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存
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余秋里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9月20日,他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從此,余秋里重著戎裝,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部隊。軍隊工作千頭萬緒,作為總政治部主任的他,上任不久就抓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于是就有了被稱為“一個偉大的創造”——軍民共建活動。
到38軍看一看
出任總政治部主任之后,余秋里切實感到畢竟離開部隊20多年了,現在的部隊基層干部、士兵究竟在想什么干什么,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靠聽匯報看材料,也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于是,他提出要盡快下部隊去。“如果我不到下面去了解情況,不聽下面群眾的呼聲,不聽下面的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經驗,我們在機關只能講老話,只能講套話,甚至說空話,沒有新鮮空氣啊!要做好工作,就要擠時間下去,就要擠時間找人談話,就要擠時間到現場去看。”
下部隊,去哪里?余秋里征求了一些老同志的意見,決定到保定去,到38軍去看看。保定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打內戰”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都曾在這里插手,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38軍在這個地區“支左”,卷入了派性斗爭,和一部分群眾的矛盾十分尖銳。在余秋里看來,38軍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老部隊,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在一份電報中加了一句口號:“38軍萬歲!”從此,這個軍也被稱為“萬歲軍”。“文化大革命”中,他們和群眾的關系被嚴重破壞,現在情況如何,余秋里很想知道。
對于此次保定之行,余秋里曾經說過:“當時,貫徹黨的十二大精神,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出要在五年內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財政經濟情況根本好轉、社會風氣根本好轉、黨風根本好轉。我一直在想,在爭取社會風氣和黨風根本好轉的過程中,作為軍隊能夠做些什么?怎么做?怎樣才能改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軍民關系緊張的問題?怎樣才能重塑人民軍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1982年11月21日中午,余秋里一行到達38軍招待所,下午就開始聽匯報。他開門見山,對參加匯報會的人說:“這次來,主要是看看部隊,了解一下學習十二大文件的情況。你們談一談在學習中有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還可以談談部隊普遍存在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大家有什么就說什么,暢所欲言。”剛開始的匯報不能讓余秋里滿意,幾個匯報的領導拿稿子念,有的像作報告。余秋里聽了三個單位的匯報后,就說:“你們的匯報是講演式的。當然開始系統講一下情況是必要的,但主要的應該是討論、研究一些實際問題。十二大提出的‘三個根本好轉有兩個與我們軍隊很有關系,一個是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一個是黨風的根本好轉。在這些方面,軍隊需要做些什么,要具體化。明天的會,已談過的就不要重復了,主要是談談部隊政治思想工作,不規定題目,談什么都可以,你們認為應該講什么就講什么。大家要敢于提出問題,我這個人就是不怕問題多。”
高天正的匯報引起余秋里的興趣
在第二天的匯報中,余秋里以一個革命家的敏銳,對38軍某師政委高天正的匯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高天正是從1981年秋在華北某地參加軍事演習時說起的:
“802演習時,我們師在駐地和群眾的關系非常好,老百姓像當年對待八路軍那樣對待我們,而我們也為群眾修橋、平路、搞衛生,做了大量的群眾工作。當時我就想,我們和保定的群眾關系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好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文化大革命的后遺癥,這里軍民關系很緊張,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不久前,村里有人公開到部隊的菜園里摘黃瓜、茄子。戰士去干涉,他們卻說:‘別不高興,子弟兵嘛,不摘你們的摘誰的!還說:‘我們窮,你們富,就得吃你們的,喝你們的,等著瞧吧!還得來。
“秋天,有的農民到營區摟樹葉,拿回去當柴燒。有時就順手牽羊,把營區的東西拿走了。我們為了防范,把營房的圍墻從1.5米加高到2米。老鄉也有辦法,很快就想出了對策,他們在墻根挖了一個洞,還是照樣進來,不僅亂拿東西,還把一頭肥豬從墻洞趕走了。”
聽到這里,余秋里哈哈大笑,說:“你們‘高筑墻,他就給你一個‘深挖洞。看來,這個辦法不靈啊!”稍停一會兒,他又嚴肅地說:“我們部隊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中,有良好的社會風氣、密切的軍政軍民關系,才能為部隊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高天正繼續說:
“我們很快就覺察到,單純采取防和堵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多做群眾工作,進一步密切軍民關系,首先從駐軍周圍的村莊做起。
“密切軍民關系,從哪里入手呢?我們派人到村里去調查,發現農村很臟很亂,到處是垃圾,道路狹窄而且坑坑洼洼。還發現有人參加賭博、打架,還有的人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封建迷信也很盛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決定從治理臟亂入手。
“最先開展這一工作的,是我們師的某團。他們派出干部戰士到附近的崔中旺村,把村里一條坑坑洼洼的街道填平加寬,修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然后又打掃衛生,清除了多年積存的垃圾,使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工作很快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不少人陸續參加到活動中來,一下子拉近了軍民之間的距離。在這個基礎上,軍隊同志又和村里干部研究開展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部隊同志在村干部的配合下,走家串戶,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號召大家遵紀守法,做文明的村民。
“經過一個時期的工作,村里基本杜絕了賭博、打架、偷盜的現象,社會風氣、軍民關系有了很大的好轉。部隊被趕走的肥豬,幾次派人去要都不給,共建文明村以后,主動給送回來了。有的同志形象地說:十年動亂給軍民壘起了一道‘隔心墻,共建精神文明給軍民架起了‘連心橋。”
余秋里聽了,高興地說:“你們搞文明村,就是發揚正氣,把群眾發動起來了,什么賭博、打架、偷盜、封建迷信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就統統給搞掉了。群眾覺悟提高了,生產熱情上去了,人民內部團結了,社會風氣好轉了,軍民關系改善了。這件事的意義大得很哪!我們要把它推廣開來,帶動更多的地區。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北京軍區帶了一個好頭。”
余秋里說:“軍民共建文明村的情況,要及時向縣委、地委匯報。尊重地方黨委、政府是我們軍隊的優良傳統。另外,軍民共建必須在地方黨委領導下進行,沒有地方黨委的領導和支持,共建活動就不容易搞起來,一時搞起來也難以長期堅持下去。”
高天正說:“我們向保定地委、專署作了匯報。地委書記邢崇智和民政局、公安局、衛生局的同志都去過了文明村。”
余秋里問:“他們看過以后,有什么反映?”
