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強
(交通銀行天津市分行,天津300201)
1.P2P的來源。P2P是英文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縮寫,也就個人對個人,又被稱點對點網絡借貸,是一種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民間小額借貸平臺。P2P網絡借貸中的借款人和貸款人是直接通過互聯網在借貸平臺上進行匹配的,進而完成整個資金的借貸過程。P2P最早出現在英國,由詹姆斯·亞歷山大、理查德·杜瓦等人建立的Zopa借貸平臺為標志,之后在全球各個國家快速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如火如荼。作為互聯網金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勢頭尤為迅猛。與眾籌、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優勢相似,P2P網絡借貸利用互聯網技術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把風險分散到了眾多投資者。對貸款人來講,銀行利率低不能滿足一些風險偏好較高的客戶,而P2P的高收益高風險恰好滿足了一部人的需求;對借款人來講,P2P的借款人主要為小微企業,由于小微企業在傳統渠道融資難,而且手續煩瑣,這就導致了小微企業一方面融不到資,另一方面往往會錯過商機。正是由于P2P的高收益、風險分散、無抵押、手續簡便等特點,其受到人們的廣泛支持。
2.我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2006年之后中國開始陸續出現P2P網絡借貸平臺,最早的一批有宜信、拍拍貸、紅嶺創投、人人貸、在線貸和陸金所等。雖然我國2006年就出現了網絡借貸,但2012年之前網貸行業發展非常緩慢,直到2012年之后我國的網絡借貸平臺開始進入了增長期(見下頁表1和表2)。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2014—2015年P2P網絡借貸平臺進入了爆發增長期,成交額從2014年3月的21 451.15萬元增長到2015年12月的9 048 292.96萬元,累計平臺總數從2014年3月的1 486家增長到2015年12月的5 325家。
表1顯示,近四年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綜合利率不斷降低,從2014年3月的14.41%降到2017年12月的9.68%。究其原因,2016年之前是因為P2P網貸平臺在資產端激烈競爭的后果;之后是因為一系列監管法規的出臺,尤其是由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第17條明確規定,網絡借貸應當以小額為主。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根據本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及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防范信貸集中風險。在限額規定下,小額優質資產顯得尤為匱乏,平臺之間開始由資金端競爭轉向資產端競爭,從而導致綜合利率下降。由于線上小額優質資產的匱乏,平臺不得不在線下尋找優質的借款項目,因此獲客成本上升導致了利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由于行業進入壁壘低、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行業內平臺質量參差不齊。從表2中可以看到,累計問題平臺總數從2014年3月的100家上升到了2017年12月的3 577家;淘汰率從2014年3月的6.73%上升到2017年12月的
56.62%。隨著行業監管的不斷趨嚴,行業內問題平臺數量還將進一步上升。

表1 P2P網絡借貸行業2014—2017年成交數據

表2 P2P網絡借貸行業2014—2017年平臺數量明細
1.信息不對稱風險。由于目前我國對P2P網絡借貸準入門檻低以及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行業內平臺質量參差不齊,投資人、借款人和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容易引發兩種問題,即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兩種問題本質上是信息不對稱風險。逆向選擇,是指如果市場交易中的信息優勢方可以利用多于信息劣勢方的信息來使自己從中獲利而使對方受損時,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便很難做出交易決策,這將導致供需失衡、價格扭曲,進而將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由于資金的出借人并不了解借款人的信息,為避免違約風險所帶來的損失,于是投資者要求一個較高的回報率;而市場上那些資質好的借款人可以從銀行或者其他途徑以更低的利率借到資金,于是便會退出網絡借貸市場。因此,市場上剩余的資金需求者都是不能以更低利率借到資金的高風險借款人,這樣就導致了逆向選擇,從而增加了違約風險。逆向選擇是發生在交易之前,而道德風險是發生在交易之后。道德風險是指借款人在借到款之后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從事一些對己方有利而對貸款人不利的活動,這樣會增加違約風險。
2.資金池風險。資金池是在銀行、保險、基金領域應用較為廣泛的一個術語,在網絡借貸中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但原理上和銀行、保險的資金池是相同的,就是把資金匯集起來形成一個像蓄水池一樣的資金存儲空間。資金池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就像刀一樣,但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資金池的屬性就不一樣了。對銀行、保險、基金來講,資金池管理是有助于降低風險的,但對P2P網絡借貸平臺來講就是引發各種風險的根源,因為網絡借貸平臺的風控能力較差,而且業務不是像銀行那樣的抵押貸款。所以,國家監管當局嚴格禁止網貸平臺設立資金池,但實際上依然有一些平臺在做資金池。那么,如何辨別平臺是否在做資金池呢?資金池有一些特征,可以從這些特征來判別借貸平臺是否存在資金池。例如,先募資金再找標的、存在期限和風險的錯配、沒有第三方存管等。資金池的風險主要來源于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操控三種賬戶里的資金,分別是風險準備金、投資者的沉淀資金以及網絡借貸平臺的自有資金。由于平臺可以在不同賬戶之間挪動資金,“平臺自融”“陰陽合同”“卷款跑路”等風險經常發生,給客戶造成了巨大損失。
