很多國家的民眾每天都會接觸中國制造的產品,卻并不了解中國。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關鍵還是要和平合理地文化輸出。
一、文化輸出的現狀
文化輸出最早是在1921年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提出的。文化輸出,是指一個國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主動而有意識地將其傳統的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但中國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文化輸出的,這不僅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體現,更是中國文化本身特點的要求。無論是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還是現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國都是本著一種和平共贏、共同發展的態度,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東方文化。
(一)文化輸出的發展
經濟有強弱之分,文化也可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一般說來,強勢文化在輸出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相對較小,而弱勢文化一般難以滲透到強勢文化。在古代,中國以強勢文化的優勢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等,日語至今還保留了一些漢字。在歷史上,中國主動的文化輸出活動是鄭和下西洋和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是以貿易為主,但他們帶去的中國瓷器、絲綢、茶葉等卻都是典型的中華文化結晶。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法進行文化的自我更新,加之西方文化的強行滲入,中國文化的發展經歷重大的挫折,以至于我們對自身文化也持有懷疑態度。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等讓中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大的沖擊,更不用說進行文化輸出,“拿來主義”成為主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開始重視文化輸出的逆差,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另一方面也著力輸出自身的優秀文化,加入WTO,舉辦奧運會,推廣孔子學院,建設“一帶一路”,等等,都在讓世界發現中國,發現東方文化,重新找回中國的文化話語權。
(二)文化輸出的方式
文化輸出包括了物質層面的文化輸出和精神層面的文化輸出,物質層面的文化輸出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按照文化輸出的對象及影響范圍,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點對點輸出。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既有政府層面的,也有民間團體、組織或個人層面的。這樣的方式都有時間的限制,如在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有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周、中國文化日等活動。這樣的文化推廣力度和范圍其實并不太大,而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影響力有限。此外,中外大學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訪,以文學為載體,通過翻譯推介中國文化等也是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二是由點及面輸出。此種輸出方式比較成功的是孔子學院在全球的推廣。從全球范圍看,在各大洲都設有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從國家個體來看,孔子學院的發展是由上而下逐步進行的,并不是一蹴而就、遍地開花式的。目前全球140多個國家設有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秉承推廣漢語與傳播中華文化的宗旨,在全球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讓更多國家有了了解中國的渠道。這種方式具有可持續性,并得到雙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外學生通過學習漢語,受到中國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有更新的中國印象。此外,中國政府還在一些國家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作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這些方式有著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成為其他國家或民族較為容易接受的方式。
(三)文化輸出的成效
中國在文化上從“拿來”到“走出去”轉變的時間并不太長,但是依托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也在努力扭轉文化輸出的逆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讓世界對中國形象有了新的解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是落后、保守、專制等。改革開放后,中國主動打開國門,讓世界走近中國,了解中國,并且不斷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與各國開展貿易合作、對外援助、舉辦大型賽事或會議、推廣孔子學院、建設“一帶一路”等,中國從臺幕走向臺前,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角色。這并不是中國制造能帶來的,更多的是中國的發展模式、發展理念、全球格局觀念等的吸引力,說到底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創造力。
二是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一直是我國發展的弱項,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文化產業總值所占GDP總量的比例很低,與中國經濟強國的地位也不符。目前,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良好,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增加,此時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保持中國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必須符合國際大眾的消費需求。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輸出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了國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學習與創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建筑、影視藝術等的融合成為提升產業價值和促進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三是加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改革開放讓很多西方文化涌入中國,如快餐、電影、節日等,這些事物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面對外來文化,從獵奇到接受,甚至到崇拜,讓很多中國人對自身的傳統文化缺乏自信,產生了文化自卑感。中國文化的輸出讓更多國人能夠走出國門,去了解世界。出現在異國他鄉的中國文化,中國流行的科技產品與應用軟件成為國外民眾生活的一部分,這些都讓國人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不斷增強。
二、符號化困境的具體表現及原因
文化符號,是指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文化符號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內涵豐富。文化在輸出的過程中,輸出國往往會推廣最具本國特色的文化,并且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符號形式展現給輸入國。因此,雖然中國文化輸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相比,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才邁出了一小步。國內文化消費需求市場并未得到完全開發,文化產業鏈不夠完整,加之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中國文化輸出過程中出現了符號化困境。
(一)文化輸出符號化困境的具體表現
