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714099)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工業化的升級和城鎮化的加速,農業現代化逐漸成為衡量國民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可見,農業現代化仍然是新時代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陜西省農業取得較快發展,特別是以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機械化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很快。但是,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三大區域因地理地貌的差異,農業現代化水平差異較大。研究陜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對加速陜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現代化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動態發展的過程,其發展目標是在合理利用資源、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持續高效率的發展。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表明,農業現代化一般可劃分為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發達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現狀表明,目前農業現代化進程一般可劃分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和第二層次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科技進步的不斷提高而逐漸遞進。
判斷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方法,一般是參照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分析。張冬平根據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目標以及選擇原則,選擇7項主要評價標準,對世界銀行成員國的143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了計算,并將中高收入國家的指標數值作為農業現代化評估指標的標準。評價指標與標準(如表1所示)。
2015年,陜西省的農業增加值為1 673.2億元,占陜西省生產總值的9.3%。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 284.48千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 073.52千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71.73%。鄉村人口1 74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8 689元。可見,農業仍然是陜西省經濟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動力。根據2015年《陜西省統計年鑒》,參照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和標準,計算出陜西省2015年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值,對陜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進行分析,對標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及標準

續表

表2 陜西省農業現代化與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標準對比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陜西省有效灌溉率為42.59%,高于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指標標準值,說明陜西省的農業水利化程度較高。陜西省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高達800公斤,高出標準值3倍多。這說明,陜西省農業化學化程度非常高,但同時,化肥施用量越高,對陜西省生態環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越不利。從農業土地生產率來看,陜西省單位耕地面積谷物產量為4 385.56公斤,較高于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指標標準值,這是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過多的化肥施用量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表2也可以看出,農村人均耕地面積接近標準值,說明陜西省農業規模經營狀況已基本達到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水平。而單位耕地占有拖拉機數量0.11臺,這意味著平均每畝耕地占有拖拉機數量還不足2臺,遠低于標準值,說明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程度遠低于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勞動力文盲率高于標準值,說明陜西省農業勞動力文盲人口較多,農業勞動者素質不高,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了陜西省農業現代化進程。
總體來看,陜西省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處于第一層次農業現代化階段。同時還面臨著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推廣不足、農業勞動力素質較低等問題。陜西省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既要克服當前發展不足的問題,又要解決發展不當的問題。要在現有的農業經濟體制下,改變農業組織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規模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
1.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生態環境惡化,機械化程度低。陜西省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發展依然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土地資源方面,2015年末,陜西省常用耕地面積為2 094.11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為42.59%,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速,人口不斷增長,土地逐漸減少,人口和土地資源矛盾突出。水資源方面,陜西省絕大多數人口和耕地分布在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達40%以上,導致農業生產條件惡化。陜西省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由2006年的540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800公斤,化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既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又影響生態環境。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直接影響農業生產能力,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
2.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應用能力薄弱,農業產業升級受阻。陜西省農業科技資源豐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陜西現代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平臺。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體制的改變使得基層大部分農業科技人員流失,農林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農技研究推廣工作的積極性不夠。現有的農業科研機構從事農技推廣范圍有限,缺乏系統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現有的資源要素分配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升級的需要,迫使農業產業升級嚴重受阻。
3.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具有較強科技能力的新型農民。截至2015年底,陜西省15歲及以上人口500 658人,其中15歲以上文盲人口24 389人,文盲人口占比為4.87%,而且文盲人口大多數集中在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越低,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意識越淡薄,能力越薄弱,農業發展水平就越低。因此可以說,勞動力素質是當前陜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瓶頸。
1.充分合理利用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陜西省耕地資源比較缺乏,水資源短缺、農田水利條件差、水資源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突出。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大力推進土地整改治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發展節約型生態農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大農業固定資產投入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2.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科技進步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支撐,加快陜西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至關重要。陜西省應充分發揮優越的教育資源,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單位的合作,通過開展項目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和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催生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完善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技術開發、創新和成果應用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配備和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3.以高校轉型為契機,提升農業人力資源素質。農業人力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促進陜西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末,陜西普通高等學校91所,加上其他各類高等院校共計300余所,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提升農業勞動力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撐。陜西省應抓住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這一政策機遇,依托區域涉農教育機構,通過對口支援、定點扶持等活動,開展并加大農用技術的培訓力度,多渠道推廣農業技術,全面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1]張冬平.現代農業的層次遞進性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3):272-275.
[2]周迪,程慧平.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時空格局及趨同演變[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5-35.
[3]金偉棟.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業現代化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6):679-684.
[4]焦曉云.新型城鎮化與其他“三化”的關系[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1):35-37.
[5]毛飛,孔祥智.中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態勢和未來取向[J].改革,201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