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煜,李會瑩,孫 磊
人體冠狀動脈嚴重持續的心肌缺血致部分心肌壞死稱為心肌梗死(MI),以明顯的劇烈性、持久性胸骨后疼痛為主要癥狀,可以引起多器官受累,致使器官衰竭,危及生命[1]。心電圖檢查為臨床常用的診斷MI方式,但有一定的漏診及誤診率[2]。冠狀動脈造影為臨床診斷MI的“金標準”,但費用較高。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DSCTCA)屬無創檢查,以血管成像技術為原理,掃描速度極快,心率因素影響小,且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很高,但目前用于MI檢查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探討了DSCTCA對于新發MI的診斷價值。
1.1 病例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3]:新發胸痛癥狀;
無心肌梗死病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4]:心臟瓣膜疾病;心肌炎;出血;感染;電解質紊亂者。
1.2 病例資料 以醫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上述入選標準的新發MI患者為研究對象,共納入符合條件患者130例,其中男85例(65.38%),女 45 例(34.62%);病發至就診時間 0.3~6.3(3.2±0.4)h;年齡 34~72(58.3±2.9)歲。
1.3 檢查方法
1.3.1 常規心電圖 暴露胸壁,連接導聯,注意導聯順序,記錄患者常規心電圖。MI診斷依據:J波:出現駝峰狀波與圓頂狀波,基線水平向上抬高>0.2 mV,時間>20 ms;QRS波群碎裂:兩個連續導聯QRS波群有超過兩個R波或S波底部與R波頂。如果發現J波和QRS波群碎裂同時出現,則可診斷MI。
1.3.2 DSCTCA方法 采用西門子雙源CT進行檢查,設置準直,管電壓,旋轉速度等參數,掃描前患者禁食4~6 h,取仰臥位。取患者常規左冠狀動脈投照6個體位、右冠狀動脈投照2個體位。導管從一側股動脈插入主動脈竇部,以泛影葡胺為造影劑,造影顯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回旋支、右冠狀動脈。MI診斷標準:1支主要冠狀動脈內徑狹窄程度≥5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例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電圖MI檢出率低于DSCTCA,而誤診、漏診率高于DSCTCA,但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檢查費用明顯少于 DSCTCA(P< 0.05,表 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檢出率、檢查時間與費用比較[n(%)]
MI嚴重者多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是威脅人類生命的首要殺手。有研究表明,MI所致病死率為12.5%,為致死重要因素[5]。有文獻指出,MI患者猝死前,有超過70%的患者出現惡性心律失常[7]。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很多發達國家醫學界將它視作威脅人體健康的頭號殺手,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也導致我國需付出大量人力財力來對該病癥進行治療[8]。
目前臨床多采用心電圖檢查來診斷患者是否發生MI[9]。呂蓉等[10]的研究指出,QRS波群寬度增加、QRS波群碎裂可為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最明顯的表達,反映心肌瘢痕所致傳導折返并非穩定性現象。J波形成的原因在于心肌內膜與外膜存在復極電位差,是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關鍵標志。鄭光卓[11]研究指出,心電圖對MI的顯示性不高,臨床常見誤診、漏診現象。但是心電圖檢查時間相對較短,費用低廉,且可反復檢查。
臨床診斷MI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因其費用高且為有創檢查,因此,臨床適用較局限。而冠脈CT先后出現了16排CT、40排螺旋CT、64排CT,CT診斷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新一代的機器在患者配合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12]。目前,西門子雙源CT檢查過程中,患者屏氣時間僅需6~9 s,靜脈注射造影劑的量僅為50~90 ml,由于呼吸運動及心律不齊產生的偽差也相應地減少,即使存在心律不齊以及明顯的動脈鈣化,也能獲得高質量的圖像,因此,診斷效果理想。
雙源CT(DSCT)對于CT掃描時間分辨率提升較大,最高達83 ms,將心率對CT圖像影響降至最低,且圖像質量優異,可達到1次心跳內完成整個心臟的掃描,且患者射線量吸收率亦較低,屬微創診斷技術范圍。但其亦有不足之處,DSCT畢竟屬于大型儀器,且檢查費用較高,不適用于基層醫院。且檢查時間相對較長,對于急性病癥患者,可能延誤其最佳治療時間。本研究中可看出,心電圖和DSCT對MI的檢出率分別為82.31%和98.46%,心電圖的誤診、漏診率均高于DSCT,但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檢查費用明顯低于DSCT(P<0.05),與王培等[13]研究結果相近,表明心電圖和DSCT兩者在臨床應用中各有優勢。
對于疑似新發MI的患者,應優先采用常規心電圖檢查,診斷不明確時,可輔助DSCTCA檢查以明確診斷。
[1] 周跟東,胡永勝,周炳鳳,等.雙源 CT冠狀動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比研究[J].安徽醫藥,2013,17(7):1182-1184.
[2] 單衍剛,王振光.CT冠狀動脈成像在診斷致心肌缺血性冠狀動脈狹窄中的臨床價值[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5(7):729-731.
[3] 孫凱,韓瑞娟,馬利軍.大螺距雙源CT前瞻性心電門控掃描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10(1):562-563.
[4] 徐鋒,卜元園,鄒寶明.雙源CT與冠狀動脈造影評估冠狀動脈狹窄對照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12(12):714-715.
[5] 戴李華,虞菱崴,路薇薇,等.冠狀動脈雙源 CT與冠狀動脈造影成像對急診胸痛患者診斷冠心病的價值[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1):25-27.
[6] 陳曉琳,胡越成,李艷妮,等.基于雙源 CT與冠狀動脈造影對冠狀動脈狹窄診斷的對比研究[J].天津醫藥,2016,44(9):1150-1152.
[7] 李勐,晏子旭,范占明.320排容積CT冠狀靜脈對比劑濃度對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的影響[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0(7):393-394.
[8] 劉金磊,張孟姝,張祥林.多層螺旋CT診斷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左心室收縮功能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20(3):438-439
[9] 苗振偉,張璋,李東.寶石能譜CT冠狀動脈造影評估不同程度冠狀動脈狹窄的動態體模研究[J].天津醫藥,2016,12(7):901-902.
[10] 呂蓉,王迪,韓宇欣.雙源CT銳利卷積核重建診斷鈣化性冠狀動脈狹窄的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7,9(9):275-276.
[11] 鄭光卓.常規12導聯心電圖與24 h動態心電圖診斷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的對比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9):905-907.
[12] 張鳳梅,任國成,許長存,等.碎裂QRS波和缺血性J波與冠心病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6,56(12):51-53.
[13] 王培,劉繼鑫.雙源CT冠狀動脈造影在冠狀動脈狹窄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3(14):82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