一是文化符號缺乏內涵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許多璀璨珍寶,如中國古代文學,不僅有《詩經》這樣的傳世之作,也有孔子這樣的大儒,還有引以為傲的四大名著等;戲曲,如京劇、昆曲、黃梅戲等;音樂,如豐富的民歌及古箏、琵琶、編鐘等樂器;名勝古跡,如長城、故宮、園林;中醫,如中藥、針灸、拔罐、刮痧等;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這些由中國這片神奇土地孕育出來的文化在走進他國文化視野時,有些只留下了驚鴻一瞥,而并未真正走進民眾心中,甚至會被重新解讀。擁有深厚內涵與歷史的文化符號,在輸出過程中極易成為一個個空殼,讓國外民眾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與他國文化發生抵觸或被他國文化重構,這與文化在輸出中自我內涵闡釋的缺失密不可分。
二是輸出方式較為簡單機械。文化輸出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文化輸出不是滿足他國民眾的獵奇心理或蜻蜓點水式的文化符號推介,而是得到認同,因此文化輸出要選擇較為恰當的方式。韓劇、日本動漫、美國好萊塢大片、哈利·波特等等都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追捧,除了制作技術的因素,更是他們對文化的發展有著前瞻性眼光,對文化產業市場先機的把握。反觀中國的影視制作,原創性缺乏、跟風嚴重,如選秀類、真人秀等綜藝節目很多都是從國外引進,有些還發生了版權糾紛,可見好的文化創意具有極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孔子學院雖然發展迅速,但是所帶來的文化推廣效果卻并不明顯,僅僅通過每年幾次活動的集中展示,如京劇、太極、書法、茶文化、旗袍、剪紙、民族樂器等,而且有些文化在國內也并不為普通民眾所了解或喜愛,又怎能深入他國文化?此外,在國外的一些媒體或公共場所硬生生地植入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也過于機械,并且效果不明顯。真正的文化大國或文化強國并不會將文化以簡單機械的方式去獲取國外民眾的認同,相反,民眾所認同的都是與他們自身文化、生活習慣等契合的,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欣然接受我們所傳遞的文化名片。
三是輸出文化古今青黃不接。縱觀我們所輸出的文化,如長城、孔子、老子、兵馬俑、功夫、大熊貓、中華醫藥、龍、北京故宮、京劇、中國烹飪等文化符號,其中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文化遺產,缺乏現當代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加之國民對能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符號沒有形成共同的認識,致使能夠輸出的現當代文化捉襟見肘。中國年輕一代對古代文化遺產了解與喜愛的人并不多,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國外文化不斷涌入與沖擊,國內又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文化的發掘與創新緩慢,因此,中國輸出的傳統文化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種一直在消費傳統文化的輸出方式并不可取,而且從長遠來看,也不會得到更多的認同或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
(二)文化輸出符號化困境的原因
一是語言認知障礙。漢語雖然在全球范圍內有眾多學習者,但是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漢語學習者們也是有心無力,真正學到中國文化精髓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很多時候中國的文化符號在他國民眾心中如同一張白紙,他們可以去填充任何文化內涵。即使是為國外民眾所知的長城,也有可能會被認為是戰爭、抵制、保守等的象征,而不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及和平共存的文化精神。
二是專業人才缺乏。文化輸出的關鍵是文化產業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首先,文化的活力來源于專業人才的創新與闡釋,尤其是具有國際眼光與影響力的專業人才,如李小龍、成龍,可以說是中國功夫電影的代表性人物。其次,國內文化市場開發不夠,文化產業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分布不均,如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處境。最后,同時兼具輸入國語言能力和對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文化專業人才稀缺,使文化輸出表面化,缺少深度闡釋。這是文化輸出符號化困境的現實原因。
三是文化創新不夠。美日韓等國的文化之所以能走進中國民眾生活,被中國民眾認同,并不是因為他們對傳統的堅持,而是能在傳統中找到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不僅是在科技領域,更是在文化領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則是靈魂的靈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對文化的不斷創新與創造則是一個民族強大與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因此,文化創新不夠是中國文化輸出符號化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文化輸出符號化的解困
文化輸出的目的并不是讓世界對我國的文化符號有印象,而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與他國文化和諧共存,讓世界認識中國,發現東方文化的魅力。這既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更是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要突破文化符號化困境,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現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在積極讓本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也在加大文化輸出力度,自然會與其他國家相互競爭,不僅是爭奪本國文化的話語權,也要與輸入國的文化競爭,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而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包括各種語言的專業人才、各文化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及促進文化傳播的科技創新人才等。豐富的語言專業人才幫助我們敲開文化輸出的大門,充足的文化專業人才儲備使文化輸出有了更為暢通的渠道。
(二)深入研究他國文化。文化輸出不是強迫他國民眾接受,也不是同化他國文化,而是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前提下,與他國文化和諧共存,互相促進與發展。每種文化或文明都有非常深厚的政治、歷史、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不注重這些因素,文化輸出必然會阻隔重重。所以加大對他國文化的研究會更易被接受,同時,在對他國文化的研究中也會促進我國文化的自我更新與完善。
(三)多元推進文化輸出。文化涵蓋的領域極為廣泛,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可以互相促進,互為手段,齊頭并進。以現代科技手段為載體能很好地推廣傳統文化。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面,如教育合作、旅游合作、醫療合作等,加大孔子學院的文化輻射面,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打造文化精品和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等。
(四)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統文化在國內的影響力不斷減弱,在輸出的過程中也會缺少說服力。作為歷史的寶貴遺產,傳統文化取之不盡,但不能拿來就送出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現代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其中滲透的文化意識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能使文化輸出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也會以更新的理念得到他國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李懷亮.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唐淑宏.試析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效果——以孔子學院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
[3]王岳川.新世紀中國身份與文化輸出[J].廣東社會科學,2004(03).
[4]王麗雅.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3(05).
[5]時亞梅.中國文化輸出的必要性與對策探析[J].理論觀察,2014(04).
[6]王岳川.中西文論互動與文化輸出[J].中外文化與文論,2006(13).
[7]李昆明,王緬.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文化發展戰略[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楊文琴,男,碩士研究生,任教于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外文論與文學批評比較研究、文化傳播研究)(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