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瑜 羅俏 石通
睪丸是一個大體呈卵圓形的男性生殖器官。隱睪癥是指睪丸未能按正常發(fā)育過程從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陰囊內的一種疾病, 危害巨大, 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遠期并發(fā)惡性腫瘤的風險明顯上升, 患兒家屬還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1,2]。手術是治療隱睪癥的首選方法, 但目前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 一般認為需要及早手術, 有助于降低惡性腫病變、不育癥風險。本次研究對不同年齡段(6~12個月、1~2歲及>2歲)兒童行腹腔鏡下睪丸下降固定術, 觀察各年齡組兒童術后1年睪丸發(fā)育(B超監(jiān)測睪丸容積及血運)情況及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為隱睪癥臨床手術的合適年齡指導方向, 以提高手術獲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本院外科采用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隱睪患兒116例作為研究對象, 將6~12個月的34例患兒納入低齡組, 1~2歲的50例患兒納入中齡組, >2歲的32例患兒納入超齡組。納入標準[3]:①體格檢查, 聯(lián)合超聲診斷為隱睪癥;②擇期手術, 家屬知情同意;③符合睪丸下降固定術適應證;④年齡>6個月;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 特別是其他類型的生殖系統(tǒng)疾病, 如陰莖畸形;②拒絕參與研究;③懷疑為無睪癥對象;④年齡<6個月, 有睪丸自行下降可能的對象;⑤超聲診斷無血流, 極度萎縮, 無轉歸可能。低齡組患兒平均年齡(8.4±2.5)個月;單側30例, 雙側4例;睪丸位置:腹腔內9例, 腹股溝區(qū)25例;診斷至手術時間0~8個月, 其中立即手術25例, 等待9例。中齡組患兒平均年齡(17.0±3.0)個月;單側42例, 雙側8例;睪丸位置:腹腔內12例, 腹股溝區(qū) 38例;診斷至手術時間0~9個月, 其中立即手術42例, 等待8例。超齡組患兒平均年齡(4.6±1.5)歲;單側28例, 雙側4例;全部立即手術治療。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詳細告知不同年齡手術、不同療法的利弊后,部分患兒立即手術, 部分患兒因排隊、家屬猶豫等原因等待一段時間后手術, 等待的患兒給予激素治療,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方案參照WHO以及國內推薦劑量個體化用藥,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年齡、激素水平調整, 一般年齡越大劑量越大, 以250 U為一個階梯, 2次/周, 肌內注射, 10次為1個療程, 總劑量≤15000 U。治療前對患兒進行B超監(jiān)測及靜脈采血, 檢查隱睪容積及血運情況及患兒體內激素水平。對患兒行常規(guī)檢查后進行腹腔鏡下睪丸下降固定術。手術后對患兒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術前、術后6個月隱匿睪丸容積、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及激素(T、FSH、LH)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 隱匿睪丸容積:低齡組低于中齡組、超齡組(P<0.05);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低齡組低于中齡組, 中齡組低于超齡組(P<0.05);T:低齡組、中齡組高于超齡組(P<0.05);LH與FSH:低齡組、中齡組低于超齡組(P<0.05)。術后6個月, 超齡組隱匿睪丸容積(0.63±0.25)cm3高于術前的(0.47±0.12)cm3(P<0.05);三組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均高于術前, 超齡組FSH高于術前,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術前以及術后6個月隱匿睪丸容積、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激素水平比較( x-±s)
從本次研究來看, 不同年齡的隱睪手術患兒的隱匿睪丸體積、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存在顯著差異, 這可能與病情差異、發(fā)育受限有關[4]。超齡組的睪丸體積與中齡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高于中齡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睪丸發(fā)育所需的血供更強, 處于發(fā)育的高峰時期, 但因隱匿導致睪丸發(fā)育受限。及時手術后, 6個月后隱匿睪丸體積、隱匿睪丸最低血流速度均顯著上升[5]。有報道顯示, 診斷到手術時間≥6個月是隱睪癥患兒遠期預后不佳的重要危險因素[6-9]。對于6~12個月、1~2歲的患兒, 中齡組的隱匿睪丸體積大于低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此階段睪丸的發(fā)育并未受到嚴重的限制, 術后三組T、FSH、LH也證實了這一點, 均處于正常水平, 提示睪丸的功能并無顯著變化??紤]到嬰幼兒時期麻醉風險、配合能力差, 手術后需慎重。
綜上所述, 對于>2歲隱睪患兒發(fā)現(xiàn)后需立即手術處理,可明顯獲益;6~12個月與<6個月的患兒手術無顯著差異,原則上考慮到手術風險, 1~2歲手術最理想, 風險小, 同時不會影響睪丸發(fā)育。
[1] 錢靜, 白明, 楊巧芝 .影響我國兒童生殖健康常見病診療現(xiàn)狀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5, 23(8):831-833.
[2] 陳志勇, 何榮佳.小兒隱睪的臨床特征及影響患兒手術時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7, 24(6):873-874.
[3] 高攀, 張賢生, 高晶晶, 等.小鼠隱睪模型中睪丸質量和組織病理學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男科學雜志, 2016, 30(2):3-7, 12.
[4] 李強, 王勤章, 王江平, 等.隱睪患兒手術后近期睪丸容積變化的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6):887-889.
[5] 周睿, 梁朝朝, 朱勁松, 等.405例隱睪手術治療情況與患者的生育能力的關系調查.安徽醫(yī)學, 2009, 30(1):27-30.
[6] 張小學, 張旭輝.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兒童隱睪療效觀察.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6, 20(16):2217-2218.
[7] 黃明亮, 張華明, 伯曉寧, 等.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兒童隱睪.實用醫(yī)藥雜志, 2012, 29(1):18-19.
[8] 劉紅波, 丁浩, 李武星, 等.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在治療小兒隱睪76例的體會.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5(17):10-11.
[9] 林洋, 于文濤, 穆林松, 等.微型腹腔鏡下睪丸下降固定術40例.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13, 12(6):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