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磊
踝關節為機體的負重關節, 扭傷后, 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發病較高。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常規治療術式以單純石膏固定為主。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時間較長, 且疼痛嚴重,預后較差。有研究指出, 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疾病的治療中,效果更佳[1-5]。本文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患者中, 隨機選取68例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3D打印技術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4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16例,女18例;年齡40~78歲, 平均年齡(54.10±10.49)歲;骨折至手術時間35~90 h, 平均骨折至手術時間(71.18±7.26)h。對照組患者中, 男 15例, 女 19例;年齡41~79歲, 平均年齡(54.22±10.53)歲;骨折至手術時間34~88 h, 平均骨折至手術時間(71.25±7.4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所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無凝血障礙, 無手術禁忌證;③患者已于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石膏外固定術治療:采用石膏固定踝關節, 根據踝關節X片檢查結果, 確定石膏的拆除時間。石膏拆除后, 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
1.3.2 觀察組 采用3D打印技術治療:術前, 采用CT掃描踝關節, 將數據導入Minics 19.0軟件, 采用光敏樹脂材料,建立并打印3D骨折模型。根據3D模型設計手術切口、制作鋼板、確定螺釘的植入位置。鋼板厚度0.8 mm、網孔直徑1.5 mm。囑患者取仰臥位, 給予全身麻醉。于踝關節骨折端中心做3~5 cm切口, 清理血腫, 復位撕脫骨折塊。于撕脫骨折塊附著的三角韌帶區域做切口, 將鋼板置入切口中, 固定螺釘??p合骨折遠端副韌帶, 將其固定于鋼板網格中。采用X線觀察骨折對位情況、螺釘位置以及骨折位移情況, 確保無異常后, 方可沖洗并縫合切口, 加壓包扎。術后2周左右,視患者骨折的愈合情況, 考慮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 促進病情康復。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康復鍛煉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②觀察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X線檢查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 X線檢查結果提示無明顯異常;有效:踝關節功能有所恢復, X線檢查結果提示病情有所恢復;無效:骨折未愈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③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及預后情況, 預后情況包括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得分與疼痛程度正相關。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統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康復鍛煉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時間(13.96±1.69)d、骨折愈合時間(10.24±1.20)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5.47±1.88)、(14.01±0.35)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3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預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康復鍛煉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x-±s, d)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預后情況比較[n(%), x-±s]
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常規術式以石膏外固定為主, 患者疼痛較為嚴重, 加之術后無法及時進行康復鍛煉, 因此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幾率較高, 治療安全性[6-8]。3D打印技術為臨床用于制作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固定鋼板的新型技術之一, 可有效定位鋼板及螺釘的位置, 改善骨折的固定效果, 預防骨折位移, 促進骨折愈合[9]。將該技術應用到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治療過程中, 對骨折治療效果的提高及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的降低, 具有積極意義[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時間(13.96±1.69)、骨折愈合時間(10.24±1.20)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5.47±1.88)、(14.01±0.35)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0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3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3D打印技術為基礎所制作的鋼板, 可被妥善固定在網孔中, 允許早期功能鍛煉, 因此, 患者術后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一般較低, 生活質量較高。除關節僵硬外, 感染、內固定松動、內固定斷裂等同樣為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本組采用3D技術治療者, 僅1例發生了并發癥, 表現為感染, 由患者未遵醫囑進行切口護理所導致。給予處理后, 未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行石膏外固定術治療者, 發生并發癥者共6例, 包括感染3例、關節僵硬3例??梢? 與石膏外固定術相比, 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治療中, 安全性更佳。需注意的是, 為進一步提高鋼板固定的牢固性, 臨床可于鋼板的尖部網孔處, 直接植入1~2枚螺釘, 以降低內固定松動或斷裂風險的發生率, 為患者疼痛的緩解及預后的改善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 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內外踝尖部撕脫骨折的治療中, 可有效縮短康復所需時間, 提高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楊帆, 楊延坤, 鄭宏.3D打印技術在先天性心臟病診療中的應用.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14, 11(9):629-631.
[2] 李萌, 邱裕生, 馬興, 等.3D打印技術及典型病例數據庫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16(1):94-97.
[3] 張曉敏, 郭奕斌.3D打印技術在遺傳性骨病治療的應用與展望.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4(1):47-51.
[4] 馬旭, 鄔波 , 柳椰, 等.3D打印技術在肘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應用.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2017, 10(3):228-231.
[5] 許靖, 黃文華.3D打印技術在人工手指關節置換中的應用現狀.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2017, 34(9):950-954.
[6] 何晉.軟固定在外踝撕脫性骨折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傷殘醫學,2013(7):133.
[7] 桑莉莉, 黃澤鑫 , 劉洪亮, 等.雙踝骨折并距骨外側撕脫骨折1例.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6(3):71-72.
[8] 劉敏.對雙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內外踝聯合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20):74-75.
[9] 宋杰, 許圣犬 , 徐修磊.石膏外固定聯合早期功能鍛煉對老年三踝骨折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16):68-69.
[10] 孫江森.應用帶孔克氏針加壓張力帶治療脛腓骨內外踝骨折的效果分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5, 13(3):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