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興安縣是珍貴樹種閩楠的天然分布區,有閩楠老樹400多株。近年來,國家推廣珍貴樹種種植,本文從興安縣的實際出發,介紹了閩楠的采種、育苗、造林、撫育等技術,為當地林農掌握閩楠人工造林提供指導;并對2010年人工種植的閩楠進行生長調查,結果表明:閩楠早期在混交林中的生長效果優于純林,為閩楠培育提高產量尋求途徑,以利于林業經濟發展。
關鍵詞:閩楠;育苗;造林技術;效果分析;廣西興安
中圖分類號:S72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1035
閩楠 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 屬樟科楠屬常綠大喬木,在廣西又稱興安楠木,為我國特有植物,瀕危樹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珍貴樹種和重點野生植物。其木材芳香耐久,淡黃色,材質致密堅韌,紋理結構美觀,耐腐朽,為高級家具、建筑、造船等的優良用材[1]。經濟價值極高,市場前景廣闊。
1 閩楠在興安的分布
興安縣地處廣西東北部,位于N2517'~2555'、E11014'~11056',土地總面積2348km2。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兼有中山、低山、丘陵等地貌,屬于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7.8℃,年均降雨1814mm,無霜期平均293d,年均日照時數為1460h。土壤以紅壤和山地黃壤為主,土壤較深和肥沃。原生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境內氣候環境十分適宜閩楠生長,是閩楠的天然分布區。目前興安縣境內有2片天然群落的閩楠林,位于嚴關鎮和白石鄉,共有400多株高大挺拔的閩楠老樹,直徑在50~80cm,樹高20m。溶江、華江、漠川等鄉鎮有零星母樹分布。
2 育苗造林技術
2.1 種子采收與處理
興安楠木種子成熟期較晚,在11月份成熟,果實卵狀橢圓形,由青轉變為藍黑色,即可采收。采回后,搓去果皮、果肉,用清水漂洗干凈,置于通風處陰干。種子忌脫水,太陽曬干、常溫保存都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陰干后的種子宜及時用干凈濕潤河沙分層貯藏至來年3月份播種[2]。
2.2 播種育苗
閩楠幼苗耐蔭,忌強光,育苗地選擇日照時間較短、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宜。整地時,將餅肥、磷肥混合均勻翻入圃地中。精耕細作后開相作床,苗床相寬1~1.2m,床高20cm,步道寬約30cm。播種前1周,用福爾馬林或者多菌靈對苗床土壤噴灑,用塑料薄膜覆蓋進行消毒處理,播種前2d揭掉薄膜。待播種子用0.15%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min消毒,然后用45℃溫水浸種催芽。一般用條播,行距20cm,每667m2用種量12~15kg。用火燒土或黃心土覆蓋種子,厚度約2cm。再鋪經發酵消毒處理過的稻草,防止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同時可保持苗床濕潤,有利于種子發芽。幼苗生長期間,及時除草松土。5月中旬,用透光度40%~50%的遮蔭網搭蔭棚。待芽苗2葉1心時,逢陰雨天便可追施復合肥或尿素催苗多次。春、夏時節,在雨天過后,還應注意噴灑多菌靈等藥水防止莖腐病、立枯病發生。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鉀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越冬抗寒能力。
2.3 造林
