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畝
多學一倍的時間
1889年10月26日,湖北黃岡回龍山下,一戶茅屋里傳來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這是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起名仲揆。雖然家里很窮,李卓侯還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安排6歲的小仲揆去私塾學習。
那時農村照明用煤油燈,不僅火焰發紅,還帶著一股難聞的煤煙味。李卓侯怕把兒子熏壞,關照妻子寧可家里少吃點油,也要給孩子點沒有怪味、燈光明亮的清油燈。小仲揆和哥哥在書桌前坐下,發現油盞里媽媽放了兩根燈芯,懂事地輕輕拔去一根。
媽媽看到兒子的舉動,慈愛地說:“孩子,就點兩根燈芯吧,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
“媽媽,點一根燈芯,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你說呢,哥哥?”他向對面的哥哥眨眨眼睛。
“挺好,挺好。”哥哥會意地說。
一根燈芯,母子三人,兄弟讀書,媽媽紡線,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耗完。
轉眼間小仲揆14歲了,省城傳來興建新式學堂的消息,他向父親提出去省城學習。父母很支持兒子的決定,為他籌借路費、趕制棉袍,他第一次離開家鄉,趕往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報考。
現場人山人海,仲揆好不容易領到了一張報名單?;蛟S是緊張的緣故,他在姓名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年齡“十四”。這可怎么辦?他捏著手里的毛筆,撓著頭皮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仲揆無意間抬頭,看見學堂大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光被四表”四個金燦燦的大字引發了他的靈感。將錯就錯,他蘸了一下墨汁,在“十”字上面添了幾筆,變成了自己的姓氏“李”字,又在“四”字后面添了“光”字,這樣他就有了“李四光”這個名字。
有人贊道:“好名字,四光者,四面光明也,孩子,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一定會金榜題名的。”他沒想到自己陰差陽錯起的名字,竟然引來別人的贊嘆。
李四光的考試成績非常優秀,如愿以償地成為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的學生。
1904年,李四光因為成績優異,被破格保送日本官費留學。在語言不通、舉目無親的國度里,李四光把孤獨和思鄉之情埋入心底,到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和初等數理化。期間,他加入同盟會。三年后,李四光又考入了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這所日本名校,當時每年僅招收10名中國留學生,而報考人數卻有千人以上。
得知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的消息,大家紛紛向他道賀。有人羨慕李四光家祖墳風水好,有人說他名字起得好,李四光聽后笑而不語,眼前閃現著母親陪伴的身影和那盞只有一根燈芯的油燈。“我比你們多學一倍的時間?!崩钏墓庑睦镎f。
請不要叫我Mr.李
日本留學生涯結束后,從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的李四光,被派到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武昌起義爆發時,正在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全國統一考試的李四光異常興奮,立刻收拾行裝返回武昌,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改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
袁世凱上臺后,對革命黨人瘋狂打壓,李四光發展實業、建設新湖北的宏偉夢想破滅了,他陷入了極度的郁悶和彷徨,再度產生了出國求學走科學救國之路的想法。
1913年7月,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赴英國繼續深造。他選擇了以采礦專業聞名的伯明翰大學。五年后,他向伯明翰大學地質系提交了一篇長達387頁的英文論文——《中國之地質》,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了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他收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在北京大學,李四光主要講授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兩門課程。他備課認真,授課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功,他要求學生既能肉眼識別巖石,又能顯微鏡下鑒定以及進行全面的化學分析。他考試的方法更是別出心裁,除進行筆試外,還發給學生幾塊巖石標本,要求他們寫出標本的名稱、礦物成分、生成條件、與礦產的關系等。為了開闊學生眼界,他把課堂搬到野外,邊考察邊研究,把帶回的大量標本歸類整理,供教學研究使用。
留學生活,李四光切身體會到因國力衰弱而受盡歧視的屈辱,他帶回先進知識的同時,也帶回一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一天,李四光帶著學生從野外考察回來,宜昌街頭的一幕讓他義憤填膺。一個美國人坐完人力車,不但趾高氣揚地不給車錢,還揮舞手杖打那位車夫。李四光氣憤極了,他一個箭步沖上去抓住美國人的手杖,義正辭嚴地讓對方道歉并付錢。美國人先是一愣,發現李四光穿的西服破爛,竟蠻橫地冷笑一聲想一走了之。李四光和學生們操起地質錘把對方攔下。美國人被李四光的一臉正氣鎮住了,乖乖地付完車錢,灰溜溜地走了。
李四光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們高,藝術比我們精。人家的地方已經開辟到十分田地,我們的一塊沃土,還在那里荒著。請他們來做好了,再拱手奉還給我們,世界上恐怕沒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線的生機,還是在我們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舉起鋤頭向前挖去?!?/p>
由于這個原因,李四光的課堂除了科學上的專有名詞以外,他始終堅持用中文講課。有一次,有個學生調皮地稱他Mr.李,他納悶地問那個學生叫誰,學生說:“叫你?!崩钏墓庹f:“你可以稱我老李、小李,或阿貓、阿狗什么的,但請不要叫我Mr.李。”
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
李四光家門口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小時候大家一起玩捉迷藏,他喜歡把自己藏在大石頭的后面。小伙伴來找他的時候,他就悄悄地圍著大石頭躲閃,讓大石頭把自己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小伙伴們轉來轉去都找不到他,就各自回家去了,留下李四光一個人托著腮幫思考:這塊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裝在李四光的心里懸而未決,直到他到英國學習地質學后,才明白冰川可以把巨石推動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
19世紀以來,德、美、法等國的地質學家陸續來到中國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冰川現象,便認為是由于中國所處緯度低,在全球第四次降溫的時候,沒有經歷冰河期,故而沒有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不僅關系到亞歐大陸是不是早期人類起源地這個嚴肅的問題,更關系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否是本土文化的問題。不能因為別人一句毫無根據的空話,就把中華文化否定一空。
李四光決定用事實說話,他要踏遍祖國萬水千山,找到第四紀冰川的遺跡。1921年,李四光來到太行山東麓的沙河縣考察地質,跋山涉水,終于采集到帶有冰川痕跡的巖石,搜集到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第一手資料。
李四光想起了兒時困擾自己的那個問題,他專程趕回家鄉考察。經過仔細研究,李四光斷定它是片麻巖,而自己家鄉一帶幾乎找不到片麻巖。幾經探索,李四光發現它來自遙遠的秦嶺,是什么力量讓它從那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那就是冰川。隨著考察的深入,李四光找到了更多的依據,家鄉一帶廣泛分布著礫石和黏土堆積物,正是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結果。
巨石來源之謎的解開讓李四光信心倍增,為了獲得更多的數據,他立刻投入到更深入的研究中。結合自己在大同盆地的考察結果和太行山東麓發現的冰川條痕石,他愈發堅信自己的判斷。李四光將自己的發現整理成學術論文,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
為了讓質疑的人接受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事實,李四光前后努力了十年。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劃為三次冰期。1936年,李四光再次來到黃山考察,用《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不但給“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謬論以有力地回擊,還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就連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也忍不住到黃山一探究竟。實地考察過后,費斯曼對李四光的考察結果連連贊嘆:“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p>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