3.平臺運營風險。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網站的建立和推廣、信息的處理、客戶的數據資料以及資金的往來都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的,然而很多平臺尚不具備完善的防火墻、入侵檢測、數據加密以及災難恢復等網絡安全設施和管理制度。而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很多不法分子的關注,有些平臺只注重如何擴大規模并不注重平臺的安全建設,因此平臺極易受到黑客的攻擊,從而導致客戶信息被泄露,給客戶帶來損失。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一年就有超過100家網絡借貸平臺遭到黑客的攻擊。不同于國外,目前國內P2P的運營模式主要是線上加線下的模式,平臺的日常運營主要依靠六大團隊分別是理財團隊(負責資金端客戶)、放貸團隊(負責資產端客戶)、貸款審核風險控制團隊、信息技術團隊、線上品牌和網站推廣團隊以及行政人員,如此大的團隊本身就背離了P2P網絡借貸平臺輕資產的屬性,這將會大幅增加店鋪租賃費用、員工的工資費用、營銷費用,從而提升平臺的運營成本,增加平臺的經營風險。
1.監管日益趨嚴,平臺倒閉增多。2015年1月銀監會改革,將P2P網絡借貸納入普惠金融部,這意味著以后的監管思路更加清晰、監管力度將會加大,未來將會陸續出臺相關的法規。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以及監管當局的態度轉變,未來網絡借貸行業的準入將告別低門檻。雖然目前監管當局尚未對進入標準設定硬指標要求,但由于要求借貸平臺要將資金放入第三方銀行業存管機構存管,銀行可能出于自身信譽的考慮會對平臺提高要求,因為一旦平臺出事,出款人和借款人同樣會把責任歸咎于銀行。在監管不斷趨嚴的情況下未來平臺的運營成本會大幅上升,不合法、不合規的平臺將會跑路或被動關閉,實力弱的平臺會率先出局,行業內將會加速洗牌。
2.行業規模和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將P2P網絡借貸納入普惠金融部,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監管,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行業的合理性得到監管當局的認可,行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網貸天眼數據顯示,雖然近兩年平臺數量增速放緩,但成交額在穩步上升,成交額已從2015年12月單月成交9 048 292.96萬元增長到2017年12月單月成交14 553 749.45萬元。隨著限額管理和第三方銀行托管的政策出臺,P2P網絡借貸行業內將迎來加速洗牌,一些實力強、口碑好的優質網絡借貸平臺將會脫穎而出,一些問題平臺和實力差的平臺會逐漸退出市場,行業內平臺數量增長速度將會快速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
3.未來行業內平臺運作將更加規范化。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中,小微企業相比大企業更難融資。網絡借貸平臺就是想在想要獲取更高收益的資金出借人與在傳統渠道融資困難的小微企業之間建立聯系,為交易雙方提供便利,降低交易成本。但目前行業內平臺質量良莠不齊,經營亂象叢生,如平臺自融、期限拆分、發放理財產品、發放貸款等。為了規范網貸行業、治理平臺經營亂象,我國在2015—2016年相繼出臺了《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要求網貸平臺必須要有一家收到認可的第三方資金存管機構,禁止平臺承諾最低回報等。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促使P2P網貸平臺回歸信息中介、小額分散的普惠金融本質。同時,網貸機構的線下經營將得到遏制,未來網貸平臺的經營將更加規范化。
[1]喻意.P2P網絡借貸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解決方法[J].現代經濟信息,2017,(16):252-254.
[2]劉麗麗.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和監管問題探討[J].征信,2013,(11):29-32.
[3]蓋靜.多重監管下我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與風險防控[J].征信,2017,(8):11-17.
[4]官大飚.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存在的風險及其監管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12,(5):61-64.
[5]劉馥寧.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時代經貿,2017,(19):16-17.
[6]畢瀞文.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7,(6):93-94.
[7]薄楊.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141-142.
[8]孫從海,李慧.互聯網金融下網絡借貸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分析[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