閩楠屬中性偏陽性樹種,幼樹喜陰,成齡樹喜光。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中、低山地帶的半陽坡、山谷地。林地清理煉山后,按株行距2m×2m挖坑,坑規格為:30cm×30cm×30cm,回填表土。在2月中下旬及3月初,選擇健壯、根系飽滿的一年生Ⅱ級以上苗木,于陰雨天氣種植。種植方法:將苗木置于坑中扶正,使根系充分舒展后覆土,將苗木輕輕提幾下,讓泥土與根系充分接觸,防止窩根,然后分層覆土壓實。最后蓋一層松土,高出地面,起到保墑和防止積水。為保證成活率,定植時可剪去苗木部分葉片,以減少水分蒸發。為實現以短養長,培育楠木大徑材,可選擇與杉木或者刨花潤楠混交,混交比為1:1。
2.4 撫育管護
種植當年成活后于8月份松土除草1次,有條件的,可在陰雨天追施尿素提苗,促其盡快生長。9月下旬后施復合肥1次,促其盡早木質化,以利幼苗安全越冬。第2~3年各松土除草2次,第4~5年修山各1次,直至郁閉成林。在各次除草時,可適當保留楠木幼樹周圍的部分雜草,起到遮蔭作用,有利于幼樹生長。
3 造林效果初步分析
閩楠是近年廣西規模推廣種植的鄉土珍貴樹種之一,興安縣人工規模種植始于2010年。目前,全縣種植的閩楠人工林累計已達到733.33hm2。為了探索閩楠人工造林的生長效果,特選取種植已達8a的閩楠進行效果分析。
3.1 樣本情況
樣本地是2009年采伐杉木后的跡地,位于縣國有摩天嶺林場半沖分場內,海拔在380~530m之間,坡向以西北坡、東北坡為主,坡度在25~37°之間,土壤為黃紅壤,土層厚度100cm以上,深厚肥沃,氣候為山地溫暖濕潤性氣候。2010年春季造林,造林樹種選擇了閩楠、杉木、刨花潤楠,均為一年生實生苗,設置了閩楠純林、閩楠×杉木混交、閩楠×刨花潤楠混交3個模式,混交比為1:1的株間混交,株行距為2m×2m。造林當年的秋季松土除草施肥1次,第2、3年各松土鋤草2次,第4、5年各修山1次。
3.2 調查方法
為了能夠比較不同造林模式下的閩楠生長效果,2018年1月,在每種造林模式類型的林分內,海拔高程大致同高的情況下,按上、中、下分別選擇有代表性的長方形標準地(長20m×寬10m),共設置調查樣地9個。每個樣地調查林木株數、胸徑、樹高、冠幅,計算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和平均冠幅。匯總結果如下。
3.3 效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對比來看,以純林數據作為基準,在相近的立地條件和相同的經營措施下,與刨花潤楠混交的閩楠生長效果最好,其平均胸徑、樹高、冠幅生長分別比純林快31.8%、28.2%和28.6%;與杉木混交的閩楠生長速度也優于純林,其平均胸徑、樹高、冠幅生長分別快12.3%、11.4%和11.1%。這從實踐證明了閩楠幼樹具有喜陰的特性,混交林能給閩楠幼樹提供一定的蔭庇環境,特別是生長較為迅速的刨花潤楠能提供更好的蔭庇環境,對閩楠的早期生長發育起到促進作用。而長勢好的閩楠其冠幅較大,枝葉較多,能提高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光合產物,反過來促進林木生長,形成良性循環。
事實說明,閩楠在混交林中的生長要好于純林,蔭庇環境好的要優于一般的。
4 結論
閩楠這一珍貴樹種適合在興安縣境內規模推廣種植。培育閩楠人工用材林,適宜采用混交的方式種植,伴生樹種應選擇較為速生的樹種,以便為閩楠幼樹的生長提供蔭庇環境[3]。在閩楠長到中齡至成齡期喜光時,此時伴生樹種已近成熟,即可逐漸伐除,既可增加前期收入,提高林地產出效率,又可促進閩楠生長,達到增產的目的。因此,只要相關人員掌握了閩楠的營造林技術,選擇適宜的造林地,采取與速生樹種混交,搞好撫育,就可取得較好的造林效果,成為當地發展林業經濟、林農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袁鐵象,黃應欽,梁瑞龍.廣西主要鄉土樹種[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0-61.
[2]姚安平.慶元縣野生閩楠資源現狀及育苗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32,234.
[3]鄭孔明.珍貴用材樹種楠木在延平區的造林效果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2):114-115,127.
作者簡介:劉長遠(1972-),男,廣西興安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