高天正回答:“民政局長說,搞文明村,民事糾紛少了;公安局長說,共建文明村,是搞好社會治安的有效途徑;衛生局長說,搞文明村,大大改善了農村的衛生狀況;地委書記邢崇智說,經過十年動亂,農村染上了一種‘內傷綜合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是綜合治理這種病的好形式。”
余秋里問:“邢崇智說是什么征?”
高天正說:“內傷綜合征。”
余秋里重復了幾遍,抬起頭說:“說得對,說得好!這是對十年內亂遺留的消極后果很好的概括。”他興奮地站了起來,在會議桌前踱來踱去,激動地說:“十年內亂,軍民關系、社會風氣遭到嚴重破壞,患了‘內傷綜合征,軍民共建文明村,是解決軍民之間疙疙瘩瘩的好辦法,是扭轉社會風氣的好措施,共建精神文明抓對了!我到總政以后,有的同志建議,為了改善軍民關系,要采取部隊換防的辦法。光是部隊換防,不能解決問題,人民對軍隊的形象、觀感還是改變不了。為了改善軍民關系,也不能滿足于過去的‘院掃凈、水滿缸,這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才能改變軍隊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改變社會風氣,才能落實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總目標。”
這是余秋里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養成的一種政治敏感和抓住要害的作風。“內傷綜合征”這個新名詞被他抓住了。憑著直覺,他認為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很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創造,必須緊緊抓住,以此為抓手,為改變社會風氣和改善軍民關系做一件實實在在的、能夠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事情。
聽完高天正的匯報,余秋里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明天我要到那個文明村去看一看。”
實地察看
11月24日上午,余秋里在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和駐軍首長的陪同下,首先來到了新城縣崔中旺村。
這是平原上一個很大的村落,某部的營房就在村邊。余秋里一行一進村就被群眾圍住了。余秋里索性提出直接到文明戶家中去看一看。在村干部的帶領下,他們看了一家又一家。余秋里問村干部:“共建文明好不好?”村干部說:“有了生產責任制,生產發展了,人們不愁吃不愁穿,就愁社會風氣不好。現在好啦,搞起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村里的爛泥坑填平了,‘三只手(小偷)不見了,算命鬼不干了。‘文化大革命留下來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統統治理了。群眾都很高興。”余秋里看得很興奮,對隨行的人說:“還是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的威力大啊!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這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離開崔中旺村,余秋里一行趕到了淶水縣的東義和莊。這里地處淶水、新城、涿縣三縣交界處,過去社會秩序很亂。在東義和莊村頭的公路邊上,開設了一個賭場,經常有人聚眾賭博。淶水縣的公安人員來抓賭,他們就跑到新城;新城縣的公安來了,他們就躲入淶水……賭博給社會秩序和家庭關系帶來了很多問題。村干部向余秋里介紹:“村里有個青年,賭博成癮,父親勸他,他不聽;打他,他不怕。一天,他父親跪在他面前說:祖宗,你回來吧!他還不動心。老婆要和他離婚,他也不在乎。開展軍民共建精神文明以后,經過部隊同志和村干部苦口婆心的教育,他終于改掉了惡習。現在,村里參加賭博的人,絕大多數都洗手不干了。”
余秋里深入一個一個文明戶家中,和老鄉詳細交談,既看到了村民的生活狀況,也看到了軍民共建后的豐碩成果。不覺已是12點,余秋里才在陪同人員的一再催促下,離開了東義和莊。臨走前,他對高天正說:“這次來,很開眼界,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你的匯報我還沒有聽夠,下個月,請你到北京來講。”
1982年12月5日,是個星期天。38軍某師政委高天正、某團政治處主任薛曉明,66軍文化處處長徐銘錫應邀來到旃檀寺總政治部辦公大樓,向余秋里和總政機關部分領導進行匯報并座談。會議的氣氛十分活躍,座談的意味很濃。
高天正是第一個開始匯報的。當他說到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極大地改善了軍政軍民關系時,余秋里插話說:“我為什么特別重視你們的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最主要的是著眼于軍民關系。毫不含糊地講,你們38軍過去在歷史上,對黨、對人民、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歷史上有光輝的一頁。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你們在保定地區確實有點問題啊!老百姓是有意見的。對這一點也不能含糊,含糊,將來要吃虧的。當時叫‘支左不支派,什么是‘左,哪個是‘左派?這是當時路線上的問題,我們部隊的同志,我們的干部也有責任。當時以為那樣是對的,現在開了十二大,這些問題都清楚了。這是林彪、‘四人幫在內亂中造成的后果。……我們就是要通過軍民共建精神文明來消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隔閡。換人、部隊換防,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要經過我們艱苦的工作,改變部隊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部隊還是這支部隊,但老百姓的看法變了。”
余秋里問:“保定地區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