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小兒腸炎是兒科高發病, 主要是由于細菌隨食物等進入體內引發感染所致, 發病后以嘔吐、發熱、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 同時也是造成患兒死亡的高位因素之一, 研究發現予以患兒人文關懷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1]。因此本文就腸炎患兒采取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展開系統分析。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收治的120例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護理干預措施不同分為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58例)。對照組男29例, 女29例, 年齡0.5~5.0歲,平均年齡(2.75±0.79)歲。觀察組男31例、女31例, 年齡0.5~5.0歲, 平均年齡(2.75±0.80)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腸炎臨床診斷標準;②本次研究取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喂養困難或者喂養障礙的患兒;②排除存在其他腸道疾病的患兒。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環境護理、病情觀察、遵醫囑用藥等[2]。觀察組采用人文關懷護理, 具體內容為:①皮膚護理:發病后患兒會存在排便次數增多、排便性狀改變的情況, 護士要指導家屬在排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 同時拭擦用柔軟吸水毛巾或者純棉制品, 擦拭干凈后涂抹潤膚霜[3]。②飲食護理:年幼的患兒發病后對于母乳喂養的患兒要繼續喂養, 暫時不要添加輔食, 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 保證營養的及時供給, 其他方式喂養的患兒要注意以流質飲食為主, 有條件的可以改喝腹瀉奶粉, 同時注意補液,防止發生脫水[4];對于嘔吐明顯的患兒可暫進食, 但不禁水,遵醫囑適當補液治療。③預防感染護理:護士要對嬰兒病室進行消毒處理, 開展操作前后及時洗手, 指導家長做好患兒飲食和生活衛生, 對嘔吐物排泄物要集中處理, 提供塑料袋給家長, 用來裝有排泄物的尿片, 打包后丟入黃色垃圾袋,避免交叉感染[5]。④心理護理:患兒由于腹脹、腹痛情況哭鬧次數會增多, 而且由于腹瀉次數增加、嘔吐、進食減少等情況導致患兒會出現不同的脫水現象, 家長就會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 護士要告訴家長這是一個病理過程, 腹瀉的次數不重要, 只要多觀察患兒精神和進食情況, 預防繼續脫水,醫生也會給患兒補足液體, 同時積極配合護士的護理和治療,樹立家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護士要多關心和愛撫患兒,指導家長轉移患兒注意力, 滿足其合理的要求, 與家長共同做好患兒心理護理, 并且護士要多關心和愛撫患兒, 指導家長轉移患兒注意力, 滿足其合理的要求, 與家長共同做好患兒心理護理, 例如:觀看動畫片、玩玩具等, 使其保持安靜,可以更好的配合治療, 加快恢復速度[6]。⑤疼痛護理:對于腹痛明顯患兒可遵醫囑予消旋山莨菪堿片(654-2)靜脈滴注,腹脹明顯的患兒可用肛管排氣, 同時順時針按摩患兒腹部,幫助其排氣, 來緩解腹脹[7]。對于輕度腹痛或腸鳴音活躍引起的不適, 可用松節油擦拭患兒的臍周, 讓其感覺舒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退熱時間、止嘔時間、止瀉時間)、治愈時間以及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退熱時間(1.48±0.51)d、止嘔時間(1.55±0.36)d、止瀉時間(2.48±0.45)d及治愈時間(2.62±0.41)d均短于對照組 的 (2.23±0.49)、(2.54±0.48)、(3.55±0.39)、(3.58±0.97)d, 復發率3.23%低于對照組的13.7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愈時間以及復發情況比較[ x-±s, n(%)]
小兒腸炎的發生原因有很多, 諸如:細菌病毒感染、喂養不當、腹部受涼等, 對患兒的成長發育具有深刻影響, 因此為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采取一種有效的干預措施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退熱時間(1.48±0.51)d、止嘔時間(1.55±0.36)d、止瀉時間(2.48±0.45)d及治愈時間 (2.62±0.41)d均短于對照組的 (2.23±0.49)、(2.54±0.48)、(3.55±0.39)、(3.58±0.97)d, 復發率3.23%低于對照組的13.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原因為:人文關懷護理為一種凸顯人性化護理的措施,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 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內容, 從皮膚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疼痛護理-預防感染護理等多方面展開, 皮膚護理的有效實施, 預防了患兒臀紅的發生, 飲食護理主要指導從根源上切斷感染源, 有效預防了感染再次發生, 為患兒的預后提供了有力保障;積極采取心理護理讓患兒減少哭鬧, 也減輕了家長的顧慮, 樹立了預后自信, 同時疼痛護理使患兒感覺舒適, 可以處于平靜狀態接受治療, 加速了預后;最后展開預防感染護理將細節方面的內容融入護理工作, 避免了交叉感染, 防止了疾病進一步惡化 , 為患兒的痊愈保駕護航[8,9]。本文研究數據與唐任文[10]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進一步證實了人文關懷護理在腸炎患兒中應用的有效性, 為腸炎患兒預后提供了幫助, 值得臨床護理工作中推行。
綜上所述, 人文關懷護理在腸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能有效緩解了臨床癥狀, 降低了復發率, 值得臨床學習、研究。
[1] 張風華.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腸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6, 21(3):488-489.
[2] 孫偉, 郝佳.袋鼠式護理方法在小兒急性腸炎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隨訪評價.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7, 22(2):276-278.
[3] 于楠湘, 劉寶俊, 王瑩, 等 .小兒腸炎護理中健康教育的應用意義探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16):263.
[4] 柳赫.急性小兒腸炎應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護理質量的影響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2):282.
[5] 黃唯, 周雄, 劉佳.健康教育應用于小兒急性腸炎患兒的效果研究.臨床醫學工程, 2016, 23(10):1385-1386.
[6] 劉曉俊.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3):702-703.
[7] 蒲娟.人文關懷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護理中的應用.養生保健指南, 2016(28):71.
[8] 高飛, 蘆慧敏.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綜合護理干預體會.新疆中醫藥, 2015, 33(4):90-91.
[9] 張錦秀.人文關懷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分析.中國保健營養, 2012, 22(4):169-170.
[10] 唐任文.對急性胃腸炎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35):39-40.