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芹 林天植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早產兒的常見危重癥, 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引起的。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 該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1], 而在搶救中, 機械通氣是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由于機械通氣費用高, 且具有氧中毒、氣漏等并發癥風險[2],因而在基層醫院的推廣難度大。隨著無創正壓通氣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其逐漸成為呼吸窘迫綜合征搶救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以常用的兩種無創正壓通氣方式進行對照研究,探究最佳的正壓通氣治療方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83例作為研究對象, 胎齡28~34周,排除伴有先天性呼吸道畸形、肺出血、宮內感染肺炎、胎糞綜合征的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成NSIPPV組(42例)和NCPAP組(41組)。NSIPPV組男28例, 女14例;胎齡30~34周, 平均胎齡(33.20±0.45)周;出生時體質量1380~2600 g, 平均出生時體質量(2154±342)g。NCPAP組男26例, 女 15例;胎齡31~35周, 平均胎齡 (33.29±0.42)周;出生時體質量1400~2620 g, 平均出生時體質量(2050±385)g。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NSIPPV組:使用德國的Dr?ger Babylog 8000呼吸機進行NSIPPV治療, 初始設定參數為:吸氣峰壓1.37~1.76 kPa, 呼吸末正壓 0.49~0.78 kPa, 吸氣時間 0.3~0.5 s, 呼吸頻率10~40次/min, 吸入氧體積分數200-600 ml/L, 流量為6~8 L/min。NCPAP組:使用NCPAP治療儀進行NCPAP治療,初始設定參數為:吸入氧濃度分數(FiO2)為0.3~0.45, 氧流量為6~8 L/min, 呼氣末正壓為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兩組早產兒治療過程中根據血氣指標等適當調整參數。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2、12、24 h血氣指標(PaO2和PaCO2), 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上機治療48 h后失敗的給予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 , 兩組早產兒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12、24 h,NSIPPV組早產兒PaO2水平高于NCPAP組, PaCO2水平低于NCPAP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比較 NSIPPV組早產兒中有2例中轉有創機械通氣, 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為4.76%;NCPAP組早產兒中有8例中轉有創機械通氣, 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為19.51%。NSIPPV組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低于NCPAP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598, P<0.05)。

表1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x-±s, mm Hg)
NCPAP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無創正壓通氣方式, 其主要作用為在機體呼吸末維持肺泡的正壓, 保持肺泡的正常擴張, 避免肺泡的萎縮塌陷現象, 增加功能殘氣量以及肺泡面積, 從而達到改善肺順應性的效果, 減少肺內分流, 改善肺氧合指數[3-6]。與NCPAP相比, NSIPPV是無創正壓通氣中的同步模式, 在正壓產生的同時打開自主呼吸中的聲門, 氣體可有效進入下呼吸道到達肺部, 加強胸腹部呼吸運動的同步協調, NSIPPV在常規NCPAP的基礎上產生間歇式升高的咽部壓力, 促使喉部間歇性膨脹, 達到刺激呼吸運動的效果, 可產生比NCPAP更高的氣道壓, 達到增加潮氣量以及每分鐘的通氣量的目的, 提高機體的肺容量, 促進氣體交換, 改善通氣功能和彌散功能, 糾正低氧血癥, 降低二氧化碳潴留[7-10]。本研究結果顯示:NSIPPV組患兒治療2、12、24 h的血氣指標明顯優于NCPAP組, 且中轉有創機械通氣率低于NCPAP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NSIPPV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顯著, 有利于早期改善早產兒的呼吸狀況, 提高搶救效果, 值得推廣。
[1] 婁五斌, 張衛星.經鼻無創高頻振蕩通氣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的應用比較.廣東醫學, 2017,38(13):2037-2040.
[2] 吳開鋒, 陳佳, 向建文, 等.濕化高流量鼻導管給氧呼吸支持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中的應用.廣東醫學, 2016, 37(z1):88-90.
[3] 任雪云, 王瑜, 張偉偉, 等 .經鼻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山東醫藥, 2015, 55(4):69-71.
[4] 趙小朋, 宋燕燕, 張煉, 等 .雙水平持續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41(6):1270-1274.
[5] 廖積仁, 劉玉嬋, 譚菁, 等 .經鼻同步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4, 10(4):511-515.
[6] 張衛星, 員麗, 秦珂君.不同正壓通氣方式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0):4316-4319.
[7] 劉運啟, 何莉霞 , 雷月娥, 等.不同呼氣末正壓水平的鼻塞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13):122.
[8] 高子波, 韓良榮 , 潘兆軍, 等.經鼻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24):130-134.
[9] 劉孝橋, 涂睿.經鼻不同正壓通氣模式在治療早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比較.臨床肺科雜志, 2017, 22(7):1282-1285.
[10] 邵昆侖.經鼻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