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乾坤,吳麗華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群體常見骨質疏松(OP)性骨折,約占髖部骨折的33.3%,女性多于男性[1]。早期常采用牽引配合活血化瘀等藥物保守方案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但患者骨折復位效果差[2]。且老年患者常合并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基礎疾病,保守治療后長期臥床,可能增加壓瘡、深靜脈血栓、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率。目前主張對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早期采用手術治療,現階段多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治療,其操作簡單,創傷小,術中出血少,適應證廣。但老年患者常合并OP,在糾正骨折的基礎上在治療骨折的同時,還需重視OP的干預,預防再骨折[3]。骨疏康膠囊系中醫常用補腎益氣、活血壯骨方,主治OP,同時可促進骨折愈合。本研究旨在探討骨疏康膠囊聯合PFNA內固定治療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
1.1 病例資料 以2013年4月~2016年1月醫院收治的84例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4];經髖部正側位X線片確診;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準則中腎虛血瘀證型[5],腰背酸痛,眩暈耳鳴,骨折,無力,舌質淡,苔白,脈細澀;骨折分型為Ⅰ~Ⅱ型;年齡>60歲;自愿接受PFNA內固定治療。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或精神疾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肺功能衰竭;無法耐受手術或麻醉;對用藥過敏者。按患者入院順序編號,采用奇偶數法分為A組與B組,各42例。 A 組中,男 14例,女 28例;年齡 62~81(70.6±4.9)歲;骨折分型:Ⅰ型20例,Ⅱ型22例;OP病程1~8(4.5±1.2)年。 B 組中,男 13 例,女 29 例;年齡63~80(70.8±4.5)歲;骨折分型:Ⅰ型 19 例,Ⅱ型 23例;OP 病程 2~9(4.8±1.3)年。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均取得患者及監護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PFNA髓內固定術。術后B組第2 d起,服用骨疏康顆粒(遼寧康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03255),10 g/次,早晚各 1次,飯后開水沖服。A組則服用阿法骨化醇軟膠囊(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6),1 μg/次,1 次/d,連續口服 10 d 后,隔日服用 1 次。兩組均連續服用12 w。
1.3 觀察指標 (1)在治療前后,采集患者靜脈血3 ml,測定血清骨鈣素(BGP)、骨堿性磷酸酶(BALP)及鈣離子(Ca2+)濃度。 (2)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骨折全身癥狀及體征改善進行評分,包括神疲乏力、腫脹、疼痛、腰膝酸痛、肢體萎軟等。每項按嚴重程度評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癥狀或體征總分等于各項癥狀或體征評分之和。(3)記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骨折愈合標準[6]:局部無按壓痛、叩擊痛,局部無異常活動,X線檢查見連續性骨痂透過骨折線,且骨折線模糊;無外固定條件下,下肢可徒步行走3 min,且≥30步,且連續觀察14 d,骨折處無變形。(4)在治療前和后,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評定患者髖關節功能[7],量表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步態、行走情況、行走距離、外展、前屈等維度,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改善越明顯。(5)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GP、BALP、Ca2+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BGP、BALP、Ca2+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 12 w后,兩組血清 BGP、BALP水平均升高,Ca2+水平均降低,但B組的改善幅度大于A組(P<0.05,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骨折癥狀體征評分及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骨折癥狀體征評分及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2 w,兩組癥狀體征評分降低,髖關節功能評分上升(P<0.05),但B組的改善幅度均大于 A組(P<0.05,表 2)。
2.3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治療12 w后,兩組骨折愈合率均達100.00%,但B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 A 組(P< 0.05,表 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GP、BALP、Ca 水平比較(n=4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骨折癥狀及體征評分及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n=42)

表3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比較(n=4 2)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比較 B組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略低于A組,但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表 4)。
統計發現,>60歲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約有80%合并OP,而70%歲以上患者則均伴不同程度的OP[8]。OP是以骨組織結構退行性變化及全身骨量減少為特點的全身代謝性骨病,是引起骨脆性增加的主要原因。OP患者的骨折風險高于正常健康人,而合并OP的老年患者其髖部遭受輕微外力撞擊即可能發生骨折,大部分均為不穩定型骨折。以往多采用股骨髁上及脛骨牽引等保守療法,雖保守療法對患者機體干擾小,對股骨粗隆部血運無顯著影響,可接受度高,但保守治療患者臥床時間長,并發癥發生率高。因此,多建議對機體狀況尚可的患者早期行內固定手術干預。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比較[n(%)]
PFNA內固定術具有手術切口小、對患者軟組織損傷小等優勢,其采用螺旋刀片,無需預先鉆孔,可減少骨量流失,避免塌陷及旋轉,且PFNA髓內釘更符合人體股骨解剖結構,可降低骨折劈裂風險。楊康華等[9]采用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率高達100.00%。本研究中,兩組均采用PFNA內固定治療,治療12 w后,兩組骨折愈合率也均達到100.00%,肯定了其在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但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治療不僅需考慮良好的骨折復位,同時需重視患者骨代謝指標的改善,以提升骨量,增加骨強度,降低再骨折風險。骨疏康顆粒主要成分為黃芪、丹參、淫羊藿、木耳、骨碎補、熟地黃等,是臨床常用補腎壯骨藥,方中淫羊藿祛風除濕,壯陽補腎;熟地黃則行氣補血,益精填髓,滋陰補腎;骨碎補則活血化瘀,續筋止痛,補腎強骨;黃芪則壯骨生肌,補氣升陽;丹參則活血通絡,逐淤止痛。諸藥配伍,可共奏活血化瘀,續筋強骨,滋補肝腎,填精益髓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血清BGP、BALP上升幅度及Ca2+降低幅度均明顯高于A組,提示B組骨代謝指標改善更顯著。同時B組骨折癥狀及髖關節功能改善情況也優于A組,且其骨折愈合時間短于A組,表明加用骨疏康顆粒可促進患者骨折愈合,改善其臨床癥狀和髖關節功能。此外,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近,肯定了骨疏康顆粒治療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髓內固定術聯合骨疏康顆粒治療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促進骨折愈合,改善患者全身癥狀及體征,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1] 阮文東,王沛,雪原,等.骨質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臨床風險因素[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7):789-793.
[2] 屈波,伍紅樺,鄧少林,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治療:應用DHS與PFNA的療效比較[J].軍事醫學,2014,38(1):67-69.
[3] 李金嶺.骨肽注射液對股骨粗隆間骨折骨代謝及骨密度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0):2424-2426,2430.
[4] 朱江濤,衛小春.股骨粗隆間骨折分型[J].實用骨科雜志,2007,13(7):410-413.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9.
[6] 羅靜華,潘曉華,曾萬程,等.定量CT評價骨折愈合的有效性[J].中華創傷雜志,2010,26(7):624-628.
[7] 王彤.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評價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4):2038-2041.
[8] 魯良,白濤.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近遠期療效觀察[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13(1):116-118.
[9] 楊康華,楊晶,楊廣忠,等.3種內固定物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穩定性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56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