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
近日,中興因為違反條約被美國制裁,也拖累了國內的相關產品研究進度。不少國人面對中美如天地般遙遠的技術差距,果斷成了“跪族”,認為中國不可能獲勝。但是,在這里筆者要說一句,別絕望得太早了,上個世紀的日本作為美國的“兒子”,頂著制裁,照樣取得了研發戰爭的勝利。
二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它真正地將“制空權”的重要性告訴了全世界的人民。在整個二次大戰中,日本是被空軍光顧最狠的國家,沒有之一。除了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外,美國對東京等要地也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日本的各種工業設施是其破壞的重點對象。
日本品嘗到了侵略的苦果,二戰之后的日本工業設施幾乎全被摧毀,大批人員因此失業,日本迎來了最痛苦的時代。為了防止日本法西斯死灰復燃,美國決定徹底解散日本軍隊,直到今天日本也只有“自衛隊”而沒有“軍隊”,從軍不再是國民對國家的義務,而是公務員的身份吸引人。從司法角度出發,對日制裁不可謂不重,連德國都沒這么待遇。
然而看似嚴厲的懲罰,反而幫助日本省下了大量的軍費,并讓其專注于經濟領域的發展。日本因此創造了“戰后奇跡”,至今讓無數經濟學家贊嘆。不過,當日本的產業逐漸升級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瓜分原本屬于美國的蛋糕,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美國自然不可能拱手相讓,一場圍繞著芯片的戰爭就這樣打響了。
日本最大半導體制造商 Toshiba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下,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貿易的摩擦也因此不斷。從貿易摩擦的內容來看,美日貿易從鋼鐵、農產品、牛肉等貨物貿易的摩擦轉向膠卷、航空領域、保險等服務貿易領域的摩擦;從貿易摩擦的手段上來看,從摩擦對象來看,從服裝、牛肉等個別產品到紡織品、半導體等單一行業再到多個行業全面;從摩擦范圍來看,從單純貿易領域發展到與貿易相關的金融、匯率、資本市場等其他領域,再擴展到整個經濟政治體制。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美國政府在新貿易理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指導下,對日本實行了一系列貿易政策,試圖擺脫美國內憂外患的緊張局面。
美國人決定先拿日本的半導體行業開刀。半導體產業被喻為“產業新糧食”,是下游高科技產業的“基礎原件”和“建筑材料”。半導體產業作為典型的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一國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也是國家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美國政府用了兩條“罪行”懲罰了日企:一是他們低價傾銷,以不公平的手段搶占了美國市場;二是日本實行了貿易保護政策,限制了美國半導體在日的市場份額。
由于日本在政治地位上“兒子”的身份,導致其不得不咽下美國的制裁。它不僅限制了日本半導體的產量,提高了產品在美價格,甚至為了提高美國半導體在日份額,強迫日本公司購買美國產品。
在社會分工明確的工業時代,半導體這種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行業一旦燃起戰火,大量相關行業就不可能不被綁架。在提交制裁申請不久,美國小型內存制造商Micron技術公司,在美國反傾銷法的基礎上投訴日本生產商如富士、日立、沖電氣、東芝、松下在美國市場傾銷。一個月后,又有三家美國企業產商仍然有比較優勢的存儲設備——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設備(EPROM)。后來,德州儀器公司控訴8家日本半導體制造商侵犯了德州儀器公司在半導體存儲方面的多個專利。
SIA(美國半導體聯盟)和個別芯片制造商的影響力日益上升,為了取得美國政府的支持,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進行了大量的公關和游說活動。比如,以寫信或與美國政府官員頻繁會晤的方式來增加對政府的壓力;雇用了公關公司,擴大媒體報道來吸引更多公眾的注意;游說國會山,組織了個國會議員支持小組,來贏得更多關鍵政府官員的支持。
在他們的大力推動下,美國國內對美日半導體貿易糾紛達成了共識,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開始與日本進行有關日本傾銷和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美國談判者積極地與日本進行討價還價,迫使日本進行更多妥協。1986年7月30日,兩國政府達成了第三個半導體協議,最后在9月正式簽署協議。1986年半導體貿易協定在美國貿易政策的許多方面都是史無前例的。對于美國來說這是第一次對沒有遵守貿易協定的日本進行貿易制裁,也是第一個政府介入的高科技、戰略性產業。該協議顯示美國越來越關注自身的領先地位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所受到的侵蝕,他們更愿意放棄自由貿易原則而支持具有侵略性的單邊和管理貿易政策。
東芝半導體工廠
由于協議包含了內存芯片和諸如微處理器和微控制器等更為復雜的芯片的處理,所以,日本方面想要讓其芯片行業存活必須要采取雷霆手段。
日本人痛定思痛決定大力發展技術優勢,以保住在半導體上的優勢。日本通產省組織富士通、日立、三菱、NEC、東芝大企業,聯合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共同開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在內存芯片技術方面進行聯合攻關。在短短四年的時間里,投資經費高達700億日元,其中政府出資300億日元。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再加上日本本身所具有的成本競爭優勢、上乘的質量、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更低次品率的質量控制使日本企業在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使半導體產業由消費品為導向和元件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狀況轉變為一個具有生產最優良的元件、計算機和遠程通信產品能力的部門。
這一項目的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令日本在微電子領域上的技術水平很快趕上美國。項目實施的四年內共取得了1000多項專利,大幅度提升了成員企業的制作技術水平,日本公司借此搶占了芯片市場的先機。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會出現在日本企業面前。80年代,隨著全球大型計算機市場的快速發展,DRAM芯片需求劇增。VLSI項目實施之后日本在DRAM芯片技術上已經取得了技術領先,日本企業此時憑借先進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取得了成本和可靠性的優勢,從而迅速占領美國市場,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取代美國成為DRAM芯片主要供應國。
盡管日本政府支持購買美國半導體,結果很多公司購買后都將其束之高閣。即使是在半強制的情況下,美國半導體在日份額也未達到20%至30%的目標,而只是勉強到了12%——13%。理由無他,美國的產品過時、性能沒有競爭力,也很少去主動適應日本市場。
到1989年,日本芯片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53%,美國僅有37%,這場爭奪戰以美國的完敗而告終。憤怒的美國借口日本沒有執行協議中的所有條款,而對價值三億的日本電器設備,包括電視機、筆記本電腦、磁盤驅動裝置、音響設備、電動馬達和其他消費品征收100%報復性關稅。但是,這依舊不能動搖日本霸主的地位,這一年距離廣場協議過去了五年,距離針對性的301過去了三年,日本芯片依舊順風順水。
當一個國家真正有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和足夠的資金之時,所謂的制裁、所謂的懲罰性關稅,都只能起到警告或者惡心對方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將其擊敗。連日本這樣的“附庸國”都無懼“宗主”的制裁,一向以獨立自主為自信的中國為何要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