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機關幼兒園 陳均婉
幼兒天生喜歡敲敲打打,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可以輕易地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打擊樂活動以操作性強、音色變化多樣等深受幼兒的喜愛。打擊樂活動是需要所有幼兒都參與并產生分工的一種活動。當所有的孩子都一起完成一次的合奏,他們從中獲得的喜悅、集體榮譽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閩南童謠是用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特點深受幼兒的喜愛,加上很多閩南童謠演唱時朗朗上口、節奏鮮明,適合進行打擊樂教學。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更多的孩子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閩南話作為福建泉州一種的本土語言卻不被幼兒熟悉。在學習朗誦閩南童謠時發現閩南語作為泉州人的鄉音可以很輕易地激發起幼兒的學習的興趣和共鳴,并且閩南童謠以其特有的語言直白、旋律優美、貼近幼兒生活的特點,容易讓幼兒接受并喜愛。如果二者能結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由此我們選擇了閩南童謠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結合課題“閩南文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研究和探索”,以閩南童謠為載體而進行多形式的打擊樂教學。以下是我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嘗試和探索。
節奏是打擊樂活動的基礎。一些耳熟能詳的童謠,例如《一只鳥仔》《賣湯圓》《天黑黑》等都是內容詼諧有趣、充滿地方特色,無論是朗誦或者演唱都富有韻律感、節奏感,非常適合作為打擊樂活動的教材。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童謠進行創編,做為打擊樂活動教學。剛升入中班這時期的幼兒適合學習簡單的、重復的節奏型,可以選擇童謠《一只鳥仔》作為教學內容。《一只鳥仔》整首歌曲以規律的、重復四次的四分和八分音符作為歌曲的演奏節奏型:

幼兒很快就熟悉了節奏型,在分組演奏的時候他們能根據教師的指揮和提醒輪流進行演奏。中班后期,幼兒的音樂素養相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設計《天黑黑》節奏型時,可以選擇以四分、八分為主、少數十六分音符進行三至四種的節奏型變化。但是,在進行閩南童謠教學時,很多童謠需要教師根據內容進行節奏的創編。
在最初授課、幫助幼兒熟悉童謠時,如何讓幼兒輕松自然地感受童謠的整體形象?可以挖掘閩南童謠的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就是它的內容充滿生活的氣息,富有情節發展。幼兒在理解和記憶節奏型的時候可以借助閩南童謠的內容。
首先,作為教材的童謠很多內容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一只鳥仔》講述的是早晨起來,一只小鳥飛上枝頭不斷鳴叫,尋找同伴和鳥窩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讓幼兒很容易地理解,因此,故事可以作為教學媒介。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幼兒理解童謠內容,想象故事中的小鳥在做什么事情。在傾聽歌曲的時候,幼兒就已經有自己初步的想象,他們說:這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在樹林里唱歌跳舞、找媽媽。這時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講述和表現小鳥“啾啾叫”“扇動翅膀飛”的情形。接著再出示節奏型

引導幼兒感知比較,說說這個節奏型里,哪些像小鳥叫,哪些像小鳥飛。再用動作聲勢配上節奏型表現小鳥唱歌、跳舞的樣子,當幼兒熟悉后再遷移到使用樂器演奏。
第二,根據童謠故事的內容設計節奏型表現相應的場景。《天黑黑》講述的是老爺爺到地里挖芋頭,挖到了泥鰍,回家后,爺爺奶奶為了怎么烹飪而吵架的事。在幼兒學會演唱童謠后,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童謠的內容對童謠講述的事件進行一句話的提煉講述,并歸納出五件事:
1.老爺爺走路到地里。
2.老爺爺挖芋頭,挖到泥鰍。
3.老爺爺高興的笑聲。
4.爺爺奶奶吵架。
5.摔破鍋的嘆息聲。
接著教師出示節奏卡,引導幼兒根據教師演示的節奏型找出相應的事件。雖然教師演示第一個節奏時,幼兒還不能很迅速地找出相應的事件,但在接下來的幾個節奏型的學習時,幼兒已經能很快地一一對應。梓煬說:這個節奏已經把故事講出來了。由于孩子已經能很熟練地演唱童謠,即使是簡單的拍手的節奏演示,孩子卻在傾聽時將歌曲與節奏對應起來,就好像是在用拍節奏的方式為孩子講述故事,給了孩子一種新奇的體驗,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熟悉節奏的基礎上,我們提供了雙響筒、圓舞板、碰鈴、鈴鼓讓幼兒根據故事的情節選擇合適的樂器,這時的幼兒已經能按自己的想法選擇配器,他們說:可以用圓舞板來演奏老爺爺走路的樣子,因為老爺爺走路的聲音是很大的;用雙響筒來演奏老爺爺挖芋頭的動作,因為挖的動作很快。
第三,將事件發展的過程演變成韻律活動,巧妙地融入節奏型。閩南童謠《賣湯圓》的故事性相對不是很強,可是,制作湯圓的場景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有親身體驗過的事情。于是,我在初授時設計了“小二哥賣湯圓”的情景,以“小二哥”走路到店里、沾水制作湯圓、煮湯圓、叫賣以及成功賣出的律動作為線索貫穿歌曲,引導幼兒學習律動,再根據動作的節奏遷移到樂器演奏上。
在活動中,常常會出現預設的目標和教學環節在實際的操作中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做簡單的修正。
例如,《賣湯圓》中的第一課時,原本預設讓幼兒創編的煮湯圓的情形。但是,當教師提問:湯圓煮開煮熟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回答:白白的、圓圓的。原來,我班的孩子雖然做過湯圓,可是卻沒有見到煮開時湯圓不斷滾動的樣子。因為本次活動的律動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學唱歌曲,也是為了第二節課的打擊樂教學活動做鋪墊的,律動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的輔助手段。于是,原本預設的讓幼兒創編模仿湯圓滾動的環節,改成了幼兒說的湯圓下鍋了。
在《天黑黑》中預設本次活動有5種節奏型,多個節奏型的記憶可能對中班的孩子會是一個學習難點。在設計爺爺奶奶吵架的節奏時,用四分音符作為表現和演奏的節奏型,可是,太慢的節奏很難表現出吵架的場景,在幼兒演奏時調整為八分音符。雖然節奏加快了一倍,但是由于樂句工整由符合故事情景,幼兒一下子就理解并接受了,所以演奏的時候是很輕松的。預設的老爺爺挖芋頭的節奏是:

在配樂用動作表現時,第三小節的歌詞“掘到?一尾”的節奏和預設的節奏不符。幼兒在表現節奏時,常常會演奏成:

原本的節奏型對于中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是可以掌握的。于是,教師通過示范,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兩種節奏,找出正確的那一個。在第三小節演奏時加入語言和動作的提醒幫助幼兒使用正確的節奏型——在活動中教師發現,這才是本次打擊樂活動的難點。
閩南童謠走入課程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激發了他們對本土方言的興趣和熱愛,也為教師們開發本土課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材料和創意。當我們把閩南童謠作為一種音樂的載體帶入打擊樂活動甚至是其他的音樂課堂中時,就給我們的音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親切的力量。同時,在幼兒園開展閩南童謠的教學,能很好地在幼兒間傳播閩南文化,對傳承本土文化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也在兒童幼小的心靈灑下家鄉傳統特色文化的種子,期待有朝一日會長成一棵美麗的、屬于閩南人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