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潮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4)
在網球比賽中,大部分擊球都是在底線位置完成的,因此底線擊球訓練是網球訓練中的重要內容。由于底線位置移動范圍相對較大,擊球范圍廣,因此底線擊球更加強調與步法相結合,通過合理的步法,調整身體位置,為擊球創造有利條件。步法訓練是網球基礎技術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針對步法所進行的訓練內容較多。對于網球初學者而言,在步法訓練過程中,應注意與擊球技術相結合,促進擊球技術的形成,提高擊球的質量。本研究通過對寧波北侖體育局網球培訓中心學生進行步法教學實驗,分析步法訓練對學生底線擊球技術形成及質量提高方面的影響,了解步法與擊球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網球步法訓練科學有效的開展,進一步提高網球步法能力和擊球質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研究對象為網球步法訓練對底線擊球質量的影響。調查對象為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啟點網球俱樂部12名網球學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及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廣泛查閱有關步法訓練及底線擊球方面的文獻質量,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準備。
1.2.2 訪談法 筆者結合本研究實驗內容,對北京體育大學長期從事網球運動訓練的教師進行訪談,了解網球底線步法教學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了解底線步法教學對促進網球底線擊球質量之間的關系 。
1.2.3 實驗法 將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啟點網球俱樂部12名網球學員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教學,從而了解步法教學對網球學生底線擊球質量的影響。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2003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常規的分析處理 。
2.1.1 實驗對象選取及分組 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啟點網球俱樂部中選取12名進行網球學習的男學生,其年齡在14~16歲之間。將12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經測量,2組學生在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全部學生均只進行過網球基礎擊球技術訓練,且練習時間不超過半年,在網球專項技能上也均無明顯差異。具體實驗對象見表1。
表1 實驗對象基本情況及身體素質對比表(平均值)
2.1.2 實驗過程 本實驗共計進行8周,每周進行3次教學,每次教學時間為90min。教學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由同一名教練員進行教學。2組學生的區別在于實驗組學生先進行專門的無球底線步法移動練習(表2),而后進行底線多球擊球訓練。對照組學生則直接進行底線多球擊球訓練,在練習中形成和糾正步法。8周教學實驗結束后,測量2組學生底線原地擊球、底線移動擊球的成功率,以及對擊球落點的控制能力方面的數據,并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了解底線步法訓練對網球學生底線擊球質量的影響。
2.1.3 實驗控制 為確保教學實驗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實驗前告知所有學生在實驗期間,除網球教學外,不要進行大運動量的體力活動,從而降低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在實驗期間,為避免因不同教師授課方法不同出現的誤差,兩組運動員在學習技術動作過程中,均由同一名教練員進行教學授課及講解。兩組學生的技術和身體素質訓練均按照統一的進度進行。實驗時間為2016年7月—9月間,實驗地點為寧波市北侖區啟點網球俱樂部室外場地,具體教學時間安排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的15:00—17:00之間。為避免系統誤差,實驗記錄均由作者親自進行。
2.2.1 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底線擊球穩定性對比 通過8周的教學實驗,在底線原地擊球方面,實驗組學生正手擊球成功率為90.8%,反手擊球成功率為81.7%;對照組學生正手成功率為89.2%,反手擊球成功率為82.5%,2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于原地擊球不需要移動位置,學生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對球的控制上,因此實驗組和對照組擊球的成功率無明顯差異。在底線移動擊球方面,實驗組學生正手擊球成功率為87.5%,反手擊球成功率為82.5%;對照組學生正手成功率為80.8%,反手擊球成功率為76.7%,實驗組學生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底線步法訓練對提高學生底線移動正手、反手擊球成功率方面由明顯效果,從而保證了擊球的穩定性。
2.2.2 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底線擊球準確性對比 教學實驗8周后,在底線原地擊球方面,實驗組學生正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89.2%,反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78.3%;對照組學生正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為88.3%,反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76.7%,2組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底線移動擊球方面,實驗組學生正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84.2%,反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77.5%;對照組學生正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為77.5%,反手擊球入區的準確率為70.8%,實驗組學生擊球的準確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P<0.05)。由此可見,通過底線步法訓練,對發展學生底線正、反手擊球的準確性有明顯效果。
2.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底線擊球技術對比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測評得分進行對比,在底線滑步擊球和底線交叉步擊球方面,正手擊球兩組學生的技術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反手擊球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P<0.05)。在底線上步擊球方面,2組學生正、反手擊球的技術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底線后退步擊球方面,2組學生正、反手擊球的技術評分均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整體來看,底線步法訓練,對發展學生底線擊球技術能力有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在反手擊球方面,效果更為明顯。其原因在于正手擊球技術相對簡單,在步法與擊球技術的配合方面均比較容易掌握。通過2種教學方法均較為容易掌握。而反手擊球技術相對復雜,不僅需要快速的腳下移動,還需要在移動過程中將身體姿態調整至反手位置。通過底線步法練習,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合作擊球動作前步法移動的肌肉記憶,提高步法移動和調整能力,因此在技術相對復雜的反手擊球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
步法訓練是網球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步法是及時準確地使用與銜接各項技術動作的樞紐,也是執行各項戰術的有力保證。網球技術訓練相對來說是一個反復熟練的過程。通過底線步法的專門訓練,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步法的特點和運用時機,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底線移動步法后,能夠在擊球過程中能夠根據來球特點,在不同步法之間進行合理切換,并提高擊球前步法移動和身體姿態調整的結合能力,這樣就能夠準確找到擊球的準確位置,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且穩定的擊球條件,因此對提高底線擊球技術運用的規范性、擊球質量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表2 底線移動步法訓練安排
3.1.1 網球步法訓練對提高學生底線移動狀態下正手、反手擊球的穩定性、準確性以及技術能力有明顯的效果。
3.1.2 網球步法訓練有助于學生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步法的特點和運用時機,提高學生擊球前步法移動和身體姿態調整的結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底線擊球質量的提高。
3.2.1 教師應結合網球教學需要,在訓練過程中合理的安排步法練習,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擊球步法技術,從而合理地銜接各類攻防技術動作,促進擊球質量的提高,提高網球教學效率。
3.2.2 網球步法訓練應注意循序漸進,步法內容安排應與網球擊球技術特點結合,由淺入深,逐漸提高難度。在學生網球技術能力形成的初期,可盡量多地安排步法訓練,促進學生正確擊球技術的形成。在學生技術能力形成后,可適當減少專門的步法訓練內容,適當采取與擊球技術相結合的步法訓練,提高實戰中步法的運用能力。
[1]馬麗娜,吳黎.網球步法移動對反手擊球技術掌握的影響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2(2):231-233.
[2]彭國雄.網球步法移動對技術掌握的影響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4):187-189.
[3]璩曉沛.青少年網球擊球技術中步法訓練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2):254-256.
[4]康芳.網球球感與訓練方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1):11-12.
[5]劉勇,吳松偉.移動步法在網球技術戰術中作用的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